最近一件令许多国人感到有些恶心的中英两国间之BNO护照的外交事件,突然让我想起了年发布的一部电影:英伦对决。
同中国人一样,西方也有自己的很多 谚语,例如:住在玻璃房里的人,不要朝外面的路人扔石头。
英国,眼下正在对中国扔石头。而他自己,又恰恰处在危险的玻璃房里!
针对中国香港居民 出台的BNO护照颁发*策(指对年香港回归之前出生的所有香港居民,现在都有权去认领——回归前香港还属于法定英国殖民地的、英联邦身份资格文件)。其用意,旨在给中国*府在面对解决香港骚乱的后续发展进程上,进一步设障与添乱,继续变相鼓励部分香港居民“抗中”。
至于英国这个*策的预计效果会如何、中国*府又如何进行反制,这方面的各类报道及解读,当下网络资源已非常丰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另行搜索获取,今天不在我们的讲述话题之内。
问题是,自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的脱欧状态,令英国在脱欧之后严重暴发的国家分裂并发症,也正式进入了倒计时——这不,属于英国的“北爱尔兰”*治实体,最近已加速开展与欧盟的一系列单独沟通行动(请参看BBC、CNN等媒体的最近相关动向报道)。
图片说明:原标注“欧盟”标识的英国护照,年 天起,已被剪角注销,并换发独立英国国别标识的封面版本
英国,这个近代以来全球公认的“搅屎棍”国家,依靠炉火纯青的“离岸平衡手”传统招数,造就了印巴分治、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对立、南非种族隔离灾难、中印麦克马洪线冲突、后吵着要加入欧盟却又 个吵着离开欧盟、以及 鲜出炉的香港居民BNO护照申请*策等等国际现状,如今倒是终于也迎来了回力镖的反噬——与其说这次北爱尔兰以独立*体的名义同欧盟接触,不如说更像是欧盟隐蔽地在对这个“四支瓶子一只盖”的英国,施加对等的报复,奏响了玻璃房国度瓦解进行曲的序幕乐章。
英国这只盖子,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下四支瓶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而爱尔兰问题,一直是英国*府内部所有 无解的问题中,最为头疼的一个!
拿一分钟的时间与耐心,先必要地极精简梳理一下:
历史上,爱尔兰岛最初为英格兰王国的领地。年升格为独立的王国,但国王一直仍由英格兰国王兼任(属于同一个国王、但分属两个国家)。
年,苏格兰国王,同时接过其去世的姑妈、独立的英格兰王国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遂套用爱尔兰模式,也开始了“两个独立国家、共享同一个国王”的历史。就这样,英格兰国王,同时成为了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三王并一王。
但是,此时这三个国家,却还拥有自己的国会,所以在法理上仍各自独立。
到年,苏格兰、英格兰两个王国,正式在法理上合并(组成同一个国会,而不再是原先的各自独立国会),即,组成了“大不列颠王国”。
年,爱尔兰也放弃了之前自己的独立国会,加入到了共同国会中,即:正式并入“大不列颠王国”。“大不列颠王国”于是迭代升级,改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提醒注意:这时候还是“爱尔兰”)
年,爱尔兰除了一部分北方地区外,又重新脱离了大不列颠“共同国会”,宣称自己是英联邦内部的一个独立自由邦。而英国在不久之后的年也相应再次改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注意:这时候变成了“北爱尔兰”,多了一个“北”字,但对应领土范围却大为缩减),并沿用至今。
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完全独立, 那点情面上的“国君”——英国女王,这时已被彻底抛弃——新国号为“爱尔兰共和国”。而新立国时间,恰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
(补充注:从最早的“大不列颠王国”概念里,就已经包括了威尔士亲王国。威尔士国王,后来一直由属于英格兰的王室人员来出面担任。所以,今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儿子查尔斯,其正式的头衔,就是“威尔士亲王”,简称“查尔斯亲王”。)
传统上,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一直都保留着对英格兰的分离主义倾向。其中尤以对苏格兰之间的拉锯最为出名、又以对爱尔兰之间的压迫最为惨烈。
图片说明:由梅尔吉布森指导并主演的《勇敢的心》,讲述的是苏格兰英雄华莱士,追求苏格兰独立自由,英勇抗击英格兰的真实历史题材故事。该片获得第68届奥斯卡 影片之金像奖
因为苏格兰在历史上,一直是以“对手”的实力与身份,在英格兰面前耍着10米长刀。而爱尔兰则不同,爱尔兰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被英格兰直接踩在脚底下碾压一遍又一遍的童养媳,连谈“对手”的资格都不配,简直就是“先天性的家奴”。早前,英格兰上流社会对爱尔兰人的态度,与大清国慈禧“宁给外邦、不予家奴”的理念,毫无二致。
按理说,数百年下来双方早应该融合了,然实际结果却是硬核的人心向背至今。不得不说,这是大英帝国本身浓重的内部阴影。言而简之,除了宗教原因(同为基督徒,爱尔兰人始终侍奉天主教教义,而英格兰人后改侍奉新教主义),还由于大英帝国自成立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根本不把爱尔兰人当人看,当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早在年左右,英格兰就开始了对爱尔兰的征服。英格兰人在爱尔兰岛上,活得就像奴隶主一般。而爱尔兰人的*治地位,从那时候起,其实就与“印第安人”差不多,仅好在肤色的等级上。
年前后,英格兰开始有计划地殖民。英国历史上 的“圈地运动”,也在那个时期发生,而当时 的受害人,就是爱尔兰人。如同满清八旗子弟的跑马圈地,爱尔兰岛上的土地,几乎被英格兰贵族全部剥夺。
爱尔兰大饥荒事件,发生大英帝国最为牛逼的年前后,由于大部分土地都被英格兰贵族用来了养羊,所以养活当时近五百万爱尔兰人的,纯粹是靠一点儿边角料地上种植的土豆。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土豆产量,爱尔兰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种植方法,就是把平面化的土地,修改成向上层层收拢的立体式塔状,然后每一层都种满土豆,以此靠提高产量来活命。
然而土豆这个玩意,容易积累病*而品种退化,尤其是在密集种植的情况下。所以,种植几代之后,一般都需要作脱*处理。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些。因此,一种叫做霜霉的病*,席卷了整个爱尔兰,导致所有的土豆幼苗腐烂,近乎颗粒无收。本来,下人般的爱尔兰人就已经生活在饥荒线上,这下还直接闹起了饥荒。
大英帝国这时不仅不加以救济,反而进行封锁。当时奥斯曼帝国正想同大英帝国搞好关系,于是土耳其苏丹想捐一万英镑给爱尔兰灾民,以此来讨好女王。没想到被女王拒绝了,因为王室当时只捐了两千英镑,面子上挂不住, 只允许苏丹捐了一千英镑。倒是连苏丹他老人家自己也看不下去了,在一千镑之外,额外又多捐了几船粮食。却没想到, 连这点粮食,也被大英帝国海*拦截了!
最残酷的是,整个大饥荒期间,爱尔兰依然还得按规定,向英格兰出口足额的粮食。因此,这场饥荒导致了爱尔兰人口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堪比欧洲历史上 的一次黑死病致死率)。要不是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其他国家可以让可怜的爱尔兰人逃亡,饿死的只会更多。今天美国的爱尔兰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当时的难民后裔(肯尼迪家族的祖先,就是当时逃过去的)。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被处于社会鄙视链的下游端,其 的群体被歧视绰号,就是“吃土豆的人”。
图片说明:如果沿着今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长廊漫步,可以看到这些雕塑。它们出现在年,旨在提醒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来到这个国家的可怕灾难。这个灾难有一个专有名词:GortaMor/戈尔塔·莫尔(爱尔兰)或大饥荒(英语)
并且,在美国反英殖民的独立运动最终取得成功后,英国更是害怕自己的后花园——爱尔兰——会再一次重蹈美国的覆辙,于是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对爱尔兰的管控力度。甚至,大英*府当时在爱尔兰地区,把能制成武器的所有铁具用品尽可能地没收,导致靠农具生存的爱尔兰农民,日子过得更为艰难与苛刻……
这些,都仅仅是爱尔兰与英格兰近千年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几个特别典型的个别例子。或许,会让人联想到一个中文成语——罄竹难书,使人后背直感历史的沉重。
图片说明:年,爱尔兰发行的国家纪念邮票——大饥荒GortaMor
那么,年的电影《英伦对决》,与此刻将会、甚至说正已在发酵的爱尔兰脱英趋势,存在着多深的关联呢?会不会成为剧情对未来发展的某种相似预演呢?
作为*当前 发布的一部电影,《英伦对决》当时在中国境内的票房收获并不理想。然并不是这部片子不好,因为它与在欧美所取得的一致高口碑相比,不在同一个认知水准线上。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在于很多国人对西方历史所存在的距离感与陌生程度。
或者打这么一个比方:让一个中文程度在中级以上的西方人,去读一下金庸一些的武侠作品。相信,书中的每一个方块字,西方读者全部能看懂。但对于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如:历史上靖康之难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上 的一次耻辱意义(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或“红花会”的民间百姓心理情感投射、或降龙十八掌里“亢龙有悔”“神龙摆尾”等等具体对应的文化指代,等等。不提前就明白这些民族文化沉淀和民族历史大结构,一个中等中文水准的外国人,若想做到能够对金庸的作品达到“欣赏”程度,简直是“呵呵”笑谈。
同样的,大部分国人看《英伦对决》,也只能做到像一个中等中文水准的外国人,流于看看表面的那些剧情设置情节,看不明影片所触及到的深刻民族恩怨与受历史沉淀之下的背后大结构。比如说:爱尔兰共和*,它是怎样深的崛起背景?为何迄今消灭不完?甚至还会一点就燃?英格兰与爱尔兰在年以后,维持着怎样的一种面和心不和?彼此究竟能不能放下历史恩怨?
最重要的,影片所客观刻画的两种长期对立的情感与势力,继年1月1日英国脱欧之后,将会发生怎样的发酵裂变?
且听下回继续分解……
史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