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杜韵小时候觉得穿西装唱沪剧的人很奇怪。那时候她住在上海法华镇路的老房子里,每天要弹八小时的钢琴,两粒乌黑晶亮的圆眼睛,照着黑白琴键。难得去亲戚家曹家渡的老房子里玩,能听到很多咿咿呀呀的评弹和沪剧。她的童年在一片巴赫、肖邦、《珍珠塔》和港台歌曲及沪剧中,18岁很遥远,20岁更遥远。
那时候她就像后来自己作品《跳塔郎泰拉舞的某蟑螂》里的Udofy一样,指望着脱胎一样跨过某个节点就能迎来理想生活,比如考上上音附小就可以不用在练琴时挨打了。她梦想成为一个作曲家,像舒伯特一样在餐巾上即兴写曲换做酒钱,还可以告诉别人该怎么弹琴。11岁时,她便跟随作曲家邓尔博学了作曲。
后来她确实成为了一个作曲家,大二前往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又在哈佛大学念完硕博,在纽约居住。她从11岁开始写东西,18岁,人们常常期待的钢琴家年少成名的年纪已经过去了,20岁也过去了。几十年过去,杜韵仍在不停地写,她关心叙利亚难民的迁徙,关心一个巴勒斯坦女人的婚姻,关心美洲历史上的土地占领,也关心隐藏于世界各地的人口贩卖。
她创造了这种持续不断的创作方式,有一次她对一位来访的记者讲起初中时的事情,是他人对她的评价,评价说“杜韵很有才华,可惜是个女孩子”。她生气,一定要推翻这句话,她自己喜欢说“为什么不可以”,或者大笑着说“Who怕Who”。
某种独特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塑造了她。年杜韵凭借《天使之骨》获得普利策音乐奖,是历史上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位非白人女性。她的朋友、纪录片导演周洪波讲:“你看她长着一张娃娃脸,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嬉皮笑脸,非常好玩。但其实她是一个真正做事情的人,特别投入的一个人。一旦工作的时候排练起来,就换成另外一种人格了。你就觉得她好像是不需要过渡的,立刻能把自己的情绪和艺术能力投入到艺术本身或者日常生活当中去。”
《天使之骨》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