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中考历史高频知识点九下


二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二月革命:

(1)革命任务: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建立了两个*权: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府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十月革命: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时间:年11月7日

(2)领导人:列宁地点:彼得格勒结果:取得了胜利

(3)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府

(4)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5)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 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权--人民委员会

(6)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权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 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诞生了世界上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策  

实施时间: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目的:恢复经济发展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勇于创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年以前,俄国建成"沙俄";年十月革命胜利到年底苏联成立前,简称"苏俄"年到年解体前,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苏联的工业化:—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完成了 、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

①形成标志:年新宪法制定。

②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治体制。

③形成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④评价: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1)《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

中心问题:对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

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陆*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

中心问题:对中国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评价: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经济大危机  

—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时间:年—年

地域: 爆发于美国,随后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

爆发的行业:金融业,随后扩展到农业、工业、商业等各个部门。

特点:(1)涉及范围特别广(2)持续时间比较长(3)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1)广大人民深受其害,饥寒交迫,流离失所(2)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局动荡。

罗斯福新*  

为了摆脱危机,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

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

其他措施:调整农业、商业、整顿银行,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影响: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法西斯力量的猖獗  

德、意、日法西斯*权的确立  

1、德国法西斯*权的内外*策:

对内,实行恐怖统治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意外的所有**。③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④掀起反犹狂潮。对外,撕毁《凡尔赛合约》,扩*备战。

2、德、意、日法西斯*权的建立

国家  建立标志法西斯*  影响

意大利  进*罗马法西斯*  

德国  希特勒上台纳粹*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日本  *部法西斯专*确立*部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侵略性的*事*治集团。

第三四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  

时间:年9月

地点:德国的慕尼黑

制造者: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

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影响:把绥靖*策推向顶峰。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

西斯力量。

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德国进攻波兰(欧洲战场爆发):时间:年9月1日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场爆发):时间:年6月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爆发):时间:年12月7日

标志: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时间:年1月1日

主要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影响:《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是打败法西斯的最重要的保证。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战役、日本投降  1、中途岛战役

时间:年6月4日

作战双方:美国、日本

标志: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2、斯大林格勒战役

时间:年7月—年2月

作战双方:苏联、德国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诺曼底登陆

时间:年6月6日

作战双方: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德国

标志: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4、攻克柏林战役

时间:年5月2日,柏林守*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作战双方:苏联、德国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法西斯德国溃亡。

5、日本投降

时间: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年2月

参加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进行*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

法西斯主义;②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欧战战场、苏德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迎接各种挑战,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我们要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20世纪50—60年代

特点:持续发展,全面繁荣。

原因:占据广阔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改进传统工业;发展新兴

工业和*事工业;*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纪70年代

特点: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年世界性经济

危机。

(3)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

特点: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特点: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 的负债国

(5)20世纪90年代

特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策和经济结构都和以往有很大不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原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

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 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策。

2、欧洲的联合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另一方面,促进了个成员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世界*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欧洲联盟的形成

时间:年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

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意义: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欧盟是世界上 的经济体。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1、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日本的经济发展的原因:①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事化*策。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爆发,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③*府制定适当的经济*策,引进 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策,并开始谋求*治大国地位。

第五六单元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  

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后果:*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制转变为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苏联解体  时间:年底(年——年)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匈牙利的改革  

内容:在*治上,改善*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

治局势;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亚非拉的奋起  

印度独立  

时间: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领导人:尼赫鲁

印巴分治: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印巴之间严重的对立。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时间:年领导人:纳赛尔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2、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的独立:时间:年3月

标志: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收回时间:年底

控制国:美国

动荡的中东地区

巴以冲突  

冲突双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中东问题的关键)

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

年——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共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

巴以冲突的原因:

①战略地位重要;②丰富的石油资源;③大领土争端;④种族矛盾;⑤水资源之争;⑥宗教之争,耶路撒冷问题

第七八单元

冷战中的对峙  

冷战*策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时间:年3月;

2、冷战*策的内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手段。

3、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5、经济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

6、*事上的表现: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两级格局正式形成: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8、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年苏联解体

9、美苏冷战局面形成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美苏争霸    

时间  特点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尼克松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戈尔巴乔夫

世界*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表现: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指美国;

"多强"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国际形势的主流:和平与发展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因此,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霸权主义、恐怖主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间:年1月1日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表现:

年上海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国领导人会议

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利: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

弊:①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②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竞争。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突破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时代: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特点: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现代文学和美术

文学名著  

作者:美国的德莱塞作品:《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作者:法国的罗曼.罗兰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法国的贝克特作品:《等待戈多》

荒诞派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作者: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表现了暴行、愤怒和死亡。

现代音乐和电影  

爵士  起源地:非洲;发展地:美国南部流行时间:20世纪

好莱坞(Hollywood)  所属国家:美国

艺术门类: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类型: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片、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4279.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