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以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统称为基督教。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如今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基督教发展至如此壮大的历史进程,我想可以按它在早期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中世纪时期、16至17世纪时期和19世纪以来这四个时期来划分。
????一、早期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基督教在最初出现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犹太人地区——巴勒斯坦,当时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它的出现与一个叫耶稣基督的人是分不开的。耶稣接受过良好的犹太教教育,并于30岁开始传道,让人们悔改,但因他传播的教义异于犹太教而被逼迫。在耶稣死后三天,耶稣复活了,这使人们开始相信耶稣即为他们期盼已久的弥赛亚,即救主。?
??????耶稣的门徒在耶稣死后仍然追随他的脚步,建立了以耶稣基督为创始人,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最早的教会。之后,门徒开始了艰辛的传道事业。其中对基督教的早期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是门徒保罗。他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他扩大了传道的地域范围。保罗认为仅在犹太地区传教是不够的,要扩大信仰的地域范围,于是他进行了有计划的积极传教。他前后三次到小亚细亚的以弗所、米利都和希腊的腓立比、帖撒罗尼迦等地传教,这使得基督教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犹太人的居住地,面向了更广泛的地域。?
?????????第二,他打破了仅在犹太民族的范围。保罗传播的基督教与犹太教 的区别与进步,就是他把上帝的庇佑范围由犹太教认为的以色列人扩大到任何信上帝、信基督的人,主张“因信称义”,即无论何人,只要信上帝、信基督,他就得着了“义”,他就是上帝的选民,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由此去除了宗教的排他性。而且保罗为吸引和发展更多非犹太信徒加入教会,引进希腊—罗马思想,反对繁琐的宗教礼法,力主废除割礼、禁吃猪肉等律法,这种因地制宜的传道法去除了宗教的民族狭隘性。基督教在被保罗的传道过程中,逐渐朝着一个面向全人类的宗教发展,打破了民族性,具有了初步的普世价值。?
?????????第三,他改变了宗教的信仰理想。保罗把对现实解放的理想改为对未来的期盼,淡化了反对压迫的战斗精神与争取社会平等的思想,并把逆来顺受、爱仇如己、希冀来世的教义则提到信仰的首要地位。也正是保罗宣扬的基督教这种仁爱思想、容让精神,使罗马的上层逐渐意识到其对罗马的统治阶层的意义。于是基督教由最初的饱受罗马*府的迫害,到公元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允许其存在,再到公元年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成为国教对于基督教的发展和其文化的流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基督教由早期形成到初步发展经历了五个世纪的时间,一至三世纪是其饱受迫害的时期,但因其传教者和信徒的执着使他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得到更多人的推崇,形成了初级的组织结构。而后四至五世纪的二百年是基督教快速发展的时期,因其得到了罗马帝皇的庇佑,教会稳定并着重发展,它的教义逐渐被大众接受,习俗逐渐成为社会风俗,教会文化逐渐成为生活文化。此种影响即使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也还生生不息,流传 。?
??
??二、中世纪时期?
???????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稳定了其在欧洲的统治地位。中世纪时期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结束,中间大约年时间。尚未步入文明的日耳曼等蛮族要统治有较高文明水平的原罗马辖区的居民在社会各方面都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它的统治不得不依仗于具有罗马帝国的影子的积累了治理社会的经验的成熟的教派——基督教。因此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并主导了*治、社会、思想和文化。虽说中世纪的欧洲弥漫在基督教神权至上的思想中,使人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社会愚昧无知,停滞不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黑暗时代负起的积极作用,即古代文明被毁后的文化重建作用。?
???????首先,基督教保全了古典文化。入侵的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而当时基督教教会是 收集保存古代文明珍贵手稿的机构,并且教会把从古典希腊罗马的世俗教育承袭下来的学科称为7艺,兴办学校,宣扬教会思想,促进了日耳曼文化和罗马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文化的同一性。?
??????其次,基督教规范了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准则。入侵的日耳曼人在基督教思想的教化下接触并走进了文明的生活方式。由*府扶植的基督教使其教义箴言应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方面和社会的公共生活方面,并成为公共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
?????? ,基督教帮助*府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中世纪最初的年,欧洲社会缺少*府管理和有效的为社会服务的机构,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需求通常由教会提供。例如,医院、收容所、精神病院等慈善组织都是由教会举办的;修道院也用于接待过往旅客,免费提供食宿;教会包办人的婚丧嫁娶活动。这一切是教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行*机构。?
??????由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教会在中世纪对于欧洲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由于它的不可或缺,才使它在中世纪得到了更广泛更深远的发展。在中世纪,即使你不信仰基督教,你也置身于一个由基督教支撑的社会环境中,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它的思想,接受它的习俗,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依赖于基督教和教会的。设想,如果没有基督教这样一个可以支撑起欧洲大陆的一个组织,那么日耳曼民族就可能不会接受过先进文明的洗礼,那么当时的西方文明可能会随着日耳曼文明出现倒退,那么西方步入工业文明的时代不知要迟来几百年,而如今的世界文明更不知会迟来多少个百年。所以,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是必然的,是由人们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文明的需要所决定的。???
?
?三、16至17世纪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基督教走出了欧洲。16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事件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它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王权统治,皇权而开始觊觎宗教权威。
二是,由于中世纪教会的统治地位致使其教会教士出现腐败堕落,他们的行为背离宗教初衷。
三是,文艺复兴之后,有一部分接触了信仰原始内容的人意识到教皇的腐败与无知,教阶级的弊端,而倡导教会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最早出现在德国,是由德国基督教修士马丁·路德掀起的。路德在研究早期传教人保罗的思想时发现,当时的“因信称义”已经被完全背离。“因信称义”是说一个人获得救赎全在于信仰,无需教士的中介,也不必求于教会,而16世纪的信徒只有通过向教会缴纳金钱才可获得救赎。于是路德以攻击教会的救赎券为武器反对罗马教会,提出“人的救赎无需教会中介”的思想,并在德国思想界和民众中引起强烈共鸣。路德因反对教廷而被开除教籍,但它得到了德国诸侯的保护,并带领追随者成立了新教,我们现在所说的基督教大部分指新教。至此德国的宗教改革就此完成。这场最初的宗教改革思想很快传播到德国以外地区,特别是英国、瑞士和北欧地区也纷纷开始脱离罗马教廷,进行改革,致使宗教改革席卷整个西欧的运动。?
??????面对新教,罗马教廷(天主教)为了捍卫天主教教义,清楚教会内部弊端和腐化堕落现象,也开展了自身的改革。成千的天主教传教士出于对信仰的热爱,以甘心贫困、纯洁和服从的精神,带着《圣经》和十字架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传教活动,扩大了天主教的影响范围,是整个基督文化不仅盛行与欧洲,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宗教改革的对基督教广泛传播的影响有二。
其一,从新教方面看,宗教改革使基督教在西欧内部国家中稳定存在。此次运动 性的摧毁了基督教的内部统一,在国家中,国王是教会的主宰,这使基督教在西方*治生活中的地位有所降低,基督教变得民族化,于是基督教便在欧洲各个国家中稳定存在。
其二,从天主教的方面看,宗教改革加快了基督教全球化发展。此次运动使腐败的教会内部得到净化,使最初纯洁的教义精神重新浮出水面,并因其新教的形成产生危机感,开始积极地对欧洲以外传教,开始了基督教走向全球世界的进程。???
?四、19世纪以来?
??????19世纪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相继到来,基督教及其文化随着欧洲的技术发展渗透到世界各国,横扫全球。?我们中国举例,基督教在唐朝时期进入中国,在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中几起几落,并始终是以温和的方式进行传教。但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欧洲大炮和*舰昂首阔步地闯入中国,传教士也不再像 阶段那样的谦恭卑微,基督教传教士依仗本国*府和清*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等,用种种方法传布、发展基督教,俨然成为中国生活中一股特殊的强烈势力。自年义和团运动开始20年间,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尤其是新教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后中国经历抗日战争并求的解放,社会由动荡不安走向稳定。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人民开始认识西方文化,很多由西方文化带来的基督文化被人们所了解,例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还有著作《圣经》。虽然中国的基督徒有限,但是这些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一部分中国人也通读过《圣经》。由此,基督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总结以上四个时期,基督教由形成到发展,接着经历了年在欧洲的稳定,然后又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再次发展壮大,形成了如今横扫全球的局势。有句名言说,“天主教是欧洲文化的保姆”,的确没错,基督教接替了希腊罗马文明继续哺育着欧洲的人民;基督教重建了欧洲人民的道德准则;基督教引领了欧洲社会生活文化······现如今,基督教以其教义和信仰所具有的普世价值继续拯救着它遍布全球的信徒,为他们带来光明,扫除黑暗。
----------完--------
(来源于:网络)
下面邀请你一起来看看这个微电影!
归正福音Reform
亲爱的弟兄姊妹,请转发分享我们的文章,一同参与传福音的事工!愿上帝赐福给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