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阅读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上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图书简介

书名:《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内部发行)

版次:年2月 版第1次印刷

作者简介

托马斯·弗里德曼,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一个曾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他每周两次为《纽约时报》撰写国际事务专栏文章,经常被全球范围的多家报纸转载。他也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与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等人共同开设一门“全球化”的课程。

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工作期间,担任驻黎巴嫩的采访主任,专事报道中东问题。他还是三本畅销书的作者:年的著作《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被授予非小说类国家图书奖,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中东问题的必读书之一;年其写就了《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年,他出版了《经济与态度:探究9.11后的世界》。现在,他与家人生活在马里兰州的贝赛斯达。

延展阅读

溯回到-年左右的时光,那几年因为痴迷于耶路撒冷题材的书籍,关联阅读了很多关联书籍,还写了几篇书摘,因为地缘历史复杂、关联事件人物众多、又都是大部头书籍,对于阅读的知识性和专注性要求极高。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关于耶路撒冷主题的阅读中断。年2月,清北共读会正式成立,胡师兄在群里推荐了这本《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一下子那个曾经痴迷的阅读主题又复苏了。

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描绘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的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年作为合众国际社记者被派驻贝鲁特,两年后改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年调任该报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主任,直至年1月。本书即根据作者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和采访写成。这种纪新闻纪实作品的书摘,只能沿用阅读《为你,耶路撒冷》的方式,摘抄一些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直抵内心的片段。在描述贝鲁特部分的书摘中,我刻意回避了大量纪实的、惨烈的、不很舒适战乱场景描述,用作者描述感受和对话的段落来反映隐藏在其背后那弥漫着些复杂情绪的社会状况。

贝鲁特

01/现在就吃,还是等到停火

年的这次圣诞之夜,尽管是在过节,对峙的基督教和穆斯林民兵们还是在夜幕初降时互相炮击和用机枪扫射,使整个居民区都受到惊恐。女主人把宴会的时间推迟了一下,希望一切会平静下来,但是她看得出,她的朋友们都饿了,更不用说是多么紧张。终于出现了你不会在埃米利.波斯特的礼仪书中所能找到的开场白,她转身朝着客人们问到,“你们是现在就吃,还是等到停火?”

02/好味道超级市场

贝鲁特是那个“好味道超级市场”——那家美食家的食品店,各种食品都很丰富,从鹌鹑蛋到馅饼应有尽有,都是每天从巴黎空运来的。实际上贝鲁特最富有的人都涌向“好味道超级市场”,买他们的吃食。人们总能发现它的外面停着一排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据说有一天,一名衣衫不整的年轻人进入“好味道超级市场”,他手持步枪走到现金出纳机前,要拿走所有的钱。一刹那间就有三个不同的妇女从她们的名牌手提包中抽出 ,向窃贼射出了一排子弹,然后又继续推着购物车沿着摆满货物的通道走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

03/金属只能在 温度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硬度

像理查德.戴所说的那样:“在经受考验时,人们发现了关于他们内在力量的一些东西,就像金属只能在 温度时才能达到真正的硬度。”安特拉尼克·马努基安大夫,这位黎巴嫩 的精神卫生治疗所——阿斯医院的经理,在年夏于贝鲁特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说,他的那些在以色列人炮击和轰炸中得病的病人,实际上在战斗进行中会比在战争过后精神要好些,需要较少的药物和治疗。这主要是由于病人将他们有限的精神功能集中于设法度过混乱,因此实际上变得更健康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大多数黎巴嫩人,这就是为什么对黎巴嫩来说,直接的精神卫生危机将会出现在内战结束,和平与安宁重返的时候。只有在那时,当人们解除了心理防卫,着手计算他们所损失的一切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发疯。在那之前,许多黎巴嫩人不仅会生存下去,而且甚至会昌盛起来。

图片来自于网络

04/噩梦,也是内在坚强意志的源泉

贝鲁特给我的难忘教训是,文明的外衣是多么单薄,连接的纽带是多麽容易解脱,多少代以来被称为中东瑞士的一个社会,多么容易四分五裂,成为陌生者的世界。自从我离开贝鲁特以后,我从不再以相同的眼光看世界。那就像一瞥之间看到了石头的下面,或是计算机里面所藏着的那些乱糟糟的电线和芯片。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吵闹*》,讲的是郊外一所可爱的房子建在墓地之上,拥有这所房子的那家人,因为死*开始出没于这个地方的时候,才发现房子下面潜伏着什么。 ,驱*专家肯定楼上卧室的一个储藏间是**出没的通路,在高潮的一幕中,这个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储藏间的门,于是,一个疯狂的、大喊大叫、满口喷火的魔*,一个无法控制的狂魔和暴力的化身一下子冲出来,它撞到了挡住他去路的每一个人。

自从我离开黎巴嫩,不管是到哪里,我都感到我是住在那所房子里面,不知道哪一扇门会在什么时候忽然打开,而我会重新一头撞上我在贝鲁特曾经瞥见的那个沸腾的地狱。我去看棒球,或是去戏院,我四下看周围那些坐的很好的人们,自己心想,这些都多么容易变成一个贝鲁特。这曾是我个人的噩梦,但也是内在的坚强意志的源泉。

05/我们曾到过贝鲁特

我是在到达耶路撒冷的头一个星期意识到这一点的。安和我终于在年6月从贝鲁特搬到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头一个星期六夜晚准备去看一场电影。因为不认路,我们就叫了一辆出租车从喜来登饭店到爱迪生戏院。后来发现那只是一小段路,但那个以色列出租车司机不打开计程器,想要欺骗我们,要过高的车费。

我们告诉他我们将付给他车费的25%,当他拒绝并向我们喊叫时,我们干脆将钱放在车座上走开了。这个司机满脸怒容,打开他的车门,走出汽车,并开始恐吓说,他什么都干得出来,从把我们打一顿到叫警察来。

安和我看着他,然后对看了一下,我们俩人就都大笑起来。

“你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用英语对那个司机喊道,并用一个手指指着我的胸膛。

“你知道我们曾在什么地方住过?我们曾在贝鲁特住过,在该死的贝鲁特。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我们刚刚从霍布斯的丛林出来,而他却用警察吓唬我们!

我们径自吃吃地笑着走进戏院,把他甩在街上,他站在那里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诅咒我们。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恐吓我们,我们有什么没见识过!

我们曾到过贝鲁特。

图片来自于网络

06/一堂形势课

一位阿拉伯事务专家,他给我们上了一堂黎巴嫩*治形势课。现在我全明白了。是这么回事:

—基督教徒恨德鲁兹派、什叶派、逊尼派和巴勒斯坦人。

—德鲁兹派恨基督教徒。不对。对。德鲁兹派恨基督教徒、什叶派和叙利亚人。

—什叶派多年来一直受他们压迫,所以什叶派恨所有人。

—至于逊尼派,他们当官的让他们恨谁他们就恨谁。

—巴勒斯坦人互相仇恨,此外他们也恨别人。

—现在他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他们都恨以色列人。要是有可能,他们会把我们打成碎片。但是他们不能,因为有以色列*队。不是所有的以色列*队-只是那些傻瓜,那些在黎巴嫩的人。

07/储料仓门框上的诗

海*陆战队员们进入贝鲁特时认为没有做不成的事,任何事都有意义,可是当他们开始整理行装时却感到,在这种地方什么事也做不成,什么事都没有意义。后来有人把他们这种荒唐的处境编成了诗。这首诗是用蓝色圆珠笔写在一根4英寸*4英寸的木料上,这根木料是贝鲁特机场上回声公司储料仓的门框。我见过的海*陆战队员中,不止一个人能背得出这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我们被派到贝鲁特,

只能当靶子,不能开枪射。

朋友们会死去,早早进坟墓,

他们牺牲是为了什么缘故?

黎巴嫩之所以遭受到世界的遗弃要归因于他们自己的长期不和。

图片来自于网络

08/该走了

现在,当我回想到贝鲁特,几乎不再记起那几次死里逃生,或者说是心惊肉跳的时刻。相反,我倒时常回想起某些场合——我目睹的那些惊人的人类冲突,这些事所教给我的关于人以及人究竟是什么的道理,要比我一生中前25年所学到的多得多。我得以亲眼看到人类同情心和难以理解的残忍,聪明机智和惊人的愚蠢,疯狂荒谬和无限的忍受能力之间的界限。

总而言之,贝鲁特有某种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深深吸引着我,甚至我对自己也难以解释。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我想许多新闻界同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会有过一两次这样的感受,它激励着他们去做些什么,而普通人则会认为那是愚蠢、发疯,就像到贝鲁特去进行新闻采访并因此感到不亦乐乎一样。每当我要把这些解释给朋友听时,就会想起电影《安妮·霍尔》结尾时伍迪艾伦讲的故事。

一个人去看医生,说:“大夫,大夫,我遇到了麻烦,我的哥哥以为他是只鸡。”

医生说:“那是发疯,你的哥哥不是鸡,对他讲清楚就行了。”

这个人说:“我不能,我要鸡蛋。

我们采访贝鲁特的许多人就是这样,大好时光在那里毫无意义的流逝,可是我们一拖再拖不肯回来,因为我们需要鸡蛋。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本《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从战地记者的视角,通过大量社会各阶层素材的搜集,折射出了社会心理中的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的深层内涵,折射出那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绝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不同*治力量的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在描述贝鲁特部分的书摘中,我刻意回避了大量纪实的、惨烈的、不很舒适战乱场景描述,用作者描述感受和对话的段落来反映隐藏在其背后那弥漫着些复杂情绪的社会状况。跟之前的历史素材阅读不同的是,《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时代,对于从现代社会心理层次上了解中东的诸多矛盾,是一个窗口。

年5月3日红黎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7382.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