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大国与中东印度与以色列战略伙伴关系的


文章来源

《阿拉伯世界研究》年第2期

内容提要

近年来,受决策者、国家、地区和国际因素等要素变化的影响,印度和以色列关系呈现出全面性、战略性、伙伴性的发展态势。年印度和以色列明确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两国深入拓展在*治、*事、经济、人文四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治关系日益密切,*事合作不断深化,经贸关系提质加速,人文交流日益活跃。未来一段时期内,印度和以色列可能在*事、反恐以及经贸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未来印度和以色列关系发展仍存在诸多变数,双方在短期内无法结成同盟关系。

关键词

印度;以色列;印以关系;战略伙伴关系;莫迪

作者简介

武琼,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级博士研究生

正文

图片来源:TheTimesofIsrael

自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社会治安混乱等困境,全球权力格局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基本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两国的国际战略地位日益上升。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重心加速东移,特别是印太地区成为全球 经济活力的地区。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受国内*治斗争、地区秩序重构、大国战略博弈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地区局势陷入持续动荡。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纷纷“向东看”,谋求与亚洲主要经济体间的合作。

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Modi)上台后,将辛格*府的“西望”*策升级为“西联”战略。在“西联”战略的框架内,莫迪*府以*治、经贸、防务和人文为四大抓手,将以色列、阿联酋、沙特和伊朗作为战略支点,多管齐下绑牢印度与中东国家的利益纽带。其中,以色列成为印度“西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莫迪的带领下,印度摒弃对以色列的历史包袱和意识形态分歧,两国关系实现了自年1月建交以来的新一波高潮。基于美国综合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对美国能否履行防务承诺的疑虑,以色列希望在维系美以特殊关系的同时,继续巩固和加强与中国、印度等域外大国的战略合作关系。虽然“向东看”并不等于“向印度看”,但印度的确是以色列对外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印度的积极推动和以色列的密切配合下,两国于年将双边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框架下的一种战略安排,它强调在*治、*事、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展开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沟通协商,寻求和挖掘本国和他国间潜在的利益共同点,扩大共同利益,从而达成伙伴间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使得印以两国不断拓展和深化*治、*事、经济以及人文领域的合作,两国关系呈现出全面性、战略性、伙伴性的发展态势。

自年建交后至年莫迪上台前的20余年时间里,印度和以色列的关系虽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始终维持某种刻意的“谨慎低调”。莫迪上台后仅三年多,印度和以色列将双边关系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探讨印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因及走向,对认识印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印度与以色列战略伙伴关系的新进展

受历史上遭受西方殖民统治、自身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差异和潜在冲突等因素影响,印度*府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增强国家实力。以色列既是中东地区的*事强国,也是印度值得信任的对象国,能够为提升印度的综合实力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对以色列而言,印度自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稳步提升。以色列认识到,印度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直努力提高其在印度的影响力。在两国的密切合作下,印以战略合作正在迈入*金时代。

(一)*治关系日益密切

印度和以色列新*府组建后,双方均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两国间*治关系的发展。年10月,印度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PranabMukherjee)访问以色列。这是自两国建交以来印度总统首次访以,此次访问向外界释放出印度意欲进一步加强同以色列务实合作的信号。年11月,以色列总统鲁文·里夫林(ReuvenRivlin)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成为继年埃泽尔·魏茨曼(EzerWeizmann)访印以来第二位访问印度的以色列总统。

年正值印以建交25周年。7月,莫迪对以色列进行国事访问,成为首位访问以色列的现任印度总理。对于印度总理近70年来的首次到访,以方给予了 规格的外交礼遇,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Netanyahu)亲率内阁成员迎接。莫迪访以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将印以双边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内容规划了印以在*治、*事、经济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被认为是两国未来合作的战略蓝图。年1月,内塔尼亚胡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成为自年阿里埃勒·沙龙(ArielSharon)访印以来第二位访问印度的以色列总理。对于内塔尼亚胡的访问,印方同样给予高级别外交礼遇。莫迪不仅亲自前往机场迎接,还全程陪同内塔尼亚胡在印期间的每一场活动。印以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在此访中的得到充实。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双方一致同意在此后的25年间努力将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事合作不断深化

首先,*方高层互访日益频繁。自莫迪上台以来,印以*方高层频繁互访,两*各层级官员定期互访的机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强化。在印度方面,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贾特里(ArunJaitley)、空*司令阿普鲁·拉哈(ArupRaha)、海*司令苏尼尔·朗巴(SunilLanba)、空*参谋长比兰德·辛格·达诺阿(BirenderSinghDhanoa)等*方高层先后访问以色列。在以色列方面,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亚阿隆(MosheYaalon)、海*司令拉姆·罗斯伯格(RamRothberg)、国防*总参谋长加迪·埃森科特(GadiEisenkot)等*方高层也先后访问印度。印以*方高层围绕*火贸易、装备研制和*事技术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多轮会谈。

其次,以色列对印度的*售规模不断扩大。莫迪上台后仅六个月,印度便向以色列订购了价值高达约6亿美元的武器,超过此前三年印度*府向以色列购买的*事装备之总额。年4月和5月,印以签署一项价值约26.3亿美元的*事装备供应合同。年10月,两国签订总额达7.77亿美元的*火贸易订单。年3月,两国签署价值约1亿美元的*售合同。

再次,基础和高端*事技术合作进展显著。印度不断寻求与以色列联合研发武器装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以色列雄厚的国防科技实力来提高印度的国防工业水平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并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外寻找新的*事技术合作对象。以色列则希望利用印度庞大的国内市场来扩大对印*火销售,进一步带动以色列国民经济的增长,提升国内大型*工企业对高精尖武器的研发生产和升级换代。年2月,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sraelAerospaceIndustries)与印度动力技术公司(DynamaticTechnologiesLimited)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发无人机的战略合作协议。年1月,印度布尼劳埃德集团(PunjLloyd)和以色列武器工业公司(IsraelWeaponIndustries)成立*工合资企业,旨在为印*生产突击步枪、半自动狙击步枪等轻型武器。年9月,两国成立由印度国防部(国防工业生产)联合秘书桑杰·贾朱(SanjayJaju)和以色列国防部亚太地区主管埃亚勒·加州(Eyalcalifornia)领导的国防工业合作工作小组(SubWorkingGroup),主要负责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和联合生产、技术安全、人工智能、创新以及联合向第三国出口。

,重点*事领域取得新突破。一是“巴拉克-8”(Barak-8)防空导弹系统成功试射。该系统由印度和以色列联合研发,以色列在其中承担了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印度负责 的组装工作。年12月,印*在“加尔各答”级防空导弹驱逐舰(INSKolkata)上首次成功试射了该系统。年8月,以色列向印度移交首枚“巴拉克-8”防空导弹系统。年5月,印度成功对舰载型“巴拉克-8”超声速防空导弹进行首次“合作参与”测试。印度方面表示下一步会将“巴拉克-8”防空导弹系统逐步部署到海陆两*的主要作战平台。二是印度首次参加“蓝旗”(BlueFlag)空*联合演习。年11月,印度*方派出空*特种部队参加以色列举行的“蓝旗”空*联合演习。这既是印度首次参加以色列*方组织的空*联合演习,也是以色列国防*史上规模 的空*演习,表明印以*事合作水平已提升至新的高度。

(三)经贸关系提质加速

首先,印以贸易和投资额显著增长。在贸易领域,两国间的贸易额不断上升。年,印以贸易额仅2亿美元。年,两国贸易额已达51亿美元。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需求疲软的影响,年,印以贸易额同比下降14.3%,回落至44亿美元左右。尽管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发展前景仍被普遍看好。年,两国贸易额达5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截至年,印度是以色列的全球第七大、亚洲第三大贸易伙伴。在投资领域,两国间的相互投资日益增多。印度 企业通过股权购买和企业并购的方式,不断加大对以色列企业的战略投资,主要涉及水处理技术、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以色列企业在印度的投资业务主要涵盖能源、电信、水处理技术等领域。

其次,印以深化水处理和农业领域的合作。在水处理技术领域,两国的合作主要集中于水资源保护、农业废水处理、海水淡化、利用先进的水技术净化恒河和其他河流等方面。莫迪访以期间,印度和以色列签署了两项重要的水资源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的水处理技术被用于清洁和净化为印度三分之一以上人口提供水源的恒河。在农业领域,以色列积极帮助印度提高农业附加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自年以来,两国先后在印度9个邦合作开设了20个农业技术卓越中心,目的是向印度农民提供以色列的滴灌节水、土壤日晒、水资源持续利用等农业技术。年12月,以色列和印度在泰米尔纳德邦成立了 农业技术研发中心。预计未来几年间,两国还将开设7个卓越中心,使该研发中心的总数达到27个。

再次,印以探索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于80年代,至90年代形成规模性产业,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变。在以色列,工商业、*府、高校、民间非营利机构等各种科研机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经济活力,有利于缩短研究成果投入市场应用以及进入人类生活的时间和过程。目前,以色列在电子光学检测系统、生物医学设备、光学玻璃纤维等方面均处于 水平。然而,以色列国内市场有限,很多高科技产品不具备本地大规模生产制造的条件,大多要到国外开拓市场、寻找资本。基于迎合莫迪*府经济改革的技术需求和为国内高科技产业对外投资生产寻找目的地的考量,以色列已将印度视为推广各类高新技术的主要对象国。目前,落脚印度的以色列高科技产业主要涉及国土安全与生命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例如,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爆发期间,印以*府高层举行会晤,就两国高科技企业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诊断新冠肺炎开展高级别科学合作进行协商。

,印以加快能源合作。冷战期间,以色列油气资源匮乏,能源供应一直依赖进口。近年来,以色列在国内相继发现了塔玛尔(Tamar)、利维坦(Leviathan)以及雅姆·忒修斯(YamTethys)等大型气田,彻底改写了以色列天然气能源储备空白的历史,使以色列从油气资源贫乏国开始向能源出口大国转变。随着以色列油气田的勘探和开采,尤其是塔玛尔和利维坦两个油气田相继进入实质性开采阶段,这一地区正在成为印度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继以色列同约旦和埃及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后,以色列不断加快同印度能源合作的步伐。年12月,以色列能源部宣布向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公司等公司授予油气勘探许可证。以色列共提供了24个区块,预计石油储量达66亿桶,天然气储量21,亿立方米。年1月,印以签署能源合作备忘录,在继续巩固油气领域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太阳能热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商业合作。

(四)人文领域日益活跃

除激发地方文化合作热情、简化签证手续便利人员往来外,印以大力推动教育和文体合作。在教育领域,印以大力挖掘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潜力,以此为抓手推动两国在科研机构和高等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印度韦林卡管理发展与研究学院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和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签署了技术、农业、考古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合作协议。以色列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印度学生提供了学习微生物学、纳米技术、商业管理、信息安全等前沿学科的平台。自年以来,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每年对来自中印两国的约名学生提供博士后奖学金。在文体领域,两国将文体艺术交流作为重点合作领域。莫迪在与内塔尼亚胡会谈时大力推广瑜伽,成为不折不扣的“瑜伽宣传人”。内塔尼亚胡大力支持印度将每年的6月21日设立为“国际瑜伽日”,表示会在国内推动瑜伽运动。此外,印以双方还签署了电影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国互办文化节,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的友谊。

二、印度与以色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动力

美国学者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N.Waltz)在其代表作《人、国家与战争》中指出,战争的爆发与三个意象密切相关,即决策者个人、国家内部以及国际体系。戴维·辛格(J.DavidSinger)认为,国际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国际系统与国家两个层次。詹姆斯·罗斯诺(JamesRosenan)则提出了包括个人、角色、*府、社会和国际系统五个方面的分析层次。虽然学者们看法不一,但层次分析一般包括决策者个人、国家因素、地区和国际因素三方面。受决策者、国家、地区和国际因素三方面要素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印度与以色列在*治、*事、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势头迅猛。

(一)决策者个人因素

莫迪和内塔尼亚胡两位领导人的“强强联合”,是有力推动双方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印度方面,国大*历任主要领导人在与以色列的交流与合作中保持谨慎低调的态度。早在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Rao)总理宣布印以建交之前,时任印度内阁成员阿琼·辛格(ArjunSingh)便警告拉奥,两国建交不仅会破坏穆斯林对国大*的支持,还会背离尼赫鲁外交*策的初衷。印度学者维奈·卡乌拉(VinayKaura)认为,年印度国大*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府上台后,新德里一直低调处理印度和以色列的合作关系。然而,莫迪上台后打破了以往低调的惯例。在莫迪的领导下,印以双边关系蓬勃发展。莫迪在年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曾访问过以色列,意在与以色列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莫迪上台后,印以关系迅速升温。例如,两国领导人通过在特拉维夫海滩上共度时光和莫迪亲自前往机场“熊抱”(bearhug)内塔尼亚胡等多种形式展现两 的亲密关系,这在印以关系史上十分罕见。印度学者指出,通常而言,以压倒性优势上台的领导人往往会在国内*治和外交*策上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莫迪也不例外。与前任不同,莫迪对自己的**和官僚机构实行严格的个人控制,将自己置于决策过程的中心。由于在外交*策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莫迪或将会继续加强与内塔尼亚胡的个人友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因此,印度对以色列态度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莫迪因素(Modifactor),这主要是因为莫迪本人非常推崇古代印度*治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现实主义路线,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外交实践中。

在以色列方面,自年印以建交以来,以色列历届*府主要领导人对发展两国关系持积极态度。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以色列一直致力于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内塔尼亚胡指出,几十年前和几年前,印度和以色列这种天然的伙伴关系曾一度冻结,但莫迪总理访问以色列意味着印以合作关系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台阶。年5月13日,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总理内塔尼亚胡当晚宣布已成功组建新一届*府。莫迪对此表示祝贺,并在推特上使用希伯来语和英语写道:“祝贺我的朋友,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组建第五届*府。”内塔尼亚胡则回应道:“谢谢你,我亲爱的朋友,印度总理!我们将继续加强两国之间的重要关系。”虽然内塔尼亚胡近年来因贪腐问题招致国内民众的不满,但他成功组建新一届*府,主要是因为以色列国内大多数选民相信奉行强硬*策的内塔尼亚胡可以带来国家安全感。紧张动荡的地区安全环境成为内塔尼亚胡获取选票并主*以色列的核心因素。即使进入“后内塔尼亚胡时代”,以色列内外*策的变化程度相对有限。内塔尼亚胡当*十年来对以色列国内*治气氛的营造,使得新*府难以在短时间对内外*策作出大幅调整。

(二)国内因素

从印度方面来看,推动印以关系升温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印度优化对外贸易体系的需要。时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Singh)曾提出“西望”*策,旨在与中东产油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保证印度能源的安全供应,推进印度与中东地区相关国家的贸易协定谈判。然而,“西望”*策缺乏明确的路线图,更多只是口头提及,导致这一*策长期处于边缘地带。莫迪上台以来,印度将辛格*府的“西望”*策升级为“西联”战略。其中,这一战略的重要“节点国”——以色列在农业、*工、高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以色列将印度作为重点国家来推广其国内先进技术,印度也积极欢迎以色列企业在印投资。

第二,印度人民*高调宣传和积极推进同以色列的战略合作。过去,印度国大*领导的*府主张淡化两国间的合作关系,而印度人民*掌权时则支持和深化两国间的战略合作。这主要是因为印度人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主张与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建立更加务实灵活的伙伴关系。年,莫迪上台后,印度社会*治层面的主要变化是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Nationalism)日益高涨。年莫迪成功连任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在印度社会*治等层面占据优势地位的印度教,在积极推动印以关系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推崇以色列的国家模式,希望不断深化同以色列的合作。另一方面,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中的亲以势力正在日益壮大。印度人民*连续赢得年和年大选,已成为主导印度*治的全国性**。印度*坛呈现印度人民*“一*独大”的局面。这为印以关系的日益深化奠定了相对牢固的*治基础。

第三,印度借助以色列获得对印度全球大国梦的战略支持。以色列强大的*事工业和先进的高科技产业,可以助力印度提升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印度将以色列作为桥梁,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同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美以“特殊关系”所延伸出来的美国影响力来提升自身的国际战略地位。虽然印度在国际社会上的分量日益加重,且有能力处理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但与以色列保持友好的关系有助于消除印度与美国交往时的障碍因素。印度坚信,与以色列关系的持续升温将使美国转变对印度的态度,并发挥积极的影响。正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布拉杰什?米什拉(BrajeshMishra)所言,印美关系和印以关系有一套自然的逻辑。现实情况正如印度所愿,美印关系近年来也发展迅速。虽然美国受到战争消耗、财*赤字以及债务危机的影响,战略资源吃紧,国家实力相对衰落,但美国在*治、*事、经济和文化领域仍然保持全球 地位。深化印以关系能为印度实现全球大国梦提供重要的助推力。

从以色列方面来看,推动印以关系升温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利库德集团具有较强的*治协调力和应变力,这为其推行对印*策提供了稳定的*治基础。内塔尼亚胡曾多次领导利库德集团及其右翼**在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这得益于利库德集团的指导学说——现代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它符合以色列的国情社情,对以色列产生了根本且深远的影响。然而,印度国大*对以色列的犹太复国主义历来缺乏热情,而印度人民*更容易对其产生亲近感。年莫迪在访以期间特意向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之父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eHerzl)表达了感人的敬意。犹太教在以色列长期处于国教地位,在社会、*治等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而印度人民*历来尊崇印度教。从宗教层面来看,内塔尼亚胡*府同莫迪*府之间对宗教之于本国*治与社会的作用具有相似立场,这对两国在*治和社会层面的相互认知产生了积极作用。正如印度国会议员萨勃拉曼尼亚·斯瓦米(SubramanianSwamy)所言,印度教和犹太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两个宗教应加强对话、密切合作。同时,以色列工*在*坛地位的不断滑落,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利库德集团对印*策的连续性。

第二,以色列需要借助印度推动经济发展。欧洲曾是以色列的主要贸易伙伴和经济腹地。时任以色列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TzipiLivni)作为推进以色列与欧盟升级合作关系的幕后推手,多次强调欧洲对以色列经济的重要性。利夫尼指出,“以色列要大量参加与欧洲相关的项目。在这里(即欧洲),一切皆有可能”。然而,欧盟成员国对以色列在年对加沙发起的代号为“铸铅”的大规模*事行动深感失望。对欧盟成员国而言,这标志着提高以色列的正式地位已基本不可能成为欧盟议程上的优先事项。近年来,随着债务危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事件的持续发酵,欧盟的经济竞争力和经济治理模式面临深层次挑战,其不再是世界繁荣和稳定的榜样。欧盟自顾不暇,市场增长乏力,在一段时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其发展态势。

在此背景下,以色列不断加快“向东看”的步伐,越来越重视与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合作。经过多年发展,*火贸易已成为以色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色列大力发展*事工业不仅可以维护国家安全,还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国内大型*工企业生产的防务装备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陆、海、空三*的武器需求,还大量出口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对促进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以色列的武器出口系统和技术出口总额达65亿美元,亚太国家是以色列出口的主要目标,出口额达26亿美元。年,以色列的防务防出口同比增长40%,出口额达9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亚太地区国家占以色列防务产品出口额的58%,其中,印度与以色列签订了近20亿美元的*售合同。印度已经成为以色列在亚太地区长期、稳定、可靠的经济合作伙伴。

(三)地区和国际因素

对印度而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日益增强的战略自信引起了印方的高度担忧,印度意欲进一步增强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以国大*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府在长达10年的执*生涯中,在诸多问题上采取不与中国对抗的立场,同中国逐步发展出一套较为成熟且稳定的互动模式。在此背景下,印度选择与以色列合作主要是借助以色列的*事装备来打击国内的恐怖主义势力,其制衡中国崛起的色彩较弱。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战略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日益迈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经济上,“一带一路”倡议进展顺利,中国已同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四处横行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助力各国抗击疫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事上,随着中国国防和*队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解放*积极加快自身*事装备的升级换代,其联合行动能力与海外投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海*突破 岛链进入印度洋海域进行实战训练已逐步实现常态化。

在此背景下,莫迪奉行对华强硬外交,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和主要对手。“一带一路”倡议虽然在南亚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中巴经济走廊快速推进,瓜达尔港修复并投入使用等,但因受到印度方面的消极抵制,总体发展态势仍低于预期。为制衡“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印度还提出“季风计划”“香料之路”等倡议,但此类倡议缺乏长远规划,内容空洞模糊。在*事领域,近年来持续升温的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使得印度坚定了通过建立强大的*事力量制衡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的*策立场。年6月,印度边防*非法越过锡金段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修路计划,成为21世纪以来中印首次出现直接相互对抗的 规模*力集结。

然而,印度的大国追求和战略独立性等因素致使印以难以结盟,印度更多是通过内部制衡来防范中国的崛起。对印度而言,若要实现该目标,寻找适合的*事伙伴来加强本国的国防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作为中东地区的*事强国,以色列不断研发和改进新的武器装备和*事技术,其国防科技实力稳居世界前列。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以色列*事工业公司等大型*工企业生产的武器涵盖轻型武器类、反导弹系统、航空侦察系统类以及电子侦察类等各个领域,具体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地对地/空对地导弹、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攻击直升机以及高性能战斗机等高技术*事装备。印*从以色列进口这些先进*事装备,可有效提升印度陆*对地面远程目标的装甲机动和纵深打击能力,以及印度空*对周边地区及洲际的防空作战和远距离重负荷投送能力。

莫迪上台后不断加大同以色列 *工企业联合研发防务装备的强度,希望引进以色列先进的*事技术来提高印度对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以色列逐渐成为印度最重要的 武器和*事装备来源国之一。在年莫迪访以期间和年内塔尼亚胡访印期间,两国一致同意建立*工合资企业,共同研制高端防务装备。其中,以色列同意向印度转让*事技术。印度此举意在借助以色列的先进*事技术来提高本国的国防工业实力,以 限度地制衡国力日益强盛的中国。对印度而言,强大的*事实力不仅可以提高印度的国际战略地位、国际安全事务的影响力以及*事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还能为其实现全球大国地位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撑。

对以色列而言,中东局势的变动和美国中东*策的调整加快了以色列“向东看”的步伐。

,中东局势变动加剧地缘*治环境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以色列大力发展常规*事力量和“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其主要战略目标是通过提升*队的实战能力应对阿拉伯国家正规*的进攻。然而,年底“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中东战略格局出现了新变化,逐渐形成了三大阵营,即以伊朗为核心的什叶派阵营,以土耳其、卡塔尔为代表的亲穆兄会阵营,以阿联酋、以色列以及沙特为核心的反伊朗、反穆兄会阵营。作为中东地区四大传统力量中 的非伊斯兰力量,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面临复杂的地缘*治环境。中东变局使得以色列的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地区变局引发的不确定因素加剧了以色列的危机感,迫使以色列加快了“向东看”的步伐,寻求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国的支持,以拓展在国际社会的“朋友圈”。有印度学者认为,鉴于以色列面临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以色列必须要加大对亚洲主要经济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7379.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