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拆墙史
童大焕—年2月24日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拆墙史。
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到这个墙那个墙,中间还穿插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农业时代,城市是没有公园的,土地系乎生命存亡,且咫尺之间就是山水和田园,只是成天累成狗哪有闲心闲情来欣赏。巨富之家有后花园,供孩子们玩耍,不是皇家园林就是大富人家的私家花园。私家花园太冷清寂寞,于是节假日定期向老百姓开放。于是有了陆游和唐婉们的游园会和后来或动人凄美、或合家团圆的爱情故事。
越到后来,城市越开放。包括*府,也在不断解除岗哨,降低台阶,开放庭院,允许百姓自由出入。年底,我去参观考察阿里巴巴大数据。在千岛湖畔的大数据中心,令我非常震撼的是:这个偏居一隅、拥有3万台大数据处理电脑(每台相当于台家用电脑)、内含无数性命攸关数据的大数据处理中心,居然没有围墙,没有一个保安!他们说,物理意义上的安全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当下中国的城乡隔离和城市内部隔离,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上周日去北京亚洲大酒店喝茶聊天,我从紧邻它的西边一栋楼前走进去,到了亚洲大酒店门口,却生生被一道铁丝网拦住去路!只好原路返回,绕道而行。
我多次站在东三环世桥国贸某栋楼的窗口,看着东边楼下那一堵墙,心想:这堵墙要是拆了多好!两个小区的人们可以互相来回散步,活动和心灵的空间因此大了许多,其中也许还能诞生几家小店,一杯下午茶,一杯午间咖啡。或者在哪个不起眼、不挡道的安静的街角,静静地坐落着一家美味小吃店,滋养着一个进城人家的营生。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从宏观的城市战略,到中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小区设计和居住理念,至今,都还停留在封闭、落后的农业思维中。典型表现为:梦想城乡均衡,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城内小区之间,各自画地为牢。
年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没想到这个意见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认为这是不好的征兆,变相打土豪分田地,弄不好是打土豪分住房的前奏示范。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今天拆小区围墙,明天就拆你家大门的说法。还有的说北上广深房价因此会变到只值3千元一平米,因为楼面占地微乎其微。这些人嘴上跑马的功夫真了不得,也从不担心自己的信用破产。
我注意到两个特别 的时*和财经评论人的观点,一是《现代化的陷阱》的作者何清涟女士的,她说:“中国将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推广街区制,这条消息,中国95%以上的人只看到前一句,后一句的‘街区制’是什么东东,大家不知道为什么不看、不讨论。即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为主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朝阳区群众’生存活跃均付(附)丽于此。不怪你们,也许有人心知,不方便说。”她把它联系到群众对群众的监控。
还有就是时寒冰先生的:“各种热议都偏离了真相,知真相者唯杨修耳,但死得早的往往也是杨修们。其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那么,现有的封闭住宰(宅)小区就成稀缺资源。其二,强调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说的是那些在市内交通重要路段的小区,尤以市中心居多。而这些地段基本都没有新住宅销售了,或者说, 没有新房销售了。这些中心地带的人,要想继续住在封闭住宅小区怎么办?答案是:去买现有的封闭住宰(宅)小区。殊途同归,指向同一个结果。消化住房库存乃是重大难题。”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遇到问题,就往阴谋论上靠,心智就被各种阴谋论紧紧攫住和捆绑,不得动弹。中国的方向,真的是取决于我们思维的方向,取决于我们心灵的方向。你的心智向好,中国就向好;心智向着不好,中国就不好。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我们心灵的方向,就是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不往好处想一想呢?
首先,我们想一想,真要拆除围墙,先会拆谁呢?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首先要拆的难道不是机关大院和大学的围墙吗?这些本来就是公共的,拆起来也没有多少阻力,而且集中在市中心的它们,才是阻碍交通毛细血管的 阻力啊!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拆墙,难道不是*府和市民“坦诚相见”的好事吗?
拆墙不仅涉及到打通汽车和行人、自行车的通道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底层的小店铺生存的问题。一个互联互通的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而不是一个个彼此关起门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巨人的花园。
至于会不会侵犯私权。我认为是不会的。会采取先易后难、逐步赎买的办法。比如更好的治安配备和摄像头等等。做出示范,后面的就巴不得效仿。就像拆迁一样。这方面我们可以白癜风怎么得的中科白癜风医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