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马可福音第十二章127节注释5


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213643.html

马可福音第十二章1~27节问题思考讨论:

可12章1~27节中1~12节,这个比喻(故事)亦可能是当时巴勒斯坦常会发生的事,其中充满着许多真理教训,试试看你能说出几方面的意义?

可12章1~27节中18~27节,从这段的经文中能发现那些真理?

马可福音第十二章1~27问题思考讨论(参考答案):

可12章1~27节中1~12节,这个比喻(故事)亦可能是当时巴勒斯坦常会发生的事,其中充满着许多真理教训,试试看你能说出几方面的意义?

答:

耶稣原本的比喻是叫人听,立刻作出反应,明白了这个立即产生出来的意思便够了,而不是希望人把它小心细读的。可是现在这个比喻便有些例外,因为它的形式是介乎比喻与寓言之间。我们并不是说它的每一细节都有它的内蕴意义,但它的内容是可以分析对照的。这点完全由于耶稣的说话,充满着图画色彩的,这当然是犹太人的思想富有想像力。在说话中,表现出活生生的景象。

葡萄园的主人是上帝;葡萄园便是以色列民。整幅图画都是犹太人所熟识的。在旧约中,这些背境通常被引用作比喻的。其中最显明的一段,便是以赛亚书五章一至七节,而这个比喻可能直接从这段旧约圣经,借题发挥的。这个葡萄园设有各样的装备;四周有围墙保护免受强盗侵占和野猪窜入。另外有酒池和榨压葡萄的大桶,工人用脚践踏桶中葡萄,使汁液流进池中。还有一个塔,供作储酒和园工住宿之用,在丰收时,可以用这个塔当作了望台,用来防盗贼;园户代表以色列历代以来的统治者;主人所差来的仆人代表先知。上帝的仆人或奴仆是一个普通的名称。以前摩西、大卫也曾接受过这个名称(书十四7;撒下三18),而在先知书中也有多次引述这个名称(摩三7;耶七25;亚一6);此外,儿子就是耶稣自己。当时的犹太人,虽然会带着冲动的态度去听这个比喻,但在心底里,却清楚知道这个比喻的细节的,因为每一幅图画都自己所熟识的。

这个故事亦可能是当时巴勒斯坦常会发生的事,当时的劳工不大安定,而许多园主人也许离开了家乡而不知所踪,有时葡萄园主人本身是个犹太人,但却欢喜离乡背井,寻求生活较舒适的地方定居;若主人是个罗马人的话,他把葡萄园视作一种投资生意;根据律法,当葡萄种子落种后五年,园主人便可以前来收租(利十九23-25),缴租的方式可以包括指定出产的百分比,或者是互相协定的金钱数目,所以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真正发生的事情,亦未可料。

这个比喻充满着许多真理教训,我们现在只能取其简略之点,扼要申述出来。

(一)、首先它告诉我们关于上帝的事。

(1)上帝是十分慷慨的。整个葡萄园的装备都是十分齐全,使园户容易工作和图利;同样上帝给予人类的生活和所居住的世界也是这样的慷慨。

(2)上帝对我们是十分信任的。园主人离开了园地,让园户们自己去管理一切。我们自己日常的生活也是一样,有自由拣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有一个人曾经这样说过:‘上帝最神奇的一件事,就是准许我们替自己做任何事。’

(3)上帝是十分忍耐的。主人所给的不是一次或两次的机会,而是多次机会,让园户缴纳租金。他们虽然不配接受这样宽容忍耐的条件,但上帝仍然一样厚待他们。

(4)上帝最后必然建立祂的公义和得到胜利的。尽管人类从上帝的忍耐得着便宜,到了最后人类必须面对公义和审判,上帝对人类的叛逆和不服从,可以忍受多时,但到了最后,上帝必定施行公义与判决。

(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耶稣的几件事。

(1)耶稣不是一个仆人而是一个儿子,先知们是上帝的仆人,他们接二连三而来,都被杀害,但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祂来的时候,带着最后决定性的话。这个比喻是存心用来向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挑战的,因为它把耶稣的身份清楚地指出来,就是上帝的弥赛亚。

(2)耶稣自知必须杀身成仁。所以十字架的阴影不是突然而来的。祂知道自己所拣选的路途是什么,除此别无其他的方法了。耶稣具有大无畏精神,既然知道了这是一条艰险的道路,但仍然稳步不移,踏上征途。

(3)耶稣对最后胜利是稳具信心的。祂知道受到别人的苦待和杀害,但祂明白这个并不是祂的终站;在被人拒绝之后,荣耀便接踵而来。

(三)、这个比喻也告诉我们关于人的几件事。

(1)园户之所以想杀害园主儿子的理由,是以为他们这样做,便可以取得葡萄园的所有权。他们心想那位主人必定住在遥远的地方而很难亲身来理论是非;或者已经老早不在人间,不可能和他们算账。人类往往以为自己可以和上帝作对而可以获得逃脱。但是上帝是活着的,人以为自己有自由而上帝是极其宽容忍耐的,但在最后的一刻审判的上帝必然降临的。

(2)倘若人拒绝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便会由别人承受。整个比喻的中心点,就是萌芽着一粒将来出现的种子──当犹太人拒绝了他们的权利和责任时,外邦人便承继过来。

这个比喻在结束之前,引述了旧约的两节经文,对教会来说,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诗篇一百一十八篇22~23节所载的关于匠人所弃的石头,虽然被人遗弃了,竟然可以再担当一个重要的角式,成为一间建筑物的‘角石’──把房的两个方向连接起来的基石,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石了。这段经文给予早期教会作者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新约中也有多处引述(徒四11;彼前二4,7;罗九32,33;弗二20)。原本在诗篇里,这块石头是指以色列人而说的。世界各大强国以为他们才是建立整个世界的工程师,而以色列人又怎能染指,与他们共争一席位呢?但在诗人看来,并不是这样,以色列族并不是不重要和不受人尊敬,而是照着上帝全盘计划来看,他们必定会变成世界最大的强国。基督徒体验到诗人的梦想,藉着耶稣的死和复活,完全应验了。

可12章1~27节中18~27节,从这段的经文中能发现那些真理?

答:

撒都该人的问题是十分简单的──倘若一个妇人根据利未式的俗例,分别与七个兄弟结婚;假若真正有复活的话,到了复活时,她应该是那一个兄弟的妻子呢?他们以为提出这个难题质问耶稣,可以使复活的观念成为荒诞的。

这篇理论(耶稣的解释)似乎十分深奥和鲜为人知道,它的辩论方式也不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经验所熟识。虽然是这样却可以找出两个真理来。

(一)撒都该人所犯的错误,就是用地上的情景去幻想天上的事物。其实人类往往都是这样幻想创作的。红印第安人的生活以狩猎为主,于是幻想天堂是一片愉快的猎场。北欧的维金人(Viking)是勇猛的战士,自然推想到将来的华厦极乐园(Valhalla)也像一个战场,终日互相打杖,到了夜间,死伤的战士,重新裹伤,待天明后再出阵应战,晚晚饮酒欢宴,以敌人的头盖骨盛酒而祝捷。回教徒生活在沙漠地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奢侈豪华的生活,于是在他们的来世观念中,以朴素、勤俭,完全不提身体和官感上的享受去描写出来。犹太人因为憎恨海于是说在末世的日子中,海也不复出现了,所有的人不再受苦恼所困扰;在那新天新地当中,眼泪将被擦去,人类再没有痛苦的事发生了。

人类常常以自己熟悉和喜欢见到的事情去幻想创作来世的天堂情景。有些时候,他们所写的景像却能大快人心,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西敏寺公报所发表的一篇短诗,内容是为那些在战役中殉难的同胞而写的:

‘他们与战争火海辞别;

拖着疲乏的脚步走着。

天堂大门为他们敞开,

没有守着,也没有铁网。

那儿不复听闻炮火声,

大地一片宁静和青绿,

群山躺卧在阳光之下,

山间安睡着翠碧幽谷。

遥望只见簇簇的矮树,

昂首仰视看穹苍高旷,

绿草覆膝,斜靠大树旁,

懒散牛群自在地走过,

山雀在头上结队翱翔,

偶然教堂的钟声齐响,

有人说:“上帝,这是英国!”

还有一个美丽木球场。’

这当然是幻想出来的美丽,但也有它的真实感存在啊!但我们也须紧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二章九节所讲的话,他依据先知以赛亚(赛六十四4)的话变成自己的话:‘上帝为爱他的人所豫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在那天上的荣耀生活的恢宏,又怎能让我们拿现实的生活去比拟呢?

(二)最后耶稣深信复活的事实信念是义人和上帝的关系而不容任何事情破坏的。当众族长生活时,上帝曾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为友,而这种友谊决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的。罗河西(Loisy)曾说过:‘上帝对事奉祂的和敬爱祂的人,必然继续作他们的上帝’,旧约诗人也曾说过:‘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着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诗七十三23-24),他所见到的上帝与人的关系,是永远保持,而不会中断的。

换言之,世间只有一件永恒不朽的事物──那就是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69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