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印章是今天中外人们对印记的通称,古代中国有称“玺”或“章”,意义与之相近。西方的古代文明也有类似的词汇:如萨珊波斯王朝使用的印章,在巴列维语中对应“muhr”一词;古埃及则曾使用这一象形文字符号来代表印章,是对滚动的滚筒印章的形象描绘。这些词汇的使用目的和方法基本和我国的“玺”、“章”一致。此处姑且用印章一词指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既可以在特定的载体上留下戳记,用于表示签署、鉴定、见证等效用的实用物品。一件印章通常代表了个体或社会团体的特定身份。
印章起源于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西南,根据这些地区出土的印章和封泥的位置和分布状况,我们认为其最初是用于标识私人物品的所有权,尔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印章的应用领域才逐渐延伸到贸易和行*。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伴随着文明之间的文化和贸易交往,印章的使用也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本文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首先确定印章起源的地点和年代,然后演绎出印章在地中海、欧洲、非洲、西亚和中亚(包括印度西北部)的传播脉络(图1)。 ,我们们将依据已知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古玺的起源作出大胆推测,并通过和西方印章的比较,阐述中华印章崛起的必然和特定优势。
印章起源
从尼罗河谷、尼罗河三角洲到地中海东岸,再到两河流域的弯月形地带,通常称为“富饶新月”地区。这一地区在史前时期有着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宜农业作物生长,因而成为了人类文明诞生的摇篮。
公元前年前后,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西南部(既“富饶新月”的弧形顶端)分布着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型聚落以及少量的大型聚落,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但是采集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我们在这些地方首先看到了印章雏形的出现——在叙利亚的萨比·阿布亚德(SabiAbyad)、艾恩·俄凯克(Ainel-Kerkh)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如下器物:
带有刻画纹的鹅卵石护身符,其纹饰主要为简单的几何刻画,其复杂度不足以作为印章使用。
陶质印模(pintadera),在这些印模上发现了染料的残留,所以判断其功能为纹身或染色。
石质的类似印章的器物,其中一些体型远大于普通印章(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