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张俐根据孩子的需要去创造环境,做教育要超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湁鍝簺鍖婚櫌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以下内容整理自“蒙特梭利X华德福——中国早期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张俐老师的演讲《和孩子所在之处相遇》:

曾经,我在学习华德福教育时,我的一位老师经常在我的耳边说一句话:MeetChildrenWheretheyare.那么今天,我想把它作为我的主题——《和孩子所在之处相遇》。

孩子所在之处是什么地方呢?我们怎么去与他们真正相遇呢?我想今天带给大家一些图景。

01/

教育要通过“翻译—移植—转化”

来实现“人”与孩子的相遇

首先,我想分享关于“翻译—移植—转化”(translation,transplant,transformation)实际上,这句话来自一位美国的蒙特梭利老师:当你学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定要去理解它在讲什么(翻译),然后你会模仿它(移植),把带它到你的教学课堂去做,但是慢慢地你必须转化它,因为你所面对的这群孩子,这个孩子的需求一定会有独特之处和个体性,加上“转化”以后,你才能真正和这些孩子的需求呼应,因材施教。

年,我们创办了成都华德福学校, 所华德福幼儿园,在这16年来,我们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在学习和前进,希望创造一个适合这片土地上的环境和教学去服务更多的孩子。16年过去,经过这样的翻译、移植和转化,我们到底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孩子呢?

成都华德福幼儿园的环境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室内就像家一样的温馨和美丽,户外就像花园一样充满乐趣和野趣。那么当你看到视频里的这个环境时,你可能会说,创办一所华德福幼儿园需要很好的条件,首先需要大花园,而且教室里必须有丝绸、羊毛毡、蜂蜡、木制玩具……

但其实我很想告诉你们:不一定。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华德福学校,比如说在非洲的贫民窟里面,在巴勒斯坦的难民营里,在越南的一所寺庙里都有华德福幼儿园,那里的房舍非常简陋,也没有丝绸,甚至还有塑料的玩具。我们老师可能会吓一跳,不是说华德福教育不可以用塑料吗?

其实有什么样的大环境,就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因为最关键的可能还不是材料本身,而是使用材料的人。环境中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怎么理解教育?他们如何看见和对待儿童?这才是关键。如果没有人与人的相遇,再好的材料,再美好的环境设施,或者全是有机食物,这些起到的功能可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对于华德福教育来说,它强调的是“人”!斯坦纳也在年前说:“‘教什么,怎么教’重要,但是里面的人更重要,人的品质更重要,人怎么和孩子去相遇尤为重要。”

02/

孩子的自主性与生俱来

根据孩子的需要去创造环境,

才能真正与孩子相遇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妈妈把孩子生下来。但现在很多观点认为是孩子把自己生下来,他成熟了,启动了,妈妈的身体就配合胎儿生产的过程。自生命之处,孩子就具有自主性。每一个生命里面承载着一个逐渐丰富起来的心灵,我们的心理成长也是具有自主性。所以,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主成长的愿力,这个愿力很重要。正如我必须要自己想站起来,我才站得起来,自我成长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从小宝宝生下来,他从原始反射到慢慢自己运动,开始能控制自己的脖子,控制自己的肩,控制自己的身体,再站起来或者学会说话,孩子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所以我想无论是华德福教育,还是蒙特梭利教育,这都是我们所相信的教育原则。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实际上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环境,而这个环境他们可以去自己成长、自己学习、自己纠错、自己发展。但如果没有这个环境,一个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是环境中的一个元素,我们是环境的创造者,也是环境当中的呵护者、照顾者,但这个环境不是随便创造的,不是说在这里画个圈圈,创造一个环境,把一个孩子领过来让他待在这个圈里,他就可以长大。孩子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和孩子相遇。我们需要走近孩子,去观察他所在的位置(阶段)和他这个阶段的状态,根据孩子的需要去创造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地与这个孩子相遇,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的看见了孩子。

在过程当中,我们和孩子到底在哪里相遇呢?我们总结了几点:

个,在身体成长中。0-7岁重在生命力的健康,是身体建构的关键期,如果你不懂得孩子的身体是怎么长大的,他的生命力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你没办法与之相遇。

第二个,在感官学习上。因为孩子是个巨大的感官体,整个身体不断地吸收周遭的一切,感官就像一个个窗口或者是通道,是孩子学习的途径。你不去看见孩子的感官系统状态,你也没有办法和孩子相遇。

第三个,在意识觉醒过程中。0岁的孩子生下来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建立一个小社会,两岁半到三岁的时候,孩子会说:“我,我的……”实际上,这就是一个个体意识的觉醒;到了6岁的时候,孩子会说:“爸爸妈妈,你们说的话,我不相信”、“老师你说话不算话”,实际上这也是他在社会群体当中一个自我觉醒;到了9岁的时候,孩子会说:“我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这个老师是不是我愿意跟随的?”孩子开始寻求一个自己的、独立的意识;而到12岁时,他又在伙伴的摩擦、矛盾中,出现又一次的觉醒;到15~18岁,他开始思考理想、人生的意义等等,也是一次次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我们不去观察意识发展规律与孩子的意识状态,我们也无法和孩子内在相遇。就不知道怎么帮助他长成他真正的自己。

成都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们

当然,在孩子的家庭当中,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照顾者,也是 任老师。他们的遗传和养育,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和父母成为同盟*,拉着爸爸妈妈们的手成为育儿共同体。所以,我们需要和这个孩子的家庭去相遇。

当然,孩子出生在一片土地,和这片土地就是一个巨大的缘分。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传统、语言、艺术等等,就像四川方言一样会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我们就需要在同一片土地上和孩子相遇,帮助他们建立与这块土地的关系。

此外,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无论是自由、个体性,还是压力或焦虑,都会直接成为孩子的一个部分。作为老师需要和这个时代去相遇,才能与这个时代的孩子相遇。

03/

观察孩子,积极思考

做教育要超越模仿

在年前,斯坦纳博士就给华德福 位的老师这样一句话:观察孩子,积极思考,跟随你的直觉,超越模仿。这里的跟随直觉,不是随心所欲的一种直觉,而是你在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就会升起一个图景告诉你:这些孩子需要什么,而你在做什么,如何努力地去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每个老师如何获得这些相遇的能力?怎么让自己拥有一双慧眼,拥有感知的心灵?能够实践的能力去和孩子相遇?我们在三年制的华德福幼师培训里非常努力地帮助每一位老师形成这样的能力。

例如:

我们必须经常做一个源自歌德观察学而来的练习:

通过观察石头获得看见孩子外貌身体形态的能力;

通过观察植物获得看见孩子身体和生命力状态的能力;

通过观察动物或人获得看见孩子心理活动和感知系统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获得看见每个孩子个体意识发展的能力。

教育具有改善社会的使命,可以使得这个社会越来越好,也可以成为对一个社会的疗愈。但如果没有“人”的努力,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斯坦纳认为实现这个教育使命的前提是:

教师要感知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性;

教师采取任何措施都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

教师要像一位艺术家一样去设计环境和设计课程;

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别的老师去分享,学习与教研,共创一种教育关系和氛围,真正实现一个村庄养好一群孩子;

教师必须是一名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保持对孩子、对他人、对世界的好奇与热情。

所以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拥有更好的能力与孩子相遇在他们所在之处,也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相遇,彼此看见,彼此学习!

成都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们

-

主编/晔子

文稿整理人/小秋、如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8374.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