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阅读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下


重庆治白癜风 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918/4476503.html

图书简介

书名:《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内部发行)

版次:年2月 版第1次印刷

作者简介

托马斯·弗里德曼,毕业于牛津大学,现为《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一个曾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他每周两次为《纽约时报》撰写国际事务专栏文章,经常被全球范围的多家报纸转载。他也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与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等人共同开设一门“全球化”的课程。

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工作期间,担任驻黎巴嫩的采访主任,专事报道中东问题。他还是三本畅销书的作者:年的著作《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被授予非小说类国家图书奖,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中东问题的必读书之一;年其写就了《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年,他出版了《经济与态度:探究9.11后的世界》。现在,他与家人生活在马里兰州的贝赛斯达。

延展阅读

溯回到-年左右的时光,那几年因为痴迷于耶路撒冷题材的书籍,关联阅读了很多关联书籍,还写了几篇书摘,因为地缘历史复杂、关联事件人物众多、又都是大部头书籍,对于阅读的知识性和专注性要求极高。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关于耶路撒冷主题的阅读中断。年2月,清北共读会正式成立,胡师兄在群里推荐了这本《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一下子那个曾经痴迷的阅读主题又复苏了。

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描绘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的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年作为合众国际社记者被派驻贝鲁特,两年后改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年调任该报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主任,直至年1月。本书即根据作者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和采访写成。这种纪新闻纪实作品的书摘,只能沿用阅读《为你,耶路撒冷》的方式,摘抄一些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直抵内心的片段。

耶路撒冷

01/迎面吹来的风

我把东西整理好以后,雇了辆出租车直驶耶路撒冷。我一面望着闪过的以色列农田,一面心中闪烁着贝鲁特的记忆,这时,我看到一个路标,我永远不会忘记。路标设于海法到特拉维夫的公路上,上面写的是希伯来文,好像是“注意迎面吹来的风”。在路标前我们疾驰而过,我心里想,我正在离开人们像苍蝇一样死去的国度,来到这样一个地方,这里却警告我们注意风!这才是个真正的国家。

然而,我迅速发现,我并不知道他们指的是什么风——这个标语并非气象方面的标志,而是个*治方面的判断。我发现以色列和黎巴嫩,耶路撒冷和贝鲁特有着比我想象得到的更多、更多的共同东西。

图片来自于网络

02/这究竟是谁的国家?

“记住,”哈特曼 说,”人民的尊严高于这块土地的尊贵,对土地没有难以理解的重要意义,人类做什么,这才具有意义。犹太教的神圣不是来自界碑和经文,它来自你和我,以及我们现在在这里怎样生活。“

03/断层线

“现在 缺少的东西就是觉悟,自己明白我们正在做些什么,“萨利谈到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同化时说,”我们巴勒斯坦身体现在已融进以色列体制中,而我们的头仍在外面。我们的身体已与它结合,而我们的意识却在抗拒它。不过,当意识与现实有那么大的距离时,早晚不是让现实适应意识,就是让思想适应现实。“

图片来自于网络

04/以色列犹太人与美国犹太人:谁向往谁

以色列在美国犹太人心中总要触动两根情感之弦——一根是骄傲,另一根是忧虑。这样,以色列在传统上为美国犹太人起到了两种作用——一种是把犹太人作为一个看得见的象征摆在世界上,并把它和尊严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是作为避难所保护在充满敌意世界中的犹太人。

大多数美国犹太人认为,以色列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如果世界舞台上出现另一个希特勒,它可作为一个防空洞,一个防迫害的避难所,以及保护犹太人的力量和真正财富的源泉。即使他们视以色列为避难所,大多数美国犹太人认为它是其他犹太人、犹太难民和流离失所的犹太人的避难所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这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对年以色列独立战争的胜利的反应仅仅是感到宽慰——为大屠杀的尸骸有了归宿而宽慰;可是没有多少美国犹太移民到那里。正如一位美国犹太人高级官员曾经向我透露的,“年以前,在许多美国犹太人眼中以色列是一个可怜的国家。在我家,以色列是我们寄去旧衣服的地方。一点不假。当我的衬衫和短裤嫌小了,我们就把这些旧衣服装在箱子里,寄到以色列去。这就是我对这个地方的看法——一个寄去旧衣服的地方。

虽然,年以后,以色列人与美国犹太人开始约会并堕入情网,但是他们并未结婚。他们彼此从未完全承担什么义务。他们的关系只是罗曼蒂克式的冲动——私通,就像任何风流韵事一样,仅仅是肤浅之交,双方并不真正推心置腹的了解。在许多方面,美国犹太人是因其身体而喜欢以色列,而以色列人则因其金钱而喜爱美国犹太人。他们的爱并非基于真正的理解、互相尊重以及相互承担义务。只要双方相处,彼此态度温和,点头寒暄——只要不是太多的以色列人移民美国,并且发现那里的生活实在比以色列更诱人,而且,只要那些去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永远不走下旅行轿车,或者,即使下车,他们只是会见英雄或凭吊死者,然后马上返回,那么这种关系就会维持着。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本《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从战地记者的视角,通过大量社会各阶层素材的搜集,折射出了社会心理中的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的深层内涵,折射出那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绝不只是一个心理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不同*治力量的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矛盾。跟之前的历史素材阅读不同的是,《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更接近我们生活的时代,对于从现代社会心理层次上了解中东的诸多矛盾,是一个窗口。

年5月3日红黎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7396.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