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旅游 > 语音文字使徒行传逐节汇查08腓利把
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旅游 > 语音文字使徒行传逐节汇查08腓利把
新约全书逐节汇查-使徒行传08
腓利把福音传向撒玛利亚人和埃塞俄比亚大臣
教会的扩展(1-40)
第8章与第6-7章的联系十分密切。逼迫的主题从第6章开始,持续至第8章。第7章引介的扫罗/保罗在第8章再次出现。第8章的腓利和第6-7章的司提反同属于“那七人”的组合(6:5),都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也都是第二代的基督徒 。二人在6:5的排名次序,与在6:8-8:40的叙事顺序中同样排列。
在教会历史中,这第8章很重要,尤其是被称为撒玛利亚五旬节的事件。初期教会开始纯粹是犹太人的团体。第6章提到希腊化犹太人的基督徒司提反,与希腊化犹太人的非基督徒发生辩论,他的见解远超出于国族之上。第7章司提反盘点犹太人的历史,举例论证耶稣基督远超圣殿和律法,并为此殉道。
第8章说到教会伸展出去。迫害使教友分散到外地,逼迫造成了真理的传播。神扩展教会使用了第二代基督徒、希腊化犹太人来作先锋战士。腓利与司提反都作服事人的工作,也都作传道人。腓利不是十二使徒中的腓力,二者希伯来文相同。腓利是在司提反以后,神兴起的另一个满有能力的福音使者。
腓利先对撒玛利亚人集体传道。在种族血统上,撒玛利亚人一半来自犹太人,一半来自外邦人,他们是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桥梁。后来腓利对非州的埃塞俄比亚太监个别传道,从此福音伸展到更广阔的地域去。当时教会还未形成普世宣教的构想,但在无意中获得引力和助力,就朝着大使命的目标不断向前。
有人说,迫害驱使为耶稣作见证的基督徒离开耶路撒冷:
△第8章经文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两步:撒玛利亚人和一位埃塞俄亚人归信主;
△第9章记载了作外邦人使徒的保罗归信主;
△第10-11章记载了凯撒利亚和安提阿的外邦人信主;
△第13章保罗和巴拿巴被差遣出去,向外邦宣教的事工随之全面展开;
△第15章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神学上突破,教会形成决议,外邦人不用先成为犹太人,就能信靠主成为基督徒。
每一章经文都记载了一个激奋人心的新阶段,逐步达成大使命的计划。
扫罗迫害教会(1-3)
这里短短的一段,简略提到司提反怎样被埋葬,结束了他的故事。重要的是为后面的发展铺叙,司提反的死引起信徒四散,基督教由此脱离耶路撒冷的圣殿,福音由此得以广传(4-40,11:19-30)。殉道与宣教被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巴克莱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尽管扫罗日后与路加成为朋友,路加仍然在这一段点出扫罗逼迫教会的事实,以作为他后来被主俘虏、作主干将的反衬(9:1-31)。大数的扫罗双手沾满了他人的血,不少人继司提反以后也一一殉道,他们的死直接或间接与扫罗相关。
1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
1司提反事件,点燃了耶路撒冷教会集体受逼迫的连锁导火线。这里新约头一次用一个地名来称呼教会。信徒为持守所信的,就逃往邻近可以隐蔽的地方去。实际上他们只需逃往犹太和撒玛利亚的乡镇,如希伯仑、加沙、吕大及约帕,就可以躲避风险了。“分散”这词也见于第4节,原文有“撒种”的含义。
有些信徒甘愿居留在撒玛利亚,因为撒玛利亚人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交恶,却对这些受迫害的说希腊话的宗亲抱以同情。这次逼迫是来自司提反的对手,主要针对希腊化犹太人的信徒,在他们的观念中“神是不受限制的”,跟律法与圣殿较生分(6:13-14),所以受到更大的压力。
当时耶路撒冷教会已从一粒芥菜种,长大成树(太13:31-32),所以圣灵启动了第二程序,接下来要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1:8)为复活的耶稣作见证。使徒可能没有被牵连,仍然留在耶路撒冷,这里还有一段时间仍然是教会大本营。不过从4:1-3和5:17-18来看,使徒们也不断受到骚扰。
直到约翰哥哥雅各死后(12:1),使徒们终于离开耶路撒冷,投身于更广大的宣教工作(12:18)。由此可见,逼迫和苦难等恶劣的环境经常是出乎神的许可,为要成全他的旨意。逼迫无法阻止福音的传播,却助长福音的广传。教会的历史证明,逼迫造成的效果与逼迫者的目标正好相反。
2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2路加把第2节放在第1节后面,就为了突出:尽管危机重重,仍然有“虔诚的”会友把司提反正式埋葬。“米示拿”规定,被石头打死的可以收殓埋葬,但不许为他们举哀。这里“捶胸大哭”的人就是公开抗议司提反被处极刑,并且不怕惹祸上身,他们认同司提反的舍身取义。这是 个基督教殉道者的葬礼。
“虔诚的”这形容词通常用在犹太人和外邦皈依犹太教的人身上,路加这里所指的应该是希腊化犹太人的信徒,就是司提反一班的人。他们对于这不公正的判处深感痛惜,以至嚎啕大哭。司提反的殉道连同教会随后遭受的逼迫,证实了以色列人的不信,以及他们顽固地拒绝耶稣这位救赎者。
3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
3一方面,虔诚人为司提反深深地哀悼;另一方面,扫罗却开始残害教会。“残害”一词,也出现在七十士译本诗篇79:13(和合本80:13),那里是描述野猪“糟蹋”葡萄园。当耶稣在大马士革的路上向扫罗说话时,又把他与不驯服的马相比拟(26:14)。
扫罗丧心病狂地领人攻击教会,充分反映了他对律法的狂热(加1:13-14,腓3:6)。他真的以为逼迫基督徒,就是在事奉他祖先的神;他是凭着“清洁的良心”来做这件事的(提后1:3)。他进入希腊化犹太信徒的家,拘捕他们。当时教会常在所罗门廊聚集(5:12),其他时间在家庭聚会(2:46)。
保罗在自己被捕后分诉说(22:4,19,26:9-11):他归信之前,分外恼恨基督徒,多方攻击拿撒勒人耶稣的名。曾经逼迫奉这道的人,在各会堂里鞭打他们,屡次用刑强逼他们说亵渎的话,甚至追捕他们直到外邦的城邑。又把许多圣徒收在监里,直到死地;他们被杀,他也出名定案。
这一章这个残害教会的人,和下一章那个降服于基督的人(9:3-22),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稍后扫罗作为基督的使徒被囚,也与他囚禁耶稣的跟随者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不过,这次逼迫大概为期不长,没过多久,不少门徒又暗中回到耶路撒冷(9:28,31)。
福音传到撒玛利亚(4-25)
逼迫对于教会,就像风对于种子一样,使它分散,从而更广更快地繁殖;1:8教会的使命于此踏出重大的一步。腓利是神忠心的使者,神的旨意在推动这次任务;他的传道也有各样神迹奇事伴随,正如耶稣和使徒及司提反的工作一样。信徒的分散看似灾祸,却成就了一次人无法计划、满有果效的宣教任务。
宣道的成功引来彼得和约翰的访问,他们发现信道的人还未受圣灵,就按手使他们受圣灵(17节)。这是早期教会的一个特例,与哥尼流全家听道中受圣灵(10:44),及以弗所人按手后受圣灵(19:6),形成一组圣灵工作的三部曲。关于圣经中这三次“受圣灵”的表述,我们将在各个有关章节中具体探讨。
耶稣在地上的日子,曾嘱咐门徒在这里收割( :35-38);他也一度禁止门徒进入这城(太10:5),只因撒玛利亚人是外族人(路17:18)。现在圣灵降在撒玛利亚人身上,要等到使徒彼得和约翰接纳以后才发生,这正是表明,这个曾经分裂和异化的撒玛利亚,如今要在基督里与耶路撒冷合而为一。
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4我们都熟悉犹太人流散到各地的历史,有人说这是新以色列国分散的开始,这引致福音的传播。那些被赶逐离家,或觉得必须躲避的人,他们出去像是宣教士,不像是难民。不过,路加未把这次外乡布道明显归于圣灵的特别指引。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地,竟然不是教会主动的策划。
流浪的信徒传福音好像是自然的结果,逼迫不但不减低耶稣追随者的热忱,反使他们增加对外界接触,带给传扬福音的机会。许多时候,圣徒就像约瑟的大落大起一样,都是自然出现的,只不过在自然的背后,必有超然的大能的手。耶稣并没有休眠,他完全感受到扫罗所加给他的痛苦(9:4)。
因为迫害,所以信徒由此分散,神的道于是传开(罗8:28,腓1:12)。这是神仍然掌权的另一个证据:尽管有拦阻,神的道依然生长(12:24,19:20)。路加让我们看见了胜利的曙光,神正要通过这个看似的悲剧取得阶段性胜利。虽说“传道”,其实他们都是分享好消息,作业余见证人,是非专业宣教士。
5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
5腓利后来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21:8)。撒玛利亚位于耶路撒冷以北,海平面低于耶路撒冷,所以说“下撒玛利亚城去”。在撒玛利亚“宣讲基督”是一个勇敢的行动。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 :9)。腓利是一位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与本土说亚兰语的犹太人(6:1)相比,他有更广阔的胸怀。
撒玛利亚人坚信未来必有一位拯救者或复兴者( :25)来临,称为“他贺伯”(犹如“弥赛亚”),这是根据申命记18:15-19他们所等候的那一位。把这节经文与马太福音(10:5-6)、路加福音(9:52-54),及约翰福音(4:9)进行比较时,就能看出腓利在这座城布道的意义。“城”可能指叙加、示剑或色巴斯,我们无法确定。
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的隔绝,是从耶罗波安的北国以色列(王上12:20,25),与罗波安的南国犹大(王上12:21,23)的分裂开始的。后来亚述人征服了北国,殖民*策使以色列人与外族人通婚,成了撒玛利亚人。再后来巴比伦人征服了南国,犹大人却保持纯正的民族文化,尽管他们终于被称为犹太人。
犹大人在所罗巴伯、约书亚、撒迦利亚和尼希米、以斯拉领导下回归,先后重建了曾经被毁坏的圣城和圣殿。当南国的百姓建造他们的城市时,撒玛利亚人要求参与建设,却被犹大人轻蔑地拒绝了,因为他们再不是纯正的以色列民了。从此以后,犹大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就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
6-8众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同心合意的听从他的话。因为有许多人被污*附着,那些*大声呼叫,从他们身上出来;还有许多瘫痪的,瘸腿的,都得了医治。在那城里,就大有欢喜。
6-8撒玛利亚人留心听腓利所传的道,形成了一致的认同。因为腓利与司提反一样,有行神迹的能力(6:8);又像彼得能够赶逐污*,这成为他信息的印证(约10:38,14:11)。群众听见许多*大声喊叫,从附着的人身上出来;又看见瘫痪的、瘸腿的行走,就好像耶稣在加利利和彼得在耶路撒冷所行的。
腓利在那儿宣讲的是耶稣的信息,就是第5节所谓“宣讲基督”,也是第12节所谓“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这表明基督教最重要的步骤是福音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基督是普天下人的基督。基督的福音要带给人哪些信息呢?
△它带来耶稣生平的事迹,以及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慈爱信息。
△它带来医治,基督教绝不只是宣言的宣教,它带给人灵*和身体的医治。
这些医治的大能叫撒玛利亚群众“一片喜气洋洋”。不过我们不知道他们喜乐的原因,究竟是归信以后领受了救恩,还是有许多人的疾病得了医治,或兼而有之。
9-11有一个人,名叫西门,向来在那城里行邪术,妄自尊大,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说:“这人就是那称为神的大能者。”他们听从他,因他久用邪术,使他们惊奇。
9-11这节是说撒玛利亚人在信主前是听从行邪术的,因为城里有一个叫西门的人,他能行异能,可能包括用一些化学技能来迷惑百姓,就妄自尊大。百姓被他蒙蔽,很多人崇拜他,甚至认为他有相当于至高神的能力。撒玛利亚的他尔根论到“大能者”是神的名称。后世有关西门的传说并不少。
根据撒玛利亚本地人、殉道士游斯丁说,这个西门又叫西门马古斯,出生在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基特沃,后来迁往罗马,仍操邪业。使徒约翰的再传弟子里昂主教爱任纽记载,西门带了一个本来作女奴的女子赫兰周游各地,说她是“意念”的化身。
另一位从事记叙异端的作家希波利图说,这“伟大的能力”西门后来在罗马,与彼得争辩挫败后,说他活埋三天可以再起,结果葬在地里长眠不起。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很难把握。加尔文认为西门的状态“介乎相信与假装之间”,就像另一班犹太人信耶稣的光景(约2:23-24,8:31)。
但路加是最早记载西门事迹的,他当时对西门的记录是经过百姓证实的。无论西门自己和后来的诺斯底派怎样夸张宣传,路加这里纯粹是把他看作骗人的术士。在启示录22:15,行邪术的不能进入新耶路撒冷城门。
12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
12腓利传道的结果,是撒玛利亚人听从了他,不再听从西门。他的信息含有两部分:一是“神国的福音”;二是“耶稣基督的名”。“国”是神主权统治所临到的范围;“名”聚焦于他君王的地位。早期教会已经把神的国度同耶稣基督的名统一起来,国度的权柄通过基督的大能在新约时代彰显出来。
有认为,腓利使人相信和受洗只是表面的,缺乏实质,因为后来还有彼得和约翰按手,使他们受圣灵的洗。这种解释显然不够妥当,在15-17将有较详细的汇查。假如以当时腓力那样的恩赐给人施洗,都不能使人受圣灵,那现代许多信徒给人施洗,岂不都要归于徒劳?
撒玛利亚人连男带女(3节)就受了洗,作为他们相信的凭据。西门和腓利之间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他们两人都行神迹:西门借*魔的力量,腓利依靠神的大能。西门自夸并喜欢别人对他阿谀逢迎,腓利只传讲基督。百姓惊讶于西门的邪术,却因着腓利的工作归信了耶稣。
13西门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与腓利在一处,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
13路加说“西门自己也信了”,好像没表示西门的相信有什么问题,尽管有人质疑他动机不纯。既受了洗,他就跟从了腓利;不过他看见腓利行的神迹奇事与他的根本不同,就满心惊奇,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并且,他也渴慕能有行这样神迹的大异能。
有人说,“信”这个动词并非总是指得救的信心。西门的信很可能只像约翰福音(8:30)及雅各书(2:14,19)谈到的那种信,仅仅是一种直觉的赞同。以神迹为基础的相信,也不是可靠的信心(约2:23-25,4:48)。但我们却不能在这一点上作出定论,因为惟有主知道谁是属他的(提后2:19)。
14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
14这里没有直接说,为什么耶路撒冷使徒听见撒玛利亚人乐意接受神的道,要派人去视察。不过神国的福音拓展到撒玛利亚,使徒很自然要去了解教会发展的新动态。后来福音在安提阿传给外邦人,耶路撒冷也差巴拿巴去视察(11:22);彼得领哥尼流信主后,教会也开会讨论这事。
这样看来,耶路撒冷教会对每一次新发展,都有作审慎的视察。耶路撒冷教会后来给人的印象很保守,好像本身再也没有任何新的进展。因为在公元七十年,神的审判就临到耶路撒冷城,那大城后来也裂为三段(启16:19),如今称为“三教圣地”。耶路撒冷教会遵循耶稣在世时预言的教训,逃到了约旦河外的佩拉山城。
“领受了神的道(话)”这样的事,在使徒行传出现了四次,除了庇哩亚以外(17:11),其中三次与彼得扮演的重要角色相关,分别是在五旬节、撒玛利亚城及哥尼流的家(2:41,8:14,11:1)。彼得使用了天国的钥匙,相继为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及外邦人开启了通往天国的门。
这里对彼得、约翰两位 使徒,圣经也用了“打发”两字,可见当时教会并没有分派给任何一位使徒有特殊显赫的地位。彼得在起初建立教会时候虽然最活跃、最积极,这里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具有 权威。通过全体使徒的决定,他与约翰被分派到撒玛利亚去履行福音使命。
应该指出,从这节开始,使徒们一露面,腓利就退场了。在本章中,这是腓利头一次退场。
15-17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15-17对这件给教会带来根本性改变的工作,使徒们仔细考察后,完全接受了这些突破性进展。彼得和约翰代表耶路撒冷教会祷告并按手。路加说,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10:44有相反、19:2有相似的话),他们只奉主名受了洗。这是使徒行传中最特殊的一句话,因为经上说,奉主名受洗就必受圣灵(2:38)。
在19:1-7中,以弗所的十二个人有所不同,他们是奉约翰的名受洗,保罗也是以按手象征圣灵的洗。在10:44-48中,圣灵又是在洗礼以前降下。由此可见,受圣灵与洗礼不一定同时发生。奉主名受洗,是誓言要效忠,并愿意归属于主耶稣基督。只是为什么这次圣灵暂时没有赐下呢?
在旧约时代,当以色列与犹大分裂,以色列王耶罗波安定都在撒玛利亚示剑城。他恐怕百姓若上耶路撒冷圣殿献祭,心仍归向犹大王罗波安,于是效法亚伦,铸造了两只金牛犊,一只安在伯特利,一只安在但,使百姓陷在罪里(王上12:25-29)。从此以色列人背叛大卫家,直到今日(王上12:19)。
现在撒玛利亚人归向基督,为要使他们与犹太基督徒完全合─,神在彼得和约翰未到之前,暂且保留不赐下圣灵。为了防止幼嫩的教会从一开始又延续南北方、内外族的分裂,彼得和约翰正式接纳他们进入教会是 必须的,撒玛利亚人被接纳的原因和条件与犹太人无任何区别。这是福音工作的一个特例。
使徒行传特别记述了四次圣灵的降临: 次是五旬节降在犹太人门徒们身上(2:1-4),第二次是降在犹太人与外邦人混杂的撒玛利亚人身上(16-17),第三次是降在外邦的罗马人哥尼流和他的亲友身上(10:44-48),第四次是降在以弗所十二个门徒身上(19:1-7),有认为那是希腊化的犹太人,也称为希腊人(徒11:20)。
除此以外,圣经未有提到圣灵降临的实例,甚至在五旬节三千人受浸归主,还有信主的约到五千人时,都略去圣灵降临的事(2:41,4:4)。由此可见,这四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们代表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1:8),所有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都是一个洗,一个身体(林前12:13)。
这四次圣灵降临的事,在撒玛利亚和以弗所由使徒按手(17;19:6)。另两次未经任何人按手:因在五旬节时,还没有人可作教会的代表,所以圣灵直接从天上降下来;在哥尼流家里时,彼得迟疑于神的旨意,所以圣灵以直接降临的事实提醒他,神已接纳了外邦信徒(11:15-17)。
这里不是一个由耶路撒冷教会中央管辖的情况。普世的中央管辖体制未曾在使徒行传中出现。后来的教会却出现由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担当这样的中央核心。以弗所书启示出基督身体合一的奥秘时,所谈的是普世教会、不是地方教会的情况。基督徒必须肯定教会的合一,不是今天流行的独立精神。
在现今的时代,再没有撒玛利亚或任何基督的使徒了。有人说,从基督徒归信(进入基督里)的经验来说,通常是悔改、相信、受洗,并且接受罪的赦免及圣灵这恩赐;其后藉着圣灵内住的能力,我们继续成长,成为成熟的基督徒。在这成长的时间,很可能会有许多对神更深、更完整、更丰富的经验。
居普良说,既然撒玛利亚人已经得到了教会的合法洗礼,如果再让他们受洗那就不对,彼得和约翰只提供了他们所没有的。
斯托得认为,对于按手的意义,一般是代祷时伴随的重要手势,无论这祷告是为了祝福、安慰、医治,或差遣,或作为使人得到神的教会接纳的确证。无论如何, 不是把神的礼物——圣灵赐给某一个人的仪式。
18-19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
18-19路加未谈到西门的“信”有没有“受了”圣灵,却记叙西门这时“拿钱给使徒”,为要得着“按手赐圣灵”的“权柄”。尽管后来有人把教会中花钱买圣职的事,称为“西门尼”,西门在这儿却是想“拿钱买巫术”。因为他向来“行邪术”,妄称“神的大能者”(9-10),以为圣灵可以让他自由支配,这也是今天一些“祭司”的误区。
这节经文引出的问题,不在于西门有没有受圣灵,在于他想得圣灵能力的恶欲和方法,动机既不正,方法也不对。西门把赐圣灵看作“法术”,要花钱作交易,显出他完全不认识神的荣耀和圣洁,并曲解了真理。在行传中曾经多次发生这类冲突,惟有基督永远得胜(13:6-12,16:16-18,19:13-20)。
拥有从神来的权柄是非常圣洁的责任,不是出于贪欲。高抬自己是传道者和教师的危险:我们不能彰显神的荣耀,又表现自己的聪慧;就像事奉神的同时,又事奉玛门那样。有权柄的人必须随时警觉,不落入试探,去辖制在灵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避免用自己的地位,来获取各样的名利(彼前5:2-3)。
20-23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
20-23彼得的回话十分决绝,头一句差不多是“你去死吧”那种直话。实际上“你”是“你的私欲”的省略;“灭亡”有“除灭”的意思。谬误十分严重,即使初犯,也必须消除。因为用钱买神恩赐的想法,表示西门对神的本性和恩典一无所知。他若一天有这存心,就一天在真道上无分,得不到救恩的福气。
西门是信仰偏差的一个典型。金钱和能力的结合,会产生许多陷阱。彼得严重警告西门,应当懊悔他的恶念,求主怜悯,或许可得到赦免(诗78:38)。他若不脱离恶欲的辖制,可能带来严厉审判。“苦胆”一词来自申命记(29:18),引领以色列人事奉假神所带来的影响:“你们中间有恶根生出苦菜和茵陈来”。
关于西门的信仰,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有两种完全对立的看法:
△教父游斯丁等认为,西门依然是个基督徒,仅出乎无知,以为可用金钱换恩赐。圣经既说他信了,也受洗了,不能怀疑圣经所说的“信”不真实;信徒也有跌倒的时候,不能由此认定就没有得救(林前5:5)。本节所说的“灭亡”,是叱责他要消除私欲邪情。彼得给西门指出了悔改的途径,他并非无可救药。
△其他人认为西门是假信徒,为了贪求更高的法术,仅“迷信”神的恩赐,却在神的真道上“无分无关”。耶稣曾针对那些奉他的名传道,奉他的名赶*,奉他的名行许多异能,称呼他“主啊,主啊”,却不遵他的话行的人,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7:22-23,路6:46)
比较公允的看法是,要判断西门的信仰真假,不仅存在用词裁量的问题,也不是能轻易作出决定,因为不能仅从使徒行传前部分这几节经文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结合后来的传说认为,若不是西门的信仰和洗礼都是真诚的,只是他后来又转回了邪路;就是他从一开始就假冒。
24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24西门未表达渴望与神有正确的关系,只是要彼得为他祷告,好叫所说的审判没有一样临到他。他要的是免受惩罚,不是神所赐真正的自由。这里看不出他有多少省悟和悔改,也看不出他有多少不真诚的地方。后来传说西门成为基督教的仇敌,是异端的头子,这里经文的意义也是负性大于正性。
彼得给西门机会悔改,与他对亚拿尼亚不同;亚拿尼亚比西门更有机会认出自己的罪行,他却执迷不悟,所以失去悔改机会。从西门的回应来看,他除了怕惩罚以外,好像内心全无争战。所以有认为,西门可能保持着一颗未悔改的心。
25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25彼得和约翰确信神在撒玛利亚人中做工,他们结束了在这城内的证道工作,并在撒玛利亚的行程中明显学到了新事物,在返回途中,他们也毫无顾忌地向各处撒玛利亚人传福音。约翰早先曾向耶稣提议,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撒玛利亚一些村庄(9:51-55),现在他却将福音传给他们,这事实在令人鼓舞。
“证明主道”,是使徒以个人经历来见证真道;“传讲”,是使徒按照真理来传扬并教导。个人的见证无疑也是今天教会增长的重要途径。值提庆幸的是,腓利率先向外族人传道的事,地位比他高的 也接着去做。第二代 成为先行者, 代使徒成为掌舵人。在前的在后,在后的在前,都向着标竿直跑。
埃塞俄比亚太监受洗归主(26-40)
这节开始,群众布道转入个人布道。这次腓利针对一个归国途中的非洲官员,也是重要的教会宣道工作的扩展。这位埃塞俄比亚太监信主的经过很有代表性,他借着圣经,发现耶稣应验了旧约先知的预言,就相信了。在前面记叙的福音进程中,并未显明神在具体上的指示,这里却每一步都看出圣灵掌管着一切。
26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加沙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26这件事从主的使者吩咐腓利开始。这里“主的一个使者”与第29节“圣灵”相呼应,都是灵的形式。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二者经常互相借代(23:9)。路加也常描述天使与圣灵同工(路1:35)。不管怎样,腓利这趟的旅程是神发起的,是神心意的一部分。
神呼召他仆人去到哪里,不管是旷野是荒山,总要遵行主的话。“向南走”,原文有“正午时分”的含义,可见腓利被呼召是在正午烈日下立刻动身,去到天使吩咐的前往旷野的“路上去”。这路是耶路撒冷南往希伯仑,再西向海岸到加沙。加沙是早期迦南地的南方边陲小镇(创10:19),它再南向就是埃及。
加沙最早由亚卫人居住,后由迦斐托人占据(申2:23)。犹大曾攻取这里(士1:18),后又落入非利士人手中(书13:3,士3:3),成为他们五大城之一。参孙在这里蒙羞死亡(士16章)。所罗门王和希西家王(王下4:24,18:8)又一度占领。 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陆*基地,现在是以色列划给巴勒斯坦难民的定居点。
加沙有新旧两城,旧加沙在公元前九十三年被毁,新加沙在公元前五十八年重建。新加沙在旧加沙以的南向。腓利去的大约是旧加沙的路上,这里有一个已存在千年的泉水,就是邻近希伯仑的德维泉。旷野无人居住,神却奇妙带领,腓利在这里要帮助一个信奉异教的女王的宫廷大臣接受救主。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旷野,在每一种孤独的环境中,若虔诚盼望主的呼召,也必有事奉的机会;或者意想不到的时候,就有人需要我们帮助了。
27-28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塞俄比亚(即古实,见以赛亚书18:1)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27-28腓利立刻遵命前去,没料想遇见一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是在该国“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的。“干大基”是皇后或女王的称号。总管银库相当于宫廷财务大臣。太监通常是被阉的人,有时也是指在宫廷内任职的。犹太律法不许被阉的人进入圣殿(申23:1);以赛亚书(56:4-5)却预告了太监的盼望。
这里提到的埃塞俄比亚,也包括现代的埃及南部和苏丹北部。在古文献中,这是代表一个生活在远方或地极的古老王国。路加可能暗示,随着福音传给撒玛利亚,然后传给埃塞俄比亚人,福音正传至使徒行传(1:8)所说的大使命中 两个地域。
路加没有交代这个太监的宗教背景。他大概是一个黑种人,介于散居异地的犹太人、与跟犹太教有密切联系的外邦人之间。无论是他生下来就是犹太人,或是后来皈依或争取皈依犹太教,路加都没有把他看作头一个外邦信徒,路加把那特别的位置留给哥尼流。
一个国外的财*大臣,他照着圣经的教导(耶3:17),不辞远途跋涉,来到耶路撒冷礼拜,表示他至少是个敬畏神的人。如今救恩要临到那一方土地,他就在归国途中,坐在车上虔诚诵读圣经。耶稣给他预备了一份丰厚的回报,差遣腓利帮他找到另一个“银库”,使他能积攒财宝在天上(太6:20)。
29-31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
29-31腓利第二次得着神的吩咐,他有明确的呼召,就迈开大步向前奔跑。那车大概只是一辆套牲口的车,来回约七百公里的路程,必然驮着许多物品,车速比人步行不会快多少,腓利追上去也没费多大的劲儿。当腓利走近时听他朗诵,晓得他在读以赛亚书,就很有技巧地问太监,所读的是不是明白?
太监回答说不明白,需要人向他解释,并邀腓利同坐。他从衣着和口音可认出腓利是犹太人,能够帮助他。不过,他所提出的原则十分重要:旧约没有解说是不能完全明了的,要有钥匙才能开启它的奥秘。耶稣为门徒预备了钥匙(路24:25-27,44-47),这时候神就要腓利用它来帮助这位太监。
32-33他所念的那段经,说:“他象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象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原文作‘他的审判被夺去’);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
32-33太监所念的经文是以赛亚书(53:7-8),这是基督福音的中心信息。我们清楚看见,整件事有神的手在引导,他带领腓利出人意表地遇见这太监正读“那段经”。这经文若不是应验在耶稣身上,意思就相当模糊。
在以赛亚书(53:10-11)中,神称这位受苦的仆人是“我的义仆”,又说:“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耶稣正是神所拣选的代罪羔羊(路9:35,约1:29),他在公会和巡抚面前默然无声(太26:63,27:14),最终被无辜定为该死的罪(可14:64)。
34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
34在耶利米书(11:18-20),先知描写自己受逼迫,也用同样的语句:“我却像柔顺的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所以有拉比认为,以赛亚这几句话是指自己的经历。在别的经文中,神屡称以色列民是他的仆人(赛44:1-2),若把这位“义仆”看作神心目中的以色列人,也可以自圆其说。
在犹太教中,以上两种论点都很流行。最重要的是,耶稣已经实实在在地扮演了这仆人的角色。只不过在一世纪犹太人的圈子里,受苦的弥赛亚这种教义是闻所未闻,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这里太监开口就问:先知说这话“是在指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这问题成了一个切入点。
加尔文曾经把这太监的谦逊与西门的自大相比,他因此又说,在现今的世代,很少人读经能有得着,因为在一百个人当中也很难找到一个甘心乐意受教的人。事实是,神赐给了我们两项恩赐:一是圣经,二是打开、解释、传讲及应用圣经真理的教师。
35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35腓利抓住机会,依据这段经文,向他传讲“耶稣的福音”(路24:44-47,约5:39)。腓利担起了教师的职责,指引太监到神的智慧里去,不仅包括希伯来圣经,更包括神在耶稣里的计划。耶稣早已把关于弥赛亚的诗歌套用在自己身上了(路4:18,22:37)。
路加已经在第2-3章大段记录了彼得传讲的福音信息,尤其是第38节,所以这里是一笔带过。腓利对太监讲的话,自然不只这节简短的几句;他的传道无疑十分圆满,路加适切地把握了记叙情节的详略布局。这里的“传讲耶稣”,与第5节的“宣讲基督”,都是路加简略的笔法。
36-37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有古卷在此有37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36-37从太监好像是主动的请求来看,腓利必定讲明了信福音与悔改、受洗及赦罪的关系(可1:15,路24:47)。对福音信息应作的回应,肯定要提到受洗的必要性。同时腓利也看出太监已经相信耶稣了。所以,当他们来到一个溪流的地方,太监就想要受洗,因他没什么理由不受洗。
有人担心这样受洗太过草率,故此早期的文士就加入了这里附注的句子(37节)。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加上这些话,在神学上就没什么纰漏了;但风格与路加不相符,版本的证据也不足。
这里的经文提示我们,人一旦领受了福音,就应该马上受洗。除此以外,还有三千人、撒玛利亚人、哥尼流及其亲属密友、禁卒和属他的人等许多例子(徒2:41,8:12,16:33)。真正领受福音的人,教会要查明信心,给予接纳施洗。耶稣曾表示:把稗子薅出来,是世界的末了天使的职分(太13:28-30)。
受洗的 条件就是真心相信。既然蒙恩相信,就务必为主见证,受洗就是 个公开见证。就像耶稣所说,尽诸般的礼仪(太3:15);也像彼得所说,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彼前3:21)。耶稣为世人舍命,信他的人接受救恩,在天地间作这洗礼的见证,表明归入基督名下,与他同死和同活,罪得洁净。
38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
38太监既然上耶路撒冷礼拜,他必然晓得洗礼是外族人归信犹太教的入教仪式。腓利应该跟他谈论过五旬节的洗礼,所以他在这里决志归信基督后,腓利也就大胆地踏出一步,为他施洗了。
腓利认为太监已具备受洗的资格,就同意他的要求。太监把车停住,二人下到溪中,腓利就为他施行洗礼。这里没有足够的证据,可表明当时太监是全身浸入水中,还是站在浅水中,用水浇在头上。新约经文并不十分强调施洗的形式,我们也不该仅仅坚持某一种形式,接纳信徒的,是神和基督藉着圣灵和教会。
39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
39腓利与太监从水里上来后,圣灵就把腓利提了去。这个故事这样结尾,相当突兀。另有一个较详细的译本:“他们从水里上来,圣灵降临在太监头上,但主的使者把腓利提了去……”这样,就很清楚说明太监受洗后,受了圣灵。圣灵是主事者,腓利完成配角任务后就退场,在本章中,这是腓利第二次退场。
无论如何,从太监欢欢喜喜上路的情形,可以看出他事实上已经受了圣灵。把“欢欢喜喜的走路”这个词放在句子的末尾,是作者路加典型的写作风格(路15:5,19:6)。由于相信腓利在神的手中,所以这位太监没有任何为腓利担忧的感觉,他继续赶自己的路,心中欢喜,因为他领受了新的亮光。
这也提示我们,信徒得救以后,就不可一直倚靠引领自己信主的人,应该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12:2)。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说,这位太监在返回本国以后,讲论“全宇宙之神的知识与智慧,以及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曾经与人同住,并且为人舍了性命”,显示福音正向着地极和非洲的方向扩展。
他在回国以后如何见证主,荣耀主,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可是感谢主,今天居住在苏丹的人,大多数是基督徒,应验了诗篇68:31的话。他们保持着早期教会某些简朴生活和诸般教义,长期以来在谨守安息日的同时,也遵守七日的 日的敬拜。
有人说,这故事的叙述方法,在结构上与路加的另外一个故事雷同:在以马忤斯,一个陌生人在路上加入两位旅行者的行列,为他们打开圣经,参与一项神圣的行动,然后从他们眼前消失(路24:13-15)。
40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凯撒利亚。
40忠心的腓利来到了加沙以北的沿岸第二大城亚锁都,就是旧约里的亚实突(书11:22,撒上5:1),它离地中海约五公里,离加沙约三十公里,离凯撒利亚约一百公里。从这地开始,城乡不断,腓利一边向他们传道,一边向北走,直到凯撒利亚。
在他传道的路线中,可能经过了吕大和约帕,后来这两个地方教会团契活跃,可以看到腓利工作的果效(9:32,36)。凯撒利亚是腓利的家乡,使徒行传再次提到他时,大约是在二十年以后,他仍然在那里定居,并且是四位未婚女先知的父亲(21:8-9)。路加大概就在那时候探望并采访了他。
从那节经文的记载,我们也可以推断,执事腓利使凯撒利亚成了福音工作的总部。尽管如此,耶稣却呼召彼得从约帕前往凯撒利亚,向哥尼流传讲福音(10-11章)。后来凯撒利亚成了教会 俄利根的工作园地。这里也许是历史学家优西比乌的出生地。近代已挖掘出这座古城的几处遗迹。
请您支持,点右下“在看”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