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旅游 > 解读以色列系列以色列的复国历程3早期
当前位置: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旅游 > 解读以色列系列以色列的复国历程3早期
星期五日落时分开始,到星期六日落时止,是犹太人的安息日。
根据《圣经》(旧约)的记载,上帝用六天完成了创造世界的劳作,这一天开始休息。
跟我们一般人想的不一样,星期天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休息日,上帝创世纪,休息日是星期六哦。
虔诚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把这个日子称作安息日。这一天,他们不生火做饭,不驾车远行,不使用电器开关,不接听电话,不做任何工作。
现在的以色列也是这样。
比如现代社会电器很多,人们离开了电器的生活简直无法想象。中国的电器卖到以色列,到了这一天,都会自动设置为自动开关启动:电视冰箱等,设置了“安息日键”,不用手按也可开启。
年5月14日,是星期五。
这天下午四点来钟,来个犹太人聚集在特拉维夫罗斯柴尔德大街,本市 的一个大厅里。
这里是市长迪津戈夫的私人邸宅。
这些人此时聚在这里,是为了参加一个仪式。
由于第二天是安息日,犹太人不能做任何事。
可是,第二天,根据联合国的决议,整个巴勒斯坦地区这片土地上的代管者英国人就要撤出去,犹太人不得不提前数小时举行这个关系他们前途和未来的重大仪式。
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画像。画中人物在场的所有犹太人都熟知,他就是44年前去世的西奥多·赫茨尔。英俊的脸庞上,一双坚定有力同时又有些忧郁担心的眼神凝望着所有的人。
画像下,62岁的本-古里安——笔者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已经提到过的一位犹太人,敲响手中的木木槌,示意乐队演奏之后,宣读了手中的一份个字的声明。
本-古里安在声明中说:
“在英国结束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今天(笔者按:如前所述,犹太人提前了数小时宣读声明,英国人结束委任统治实际上是第二天),我们民族委员会——代表以色列地的犹太人民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此集会,基于我们的自然与历史权利,基于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我们宣布犹太国在巴勒斯坦成立,它的名字叫以色列国。”
声明宣读完成之后,本-古里安与另外37个与会的犹太代表人物一起,在一张空白的羊皮纸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刚刚宣布成立的国家,一切都是那么稚嫩,千头万绪不知该如何开始,各项*府职能尚未正式开始运转——他们的首要任务还不是运转*府机构职能,而是继续其已经进行了的数月的备战——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正调兵遣将,对这个新生的小国家虎视眈眈——,以至于他们连这份重要声明的存档备份都没有准备好复写一份,只能由这些重要人物先签名,然后再续补上了。
自古以来,创业维艰。
这一天的到来,殊为不易,凝聚了无数行动起来了的以色列人的心血,同时更是时代造就,运气使然的结果。
笔者认为,犹太人的行动,可以分为早期的先驱者尝试实践和后期一战二战中脚踏实地的建国行动。
早期的先驱者尝试实践,可以分为:上层运动,主要是从*治上入手,争取列强的支持;下层运动,主要是陆续来到巴勒斯坦地定居的回归故地行动。
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少了任何一面就不构成完整的硬币。以色列建国过程中犹太人的努力,从来就由上层和下层共同构成,无论早期还是后期,都是如此。
·1·赫茨尔的上层运动
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介绍了犹太复国运动的思想先驱者。
西奥多·赫茨尔既是犹太复国运动思想的先驱,更是实践的先驱,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 、组织者、行动者。
犹太复国的上层运动,基本上由赫茨尔在践行。
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的第三年(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建国后第二年,远东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便于咱们中国人更好地把握和了解犹太复国的历程,笔者时不时把中国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列出来,可以使我们更加形象直观了解相关状况),赫茨尔在瑞士巴塞尔主持召集召开了 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
赫茨尔早期曾经指望犹太人的富贵知名人士帮助犹太人复国,但包括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人在内的犹太巨贾大亨们都表现比较冷淡。他那本首印册的《犹太国》(之前一年,中日甲午海战以中国战败、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及辽东地区、赔白银2亿两而告终。康有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在全世界掀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浪潮好实际行动,这为他一年后召集召开 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打下了基础。这也是他发动群众的思路的体现。
不过,在一个没有根基、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的土地和人口的地方建国,这样的大事,由于民众散落世界各地,建国的星星之火刚刚点燃,在列强殖民统治的世界形势下,不走上层路线,基本上看不到前景。在《犹太国》一书里,赫茨尔规划犹太国的建国路径之一,就是要获得欧洲大国的批准,国际法给予肯定。因而,从依靠犹太名人个人的上层路线转向求得大国支持的高层路线,成为赫茨尔,也成为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必经之途,比如后来的以色列开国总统、科学家哈依姆·魏茨曼。
这之前,一心要建立犹太国的赫茨尔,并没有到过上帝给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流着奶与蜜汁的巴勒斯坦地区。
大会过后第二年是中国传统纪年的戊戌年。在清朝的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变、百日维新之后一个多月的一天,奥匈帝国的西奥多·赫茨尔来到巴勒斯坦,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做相关高层工作。
上图是 次世界大战前奥斯曼帝国的地图。
图中,耶路撒冷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数百年来一直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
这个时候仍然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历史上曾经十分强大。
笔者专门看过有关资料,中东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北非一带,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曾经长时间的称霸,就统治范围的广阔和控制程度乃至帝国的强盛程度而言,奥斯曼帝国都应该是十分NB的存在。
有一次,奥斯曼苏丹问自己的大宰相,打造一支新的舰队需要耗费多少?大宰相告诉他的老大:“俺们奥斯曼帝国富饶得很,莫说打造一支舰队,就是想给舰队都配上真正的银子做的锚锭,用丝绸来做缆绳,用织锦来做帆布,都没有一丁点儿问题。”要知道,这是在16世纪,丝绸织锦这些来自东方主要是中国的东东,在欧洲都 属于 消费品,跟刚开始改革开放时中国人眼中的古驰香奈儿LV之类的差不多。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的奥斯曼帝国,幅员虽然依旧十分广大,然而早已经外强中干了,地主家没得余粮啊,苏丹囊中羞涩,对于犹太人的财富自是十分渴望,但他也不想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搞个犹太国出来。赫茨尔在奥斯曼帝国上下活动了一番,苏丹甚至表示,你们犹太人有钱牛皮哄哄的(这之前几十年犹太人已经开始陆续在巴勒斯坦地区购买土地,下文再写),但你们犹太人休想在俺的地盘上建国;要建国可以,除非俺的帝国被分割;帝国被分割,其前提是俺的尸体被分割。
奥斯曼帝国的老大,衰是衰了点儿,老大的帝国嘛,血性还是有一些的。
此后几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坚持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的占了上风。
这个时期,帝国主义的殖民达到高潮,帝国殖民的一个普遍做法是发给殖民特许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建国,就跟其他殖民地做法差不多,都是去一个并无本民族多少人口和土地的地方进行统治。
年,赫茨尔面对俄国和罗马尼亚犹太人处境进一步恶化的状况,决心再次去奥斯曼帝国面见苏丹,争取苏丹发给殖民统治特许状。
几年过去了,奥斯曼帝国跟周边尤其是欧洲的几个帝国相比显得更加落魄,背上了巨大的国际债务。赫茨尔提出犹太富豪承担和管理苏丹的国际债务,苏丹给犹太人殖民巴勒斯坦一份特许状。一分钱也能难倒英雄汉啊,何况外强中干的苏丹。苏丹需要犹太人的钱,不过还是坚持,犹太人移民进来可以,但犹太人要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公民,在奥斯曼的*队里服兵役。
巴勒斯坦地区的老大不同意。由此看来,犹太人争取巴勒斯坦现有统治者支持的复国构想,是无法实现了。
在争取德国支持无疾而终、跟奥斯曼苏丹接触一无所获之后,赫茨尔变得更加务实。在赫茨尔看来,犹太人急需建立一个属于自己民族的国家,这个国家不一定必须在上帝的应许之地巴勒斯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国家就成。
当时欧洲有五大强国,首屈一指的是英国。其它四国是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
法国返犹主义使得奥匈帝国的犹太人赫茨尔开始全身心地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沙皇俄国十多年前的反犹浪潮和屠犹事件迫使俄国的部分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寻找栖身之地。这几个国家都不会支持建立犹太国。德皇在赫茨尔晋见时提出的请求也模棱两可。欧洲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大国的大英帝国,是赫茨尔 的依靠。
于是,赫茨尔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大英帝国。
·2·英国支持犹太复国,背后打的是殖民主义算盘
这里要详细分析说说英国。
可以说,没有英国在初期阶段的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很可能会在各种碰壁之中被扼杀掉,且犹太人最终也是在英国人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实现了建国的梦想——这与五十一年后中国的香港回归画面似曾相识,不同的是,中国是香港回归祖国,以色列是一千八百多年之后复国,两者共同的背景画面,是英国人不得不离去的落寞背影。
老牌的殖民主义帝国英国,在后殖民时期可以说是个老狐狸,是个典型的挖坑的主儿:在撤出统治之前,故意为他们曾经的殖民地留下诸多混乱纷争,是当今世界诸多冲突和矛盾的始作俑者。比如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也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之间数十年的战争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跟已经存在了六百年左右的奥斯曼帝国相比,当时的大英殖民帝国崛起也不过就 百年时间。
一百余年前,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丢了,此地成为了今天美国的基础。
不过,接下来的时间里,英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的殖民地的发现和占领,以及工业革命蒸汽机在英国率先开始推行,大英帝国的实力急剧上升,对外扩张的欲望和能力大大增强。
就在赫茨尔出生之前数年,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被称作“世界工厂”——这个词今天的中国人是不是很熟悉?对了,中国今天的在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中国的地位就像当年的英国。只不过中国比当年的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还差得远,当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而英国货币此前三四十年已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的英镑世纪,由此可见,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啊,更何况还有个强大的美利坚存在。
英国跟法国是老对手了。三四百年前两国之间就爆发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到了大英帝国迅速崛起的时候,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上台,法国大力对外扩张,侵犯了英国的利益。拥有26处海外殖民地的英国跟法国不对付,牵头搞起了反法同盟,二十多年之后,反法同盟取胜,这个时候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扩张到了43个,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印度、锡兰、缅甸、开普等地都已被纳入到英国殖民体系之中。随后英国继续扩张,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清朝*府割让九龙给英国。把新西兰纳入殖民地。效仿自己此前的殖民地美国,迫使日本对英国打开国门开放市场。
赫茨尔出版《犹太国》之前12年,帝国主义列强开始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在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南非等地建立起殖民统治。
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统治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疆域面积 的国家——蒙古帝国曾经类似,但也没有大英帝国漂洋过海覆盖面大——英国因此而号称“日不落帝国”。据统计,当今世界的多个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大英帝国治下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当时中国只有大 亿人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以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与此同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英国率先开始推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贸易。英镑是当时的国际通行货币,英国垄断着货币发行权、贸易结算权和金融交易权,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英国拥有当时傲视全球的海*,控制着国际贸易航线的所有关键节点——从东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无处不在英国的控制之下。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体制,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也是从英国向全球扩散的,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
上图中红色部分即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范围。
赫茨尔筹谋犹太复国的时候,英帝国还处于攀登“日不落帝国”顶峰的过程之中。
英国设了一个专门的国家机构来管理其殖民事业。
此时的殖民大臣名叫约瑟夫·张伯伦——他有两个 的儿子。一个是他跟前妻生的大儿子奥斯丁·张伯伦,在老爸辞职那一年他担任英国首相亚瑟·贝尔福勋爵的财*大臣,一战结束后的首次大选后,他成为劳合·乔治*府的财*大臣。亚瑟·贝尔福和劳合·乔治,这两人都是犹太复国中的决定性人物,类似于犹太历史上的波斯居鲁士大帝。约瑟夫·张伯伦在前妻去世后,跟续弦生的另一个儿子叫内维尔·张伯伦,是二战前期的英国首相。
约瑟夫·张伯伦为大英殖民帝国主义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看作是影响英国殖民主义达到顶峰和20世纪中期垮掉之后英联邦得以存立的关键性人物。他以鼓吹帝国扩张闻名,成为英国 的新帝国主义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最终决定于这个国家的人口和幅员。自由帝国的*策再继续下去,英国将回归到与英伦三岛的面积相称的国际地位上去。要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必须建立一个联系紧密、坚强有力的大英帝国实体。
就在赫茨尔主持召开 次又犹太复国主义大会那一年,英国举行了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各个殖民地的代表齐集伦敦,就扔殖民大臣刚两年的张伯伦乘机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会上他正式提出建立帝国议会的意见,要求改变帝国成员的这种薄弱的联系,将帝国变成英国和各自治领合伙办的“企业”,大家共同分享管理帝国的权力。然而,各殖民地更安于自由的现状,真正响应张伯伦号召的几乎没有。但张伯伦并未放弃,此后他转而鼓吹帝国关税同盟,想在经济上先统一帝国,为*治统一打下基础。
就在这之后,约瑟夫·张伯伦注意到了赫茨尔的犹太复国主义主张。
大英帝国的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的历史视野中,看到的是这背后大英帝国殖民地在中东地区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
中东是个什么地方?现代以来,这里是工业文明的发动机——全世界石油的心脏地带,全球石油的三分之二都储存在这里。
但在赫茨尔到处跑犹太人建国业务的时候,中东跟贫瘠是同义词,其土地上除了河谷海滨等少数地区有着生命的色彩以外,大多数地方还是荒漠一片,根本没有今天那样石油钻探井架林立的景象。中东发现石油是赫茨尔死后四年左右的事,到中东石油成为世界的油库则还有50年左右的时间。
自古以来,中东都是横亘在东西方物质交换和精神文明交流的要塞之地。来自东方中国的的瓷器、丝绸、茶叶和印度等地的香料,是西方国家的刚需品,这些东西要到达西方人手中,中东是必经之地。因而,贫瘠的中东,成为货物中转站的中东,造就了奥斯曼帝国的富庶——就如前所述的奥斯曼大宰相口出狂言般的炫富那样。
基本上,奥斯曼鼎盛时期,因为宗教、经济利益等原因掐断了东西交流,垄断了物资转运生意。西方人不得不另辟蹊径,不得不开展大航海,以求找到通往东方世界的另外的路。
大英殖民帝国的殖民地已经遍布全球,南亚东南亚有了大片殖民地,控制了南部非洲好望角的英国越发重视中东地区,毕竟,绕行好望角,对于推崇全球自由贸易追求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大英殖民帝国而言,成本太大。
更重要的是,大英帝国从奥斯曼苏丹委派治理埃及的官老爷——相当于总督的伊斯梅尔帕夏手中,利用其财*危机夺得了开通才六年的苏伊士运河的股权。在这项由宿敌法国开挖建设、法国人占得先机的交通大动脉之中,扳回了一城,苏伊士运河从由埃法两国合营变成由英法两国合营。
这之后,英国*队控制了埃及,埃及成为名义上的奥斯曼所属,实质上归英国间接控制的埃及。时间大约在赫茨尔22岁那年,也就是俄国发生反犹主义大屠杀的第二年。
隔了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东边一大片都是奥斯曼的属地。其中,过了西奈半岛就是巴勒斯坦地区。
英国人既得陇,复望蜀。
西奥多·赫茨尔请求殖民地大佬大英帝国支持他们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复国,对于主张殖民扩张主义的约瑟夫·张伯伦而言,可谓正中下怀。
赫茨尔在巴勒斯坦地复国的念头在奥斯曼苏丹那里碰壁之后,急于为危难之中的犹太人建立自己的家园,他这次提出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
巴勒斯坦不行,那在隔巴勒斯坦不远的地中海国家塞浦路斯呢?奥斯曼帝国把它租给了英国。同时,另一个选择,那里离巴勒斯坦不远、在英国人势力范围可及的荒漠之中的西奈半岛总可以吧?
张伯伦认为塞浦路斯就算了。
至于这个叫作阿里什的地方,位于西奈半岛沙漠的北部边缘绿洲,在这里安置犹太移民,赫茨尔这个计划不错,若能在这里建立一个承认大英帝国宗主国地位的殖民地犹太国,对大英帝国进一步向巴勒斯坦地区乃至逐步像奥斯曼帝国腹地渗透,犹如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大英帝国的殖民大臣约瑟夫同意赫茨尔此方案,但大英帝国的埃及总领事不干:在那个沙漠地方,光是水源就够喝一壶的。一个犹太移民定居点需要的用水量,当地的自身水源只能提供不到五分之一。指望从埃及的尼罗河调水?看看地图,这工程量,这距离,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做梦吧。
上图是今日埃及西奈半岛地图。阿里什位于北部地中海滨,离尼罗河老远了。
相对其他欧洲国家比如法俄国德国等,英国对于犹太人还算比较不错。致力于扩张、看重背后长远利益的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更是如此。
阿里什不行,那再看看别的地方。
约瑟夫·张伯伦摊开地图,在自己掌握的大英殖民地范围内比划来比划去,选中了一块地方,非洲的乌干达,肯尼亚,都是殖民大臣张伯伦管辖范围内的殖民地。他决定把乌干达内的一块地方大约有1.3万平方公里(其实是现在的肯尼亚的地盘儿)交给犹太人居住,犹太人有钱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又有资源,经商 ,能聚在这块地方,对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而言,必将为大英帝国增添一块新的福地。
上图是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布图。
当然,英国人,没利益的事是不会干的。
张伯伦开出的条件是,犹太国要做大英帝国的殖民国。
对赫茨尔来说,这不是问题,赫茨尔在谋划阿里什时就请了专门的律师给他写了请求英国委任犹太人统治的法律文书。那个人叫做劳合·乔治。这个律师的名字很熟吧?前面已经说过了,十几年后他要当英国一战时期的首相,张伯伦的大儿子要做他的财*大臣。劳合·乔治任上,对犹太人将有再生之德。
如之前文章所述,赫茨尔本人并不在意是不是一定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他之前甚至提出过地广人稀的阿根廷方案。所以,张伯伦提出让犹太人的“乌干达方案”,赫茨尔没有理由不同意。这意味着,犹太人的建国构想和行动,得到了当时地球上最强大国家的背书,没有他们的支持,在巴勒斯坦建国目前只能是空想。
这种局面下,还有什么比英国支持下建国更重要?
然而,这一方案在拿到第六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讨论这一方案时,被东欧和沙皇俄国的犹太代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犹太人正经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反犹风潮,无数犹太人急需离开俄国寻找栖身之地——坚决反对。
赫茨尔辩解说乌干达方案只是权宜之计,目的首先是把犹太国建立起来,给那些正在遭受迫害的各国犹太人提供居住的地方,以后会想办法回到巴勒斯坦的。然而,反对在异地建立犹太国的代表态度异常坚决。
意见分野的各方在日后形成了犹太复国的各种主张。有的是领土复国主义,不管在哪复国;有的是圣地复国主义,坚持只能在巴勒斯坦复国。
其实,犹太人的各种分歧一直都存在,不管是建国过程中,还是日后的建设国家的过程中。
第六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的当年,提出这一方案的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辞职了。这年年中,中国的孙中山在日本组建秘密*事学校。年底,一直觊觎中国西藏的英国*队大举入侵西藏,进抵西藏亚东。
第二年7月3日,44岁的赫茨尔病逝。之前5个月左右,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利益,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领土上开展了长达一年多的日俄战争。之后一个月,英国*队攻占中国西藏首府拉萨,第二个月,强迫西藏地方*府签订了《拉萨条约》。
赫茨尔去世一年之后,参加第七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的代表们聚集在瑞士巴塞尔,全体发誓要在圣地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至此,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目光和精力,全都放在了巴勒斯坦地区。
在那里,陆陆续续从世界各国迁移而来的一些犹太人,已经扎下了根。
笔者认为,随着赫茨尔病逝,此后十多年时间,直到 次世界大战中后期,以西奥多·赫茨尔为代表的犹太精英人士所走的上层路线差不多类似于电线短路了,灯塔的光芒似乎不再那么耀眼,明面上的建国活动逐渐趋于平静。
而巴勒斯坦本地,正默默地孕育着新的力量。这些力量,最终破土而出,成为犹太人以后建国活动的基石和中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