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叙利亚语即是阿拉姆人通用的阿拉米语的延伸,它的发展和应用在耶稣时代达到顶峰。阿拉姆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故乡在大叙利亚一带地区(包括当今的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等地)。公元前11世纪后期,阿拉姆人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建立了跨越东西两岸的王国,后又经征战扩张,疆域及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9世纪,阿拉姆人在伊拉克南部建立了6个酋长国,公元前7世纪阿拉姆支族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其他几个支族也先后在叙利亚的北部和南部建立了酋长国。
阿拉米语属闪语系,该语系包括阿卡德语、腓尼基语、希伯来语、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语、阿拉伯语等。这些语言具有同一渊源,字母发音相似,词汇含义接近,构词方法类同,表明这个语系在历史上曾有一个共同的母语,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了。公元前9~6世纪,阿拉米语是东起印度西至地中海东岸和埃及的流行语言。20世纪初在埃及南部阿斯旺省费拉岛出土的一批文物中,发现了公元前6世纪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用阿拉米语记载的官方文件、契约合同和信件等。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地区,阿拉米语逐渐替代了希伯来语,犹太人开始在宗教场合用这种语言进行祈祷礼拜、诠释教义。公元前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占领叙利亚后,阿拉米语得到保留,成为与希腊语并存的通用语。
公元2世纪初,基督教传入叙利亚,当地的基督教徒认为“阿拉米语”这个名称代表多神教或拜物教,便将它改称为“叙利亚语”(希腊人占领该地区后即称当地人为叙利亚人,他们袭用的阿拉米语为叙利亚语)。自那时起,“阿拉姆人”已经特指为阿拉伯半岛哈兰地区信奉拜物教的居民,当时的基督教中心鲁哈也都把阿拉米语叫做叙利亚语。(欧洲人把“鲁哈”称之为“埃德萨”,即今土耳其境内的乌尔法。)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叙利亚语在西亚逐渐流行,并成为神学和文学语言,其历史长达近年。叙利亚语在鲁哈被用作基督教的神学语言,在埃及、伊拉克、伊朗等地被用于研究基督教教义和希腊文化的语言工具。大量古希腊的哲学、历史著作被译成叙利亚语,并在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传播,从而形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翻译运动。这场翻译运动在伊斯兰教创立后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叙利亚语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叙利亚文的《圣经》译本至今仍被视为考证希伯来文原版《圣经》的权威参考版本。当时的鲁哈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基督教研究传播中心,其影响一直渗入到邻国——波斯帝国统辖的底格里斯河流域。
古叙利亚语文化是中东地区文化遗产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现今存世的古叙利亚语作品主要分为五类:一是由基督教神父、牧师撰写的《圣经》诠释;二是雅各派同聂斯脱利派的教义大论战文献;三是出于宗教札仪需要而制定的律法、教义、道德规范文献以及某些宗教诗;四是藏于教堂或修道院内的记载叙利亚教会及其主要宗教人士的历史记录;五是哲学、医学、天文、数化学、地理等科学著作,其中包括译自希腊语的大量译著。
古叙利亚语的*金时代始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成为西亚地区的基督教语言。这段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叙利亚语发展应用的外部因素,就会发现希腊语对它的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大量词汇的引进上,在句型、语法上也很相似,这为中世纪的欧洲重新复活古希腊遗产提供了便利。此外,希伯来语词汇也占有一定比例。5世纪中叶,罗马帝国教会就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之关系展开了大论战,这场争论导致教派林立,分歧矛盾更加突出。叙利 督教徒分裂成了两派:持“一性论”的雅各派和主张“二性二位说”的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派后因受迫害逃亡到波斯帝国境内,受到萨珊王朝国王科斯洛埃斯一世的善待和保护,遂在那里用叙利亚语传教立说,并在琼迪·沙普尔城(位于今伊朗西南部胡泽斯坦的沙哈巴德村所在地)建立宗教和学术中心。聂斯脱利派的教义由波斯向东逐渐传播到巴基斯坦、印度,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西安。
聂斯脱利派在波斯的传教活动引起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教界人士的重视,他们也开始研究希腊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体系。波斯语和叙利亚语一时成为波斯文化人学习研究必须掌握的语言工具,由此产生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在鲁哈,聂斯脱利教派离开后,雅各派继续用叙利亚语从事宗教和学术活动。由于受罗马帝国的文化影响,鲁哈的叙利亚语逐渐与波斯的叙利亚语在语音和书写上产生差别。巴勒斯坦地区在摆脱了希腊人的统治后,当地基督徒仍用阿拉米语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圣经》注释,他们所操用的阿拉米语被称为“巴勒斯坦叙利亚语”。就这样,古叙利亚语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口音和构词变化,以致袭用该语言的不同地区的人们竟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语,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宗教中心都受所在地的语言、文化环境影响,当时交通不便,彼此间交往极少,以及地理上的障碍等,这些都加深了语言上的隔阂。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叙利亚语最终形成了东西两种语支,其中西部鲁哈的叙利亚语通常被视作标准语。
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征服了两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主要用于基督教传播和注释教义的叙利亚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批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改用阿拉伯语。自公元8世纪起,古叙利亚语仅限于基督教教堂或修道院内部神职人员使用,也有部分学者用于文学创作,民间不再通用。部分叙利亚人学习阿拉伯语后,认为用古叙利亚语字母拼写这种新语言更为方便,于是增加了几个字母,以便与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完全对应,从而产生了称为“卡尔舒尼”(嘉舜文)的书写体,即用古叙利亚语字母拼写的阿拉伯语。
嘉舜文
13世纪末,古叙利亚语除了在少数修道院使用外,渐渐走向消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