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10月17日马太福音15章马可福音7


今日读经:马太福音15章;马可福音7章1节-8章10节

马太福音15章

耶稣在以色列境外传道

耶稣的传道事工绝大部分在以色列的传统边界内进行,那里是犹太人聚居的地方。然而,耶稣也曾到过推罗和西顿,在那里医治了一个外邦妇人的女儿。他也到过低加波利,在那里医治了许多人。在以色列边境最北的凯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信耶稣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就宣告:“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

15:1-39教导上帝的话语,怜悯医治人。耶稣不随从犹太长老的传统做法(1-9节),而是教导百姓什么是内心的洁净与不洁净,表明自己是教导上帝话语的真正老师(10-20节)。对于外邦人来说,耶稣是满有怜悯的医治者和供应者(21-39节)。

15:1从耶路撒冷来,当时 权威的法利赛人和文士来与耶稣作对。

15:2古人的遗传(《和修》“古人的传统”),那时的人对《圣经》的理解主要是从德高望重的拉比流传下来的。他们不洗手,旧约律法规定祭司在履行职责之前必须洗手洗脚。法利赛人视之为洁净的仪式,因此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犯这条律法,并要求所有以色列人都要遵守。

15:3《旧约》是上帝的诫命,法利赛人的遗传(《和修》“传统”)只是人的见解,耶稣清楚区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15:5作了供献是正式宣誓的专用语(参可7:11“各耳板”)。人作了供献之后就无需再承担其他责任,包括赡养年老的父母。

15:6法利赛人用他们的传统和规条,废了上帝的诫命。按照法利赛人的规矩,人违背誓言(人的律法)去帮助有需要的父母(上帝的律法),是犯了严重的罪行。

15:7-9说法利赛人假冒为善有两个原因:(1)他们的行动,只是为了做给人看,并非发自内心;(2)他们所教导的只不过是一些人的传统(参2-3节),并非出自上帝。

15:11入口的不能……出口的乃能,参可7:19注,7:20-23注。

15:13对抗耶稣的法利赛人不是天父栽种的,所以必要拔出来。

15:14瞎眼领路的(《和修》“瞎子作瞎子的向导”),法利赛人不明白上帝在《旧约》中的真正心意,无视自己的假冒为善,还盲目地将别人引入歧途。

15:17-20凡入口的,参可7:19注,7:20-23注。

15:21耶稣完成了在加利利的传道事工,就退到外邦人的地区去。推罗、西顿,见11:20-24注;见地图,本页。

15:22迦南妇人称呼耶稣为主,很可能是要表达她对耶稣的崇敬之情。她称呼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表明她对犹太人的思想稍有了解(但见15:27注),但并不完全明白这个称呼的含义。她大概听说过伊斯蒙,就是异教徒信奉的医治之神。伊斯蒙神庙在西顿的东北,距离那里有4.8公里。但这妇人听闻耶稣后选择去求他。这里的“迦南人”指在那地区居住的非犹太籍异教徒,这个词在《新约》只出现在这里。

15:24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虽然后来福音藉着使徒传给了外邦人(徒1:8,22:21,26:17-18,23;参路24:47;约10:16),但当时上帝的心意并未显明,因此那时耶稣的工作仍主要针对犹太人,供应他们属灵的需要,见太10:6,22:9注。

15:26-27犹太人常称外邦人为狗来侮辱他们。在古代巴勒斯坦,“狗”指在街上流浪的食腐野狗。但那稣在这里用的“狗”希腊原文是kynarion,意为“小狗”,是对家养宠物带有爱意的称呼。可见,耶稣不是侮辱这妇人,而是要试验她的信心。

15:27这妇人知道,上帝曾应许藉着亚伯拉罕祝福外邦人(参创12:3),于是她凭着这一点来恳求耶稣。

15:28虽然上帝的计划是先拯救他的选民以色列人,然后拯救外邦人(见15:24注),但他也随时帮助那些用真实信心求告他的人。这个外邦妇人就是凭着谦卑的信心而得蒙耶稣的医治。

15:32耶稣来到低加波利(见页地图)。低加波利位于加利利海东南岸,居民大多为外邦人。正如他喂饱五千人(14:13-21)一样,耶稣再次怜悯那些到他那盼望得医治的群众。

15:34七通常代表完全或完整,在这里可能象征上帝对所有人(现在也包括外邦人)的全备供应。虽然以色列民弃绝天国,但是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得蒙上帝的救恩。

15:35-38类似的例子,见14:13-21注。

15:39马加丹这个地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并没有出现在其他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献中,它很可能就是犹太境内的那个抹大拉(见页地图),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家乡。在希腊原文中,“马加丹”很可能是“抹大拉”的另一种写法。

马可福音7章1节-8章10节

7:1-23论道德上的污秽。法利赛人和耶稣的辩论继续,这次是关于真正的道德纯洁的问题。

7:5文士受差遣从耶路撒冷上来(1节),调査耶稣在百姓中的声望带来了什么影响。从2:15-28、3:6、20-30和本节经文可以看出,显然许多法利赛人和文士只是企图证明耶稣违犯了摩西律法(出30:19和40:12记载的礼仪律法的条例),就是后来在古人的遗传(《和修》“古人的传统”)中加以解释的摩西律法。他们要藉此使群众怀疑耶稣的权威。用俗手吃饭(《和修》“用不洁净的手吃饭”),耶稣的门徒并没有违犯摩西律法,只是违反了后来的犹太传统。那些传统规定了洗手、洗器皿和家具的礼仪(见7:2-4)。通过自己的榜样,耶稣暗示门徒可以不理会这些传统(见路11:37-38)。

7:6-8说法利赛人是假冒为善之人,有两个理由:(1)他们的行为仅仅是外表上的,并不是出于真心,他们的心远离上帝;(2)他们的教导仅仅反映人的遗传(《和修》“人的传统”),而不是来自上帝。

7:9废弃上帝的诫命,人的传统不但无法洁净人的心,实际上还会导致人漠视上帝的话语(见13节,10:5,19,12:28,31)。

7:10-13当孝敬父母(参出20:12,21:17;申5:16),没有人会质疑十诫中这条诫命的重要性。在古代以色列,漠视这条诫命的人必被处死。孝敬父母,包括当他们年老时在经济上供养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然而,犹太人的传统却允许将原来赡养父母的钱用作各耳板(希伯来文或亚兰文的法律术语,意为“供献给上帝”;参利1:2,2:1等),这就意味着那人不用再奉养父母。人若愿意,可以将原本用来赡养父母的钱奉献给圣殿。事实上,这样的传统助长了人心的堕落,违背了摩西律法(废了上帝的道)。耶稣说这种容许人违背律法的传统,实际上是在逃避孝敬父母的责任。“各耳板”的传统是一个例子(你们还作许多这样的事),可以证明犹太人常常漠视和弃绝摩西律法中更重要的教导。

耶稣在以色列境外传道

耶稣的传道事工绝大部分在以色列的传统边界内进行,那里是犹太人聚居的地方。然而,耶稣也曾到过推罗和西顿,在那里医治了一个外邦妇人的女儿。他也到过低加波利,在那里医治了许多人。在以色列最北边境的凯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信耶稣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耶稣就宣告:“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

7:15能污秽人,人心败坏的问题,比人所能想到的深刻得多(见赛29:13-16;耶17:9-10),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比纯粹礼仪上的不洁净更严重(见可7:19b)。污秽的本质在于人心里面存着的(从里面出来的)是什么,而不是进去的东西是什么。在《圣经》中,心一直用来指人的中心,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

7:17-18耶稣与门徒独处的时候,进一步教导他们保持内心纯洁的重要性(参7:15注)。门徒缺乏理解力(不明白;参4:10-13,40,6:52,8:14-21,32-33),但他们仍然与耶稣在一起,可以慢慢领悟他的教导。

7:19马可解释说,耶稣的教导其实已经表明,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摩西律法把食物区分为在礼仪上“洁净的”和在礼仪上“不洁净的”(见利11:1-47),以使百姓常常察觉上帝的圣洁,知道罪确实会妨碍人与上帝的相交。人内心的污秽一旦藉着耶稣赎罪的死(见可10:45;罗14:14;来8:6-13,9:10,14)而被彻底除掉,那人与上帝畅通无阻的相交就实现了。这样,礼仪律法也就完成了它的功用,不再需要了。从徒10-11章可以看到,门徒花了好几年才明白这个真理。关于基督徒脱离礼仪律法而得自由的讨论,见以下经文注释:徒15:1,15:19-21;加2:11-12,4:10,5:1。关于特别论及饮食的条例,见提前4:3-5。

7:20-23从人里面出来的,耶稣先前的教导也有这个说法(15节)。他在这里提及具体的罪恶思想和行动,以及内心污秽的特征,并在23节概括了这个教训: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

7:24-30救恩之门向外邦人敞开。耶稣首先接触的是以色列人。不过,这几节经文预示门徒将要在外邦人中间开展传道工作。

7:24推罗、西顿(《和修》没有“西顿”),耶稣前往希腊化的外邦人地区,当时已经有人认识他,尤其是定居在那里的犹太居民(参3:8)。耶稣的传道工作是首先将上帝国的消息传给以色列民,然而他也预知门徒稍后会在外邦人中间传道(7:27,13:10,14:9)。在推罗、西顿两地,考古发掘出许多重要的遗迹。在推罗一带有罗马和拜占庭时代的建筑物,还包括一个竞技场、一个巨大的浴场、一个讲坛、一座剧院和一些坟墓。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属于耶稣以后的时代。推罗原是建在一个离岸的岛屿上,后来亚历山大大帝(主前4世纪)在攻城战役中,修筑了一道延伸到海里的堤道,把这城与大陆连接起来。

7:26以利亚也曾在这地区帮助过一位非犹太妇人(王上17:8,17-24)。马可强调这妇人是希腊人(原文直译:外邦人),并且有极大的需要。叙利腓尼基族,指出她原来是腓尼基本土的人。腓尼基包括推罗和西顿(参太15:22的“迦南人”)。

7:27耶稣这个态度含糊的回应令人惊讶,而且似有侮辱的成份。他打了三个比方:把他的信息比作饼;把犹太人比作儿女;把外邦人比作狗。然而,先这个字显示耶稣希望外邦人也可以接受上帝的恩典。结合耶稣在29-30节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耶稣这样说,仅仅是为了试验那妇人的信心。

7:28-30但是狗……也,对于耶稣那令人惊讶的话(27节),妇人的回应既谦卑又坚持。也许她明白并且谦卑地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上帝首先呼召以色列人是为了一个特定目的(参出4:22)。因这句话,耶稣因妇人单纯的信心而答应她的请求,因此她回到家里,便发现*已经离开她的女儿,出去了。

7:31-8:26在低加波利和伯赛大的其他神迹。耶稣继续他教导和医治的事工。门徒的心依然刚硬(8:17-21),他们无法明白耶稣真正的身份。

7:31耶稣到处传道,向加利利和犹太地区的犹太人传讲,也传给以色列的余民,当时他们已经重新定居在推罗、西顿和低加波利这些希腊化的地区。

7:33耶稣把那聋子(见赛35:5-6)带到一边去,免得他的医治引起公众的注意(见5:37,40)。耶稣这次医治的形式有所不同,他用了一些实质有形的方法医治那人。这样的医治不仅彰显了耶稣的能力,还让耶稣针对门徒灵性上的耳聋和眼瞎的问题,对他们进行了言传身教(见7:32-8:26:特别是8:17-18,21)。

7:34耶稣叹息,是因为人心刚硬(参8:12,17,9:19),也因为人类因堕落而导致身体软弱(创3章)。

7:36不要告诉人,由于这时耶稣在低加波利更为人认识(参5:19),所以他吩咐所有见证这医治的人都要保持沉默(参1:45,5:20,34,8:26)。可是,那得医治的人和其他见证人都不理会耶稣的阻止,纷纷出去宣扬他所行的神迹。

7:37人们之所以希奇(《和修》“惊奇”),是因为他们怀疑耶稣不是弥赛亚(见赛35:5-6)。他们所期待的,不是一位受苦的弥赛亚,而是沿袭早期马加比家族起义(主前-主前年)的*治解放 。

8:1-10耶稣喂饱四千人的神迹,同样发生在外邦人地区,因此这事件表明了他也是外邦人的生命之粮。

8:2三天,有时候,耶稣会连续几天传道和教训人。

8:4门徒大概会记得耶稣先前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见6:31-44,8:19-20;另外注意1节的“又”)。然而,从17节和32-33节来看,他们总是受制于自己极其有限的思想(参诗81:10-13)。

8:5七个,见太15:34注。这个数量词确定了门徒所拥有的食物是多么的不足,与后来耶稣祝谢以后得到的大量食物,形成鲜明对比。

8:6祝谢、擘饼和分饼是犹太人用餐的通常做法。每一个门徒都亲自参与传递耶稣倍增出来的食物。

8:8大量盈余的食物(参6:43;约6:12),凸显了耶稣有能力充足有余地满足人的需求。

8:10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向西面的大玛努他(抹大拉)出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5167.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