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及未来趋势
王琼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
摘要:美国正从中东战略收缩,俄以均寻求扩展外交空间。俄罗斯无法挑战美以特殊关系,但通过同以色列的主动合作,俄罗斯避免以色列过分地干扰在伊朗、叙利亚等地的俄罗斯利益,并希望以色列不追随欧美国家参与对俄制裁、交换极端组织情报。俄罗斯是中东 能够与所有势力保持联系的国家,以色列同俄罗斯保持有效沟通和合作,干扰伊朗等国从俄罗斯获取到先进装备,就能积极引导和塑造对以色列有利的安全环境。两国有不断增进合作的防御性动因。除地缘利益外,两国围绕历史记忆和俄以犹太人的特殊联系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高层互动的“文化搭台,安全唱戏”模式,仍将是两国关系的最重要稳定机制。未来,随着叙利亚战局的演变,双方仍有摩擦性风险。随着美以右转和“世纪协议”的出台,俄罗斯参与斡旋巴以问题难有新突破。
关键词:以色列;俄罗斯;外交战略;叙利亚;伊朗
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是维系两国冷战后的良好关系,寻求获得以色列在*治上的支持,增进安全、情报协作,避免两国在伊朗、叙利亚等地的矛盾激化,并继续保持在巴以、阿以议程上的影响力,以帮助实现中东全方位外交的目标。有利于实现其外交战略的因素包括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的结构性动因、以色列主动增进安全合作的防御性动因、两国深厚的历史记忆和俄裔犹太人的特殊联系,以及两国积极的高层互动和沟通。未来,随着美以继续“向右转”和世纪协议的出台,俄罗斯参与斡旋巴以、阿以问题难有新突破。而随着叙利亚战局、伊朗核问题的演变,双方仍有摩擦性风险。对此,俄罗斯会积极把握以色列周边复杂的地缘形势, 化其在中东的地缘优势。
一、俄罗斯注重俄以关系的主要因素
中东是欧洲从自身位置出发界定的地缘概念,包括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北部,而这一地区被俄罗斯视为“近东”。[1]俄罗斯视野下的近东地区历来是与西方列强激烈博弈的战场,几个世纪以来,控制土耳其两海峡、南下波斯湾取得不冻港,实现海陆转移一直是俄罗斯对外*策的出发点。对此,在伊朗、土耳其和叙利亚等重大地缘利益地区,俄罗斯投入了大量外交和*事资源。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南,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大国要想介入中东事务,其布局或*策影响都绕不开以色列。以色列*事和科技实力强大,同美国保持 层次盟友关系,域外大国同以色列发展双边关系,会直接影响地区多国的实力对比与利益诉求。因此在俄以关系的基本点上,俄罗斯清楚其难以颠覆美以特殊关系,但发展两国双边关系,可以成为其维护地缘利益、保持*策平衡、分化西方阵营的重要抓手。
二、俄罗斯对以色列外交战略的历史沿革
苏联曾全力支持以色列建国以打击英国殖民体系。俄国历史上有浓厚的反犹传统,[2]苏俄领导人对犹太复国主义也并不认同,列宁指出“犹太人的民族思想有明显反动的性质”。[3](P84)驱使苏俄转变对犹太复国主义态度的重要因素是英国。一战结束后,英国参与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支持建立犹太民族国家。年圣雷莫会议上,协约国把巴勒斯坦划归英国委任统治。最初苏联视犹太人为英国的统治工具。[4](P)在历次阿拉伯暴动期间,苏联支持阿拉伯民众。[5](P22)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西部的大量犹太人遭到杀害。[6]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开始同苏联进行外交接触。[6]二战后,在苏联默许下,东欧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为维护委任统治,英国拒绝将巴勒斯坦问题国际化。[7](P)苏联则要求英国必须从巴勒斯坦撤*,结束委任统治后由联合国解决争端。年4月,联合国召开巴勒斯坦特别会议,苏联代表葛罗米柯首次承认“犹太民族”概念。在苏联坚持下,犹太办事处代表出席联大二届会议,打破了非国家团体不得参加联合国*治辩论的惯例。最终联大以33票赞成通过号决议,除菲律宾外没有中东和亚洲国家赞成分治,而苏联率领8个社会主义国家投出赞成票。
苏联坚决捍卫分治方案,为以色列在 次中东战争中获胜提供了关键支持。巴以分治决议遭到阿拉伯国家的一致反对,美国担忧苏联借巴勒斯坦冲突将势力扩展到中东地区。年3月,美国提出放弃分治方案,由托管委员会继续托管巴勒斯坦。苏联坚决捍卫分治方案,[8](P)葛罗米柯批评道:“美国并不关心巴勒斯坦前途问题以及阿以冲突的公正解决,只关心在近东的石油利益和*事战略地位。”[9](P98)在苏联支持下,以色列于年5月14日顺利建国。苏联随即于5月18日承认以色列国,并在8月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在苏联默许下,30万东欧犹太人移民以色列,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兵源和装备。 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葛罗米柯向安理会提出提案,称阿拉伯人为“侵略者”,要求阿拉伯、英国驻约旦等全部外国*队撤出巴勒斯坦。[10]在苏联介入下,捷克斯洛伐克终止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售,向以色列提供了2批共计万美元的*火。[6]年,以色列向联合国提交会员国申请,苏联顶住阿拉伯国家压力,帮助其成为正式成员国。巴勒斯坦是英国中东势力范围内最薄弱一环,而苏联在亲西方的阿拉伯君主*权中没有太多外交空间,在年前的苏以蜜月期里,以色列倾向苏东阵营,实现了苏联中东利益的优化。
苏以关系破裂后,苏联将反以作为团结阿拉伯民族主义*权的道义旗帜,向阿拉伯民族*权提供大量*事援助,组建中东地区的亲苏阵营。苏联在年基本结束了对以色列的外交支持。[11](P26)年5月,以色列接受《三方宣言》,默认获得西方*事支持。同一时期,苏联国内*治运动中迫害犹太人,[12](P)宣扬犹太人“医生恐怖集团”,[13]引发以色列强烈不满。年2月,在苏联驻特拉维夫公使馆遭到炸弹袭击后,两国断交。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以色列率先突袭埃及,苏联向以色列发出了使用核武器的 通牒,三国慑于苏联核威胁和美国压力撤*。[14](P29)在苏联看来,随着英国被赶出中东,以色列沦为美国代理人,中东地区清晰地分为美苏阵营。年到年,苏联在中东地区以阿以冲突为抓手,以民族民主革命之后的阿拉伯共和制国家为基础,以埃及为核心,以*事援助为主要手段,不断增强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15](P~)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在拒绝停火并占领戈兰高地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同以色列再次断交。除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之外,[16](P68~69)苏联在宣传上质疑犹太国家合法性,[17](P7)而犹太人掀起了救助苏联犹太人的跨国倡议,并成为美国对苏联人权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18]冷战结束前,戈尔巴乔夫调整对以色列的外交敌视,放宽了犹太人移民以色列的限制。[19]年10月苏以恢复外交关系。
苏联解体后,以色列不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