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地中海争霸史》 特色是梳理了人类种族的脉系以及语言的脉系,譬如,公元前一千年至两千年,来到地中海沿岸,并且使用亚非语系的是闪米特人,也就是阿拉伯人,犹太人,包括叙利亚人的祖先;同时代活跃于地中海沿岸的,还有从当前土耳其半岛(小亚细亚)以及东欧来的移民,这部分移民使用的是印欧语系,在人类学上,他们被称为雅利安人,其后裔包括但不限于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希腊人,伊朗人和印度人等种族,特别是要指出,雅利安的词义其实是古印度梵语“高贵”之意。此本书对人类学的研究虽然“蜻蜓点水”,但是启发了我们对民族学深入研究的兴趣,以及各民族的交融以及各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化当中的相互关系,这对理解全人类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文化史,宗教史以及战争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可以与西蒙的《耶路撒冷年》对比阅读,角度的变化和地区的变化,带领了不同的观点,但是本书的局限性也在于尚未逃离西方史学家的“臼舀”。
开篇欧洲的古代先民欧洲古代先民
几个世纪以前,在北欧的一些村落里,仍然可以看到有野狼在街道上捕食儿童。即使是现在的印度,人类被老虎袭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非洲,人类依旧是狮子口中的美味。但是,一些远古时代的哺乳动物,虽然力量强大,但幸运之神并未眷顾它们,它们最终走向灭绝。大自然变化了,但它们没有适应,最终只能消失。在面临着同样残酷的自然变化时,人类却存活了下来,并不断壮大。人类与大自然的其他哺乳动物争夺着生存领地,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化。因为不断进化,人类获得了强大的力量,甚至在自然界已经很难遇见敌手,究其原因,在于人类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工具,也成了尼罗河下游大象、长颈鹿的克星。大猩猩也将很快从非洲的土地上消亡。随着所使用的工具被不断改进,动物种类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灭绝。在不少自然科学家看来,人类如今已经处于哺乳动物时代的末期。
章金字塔时代的埃及最早的埃及人
以埃及为起点,我们开始探索早期的东方。现在,去埃及旅行的游客要从亚历山大港登陆,这是一个颇具现代化气息的港口。我们跟随着一位旅行者,坐在飞驰的列车中,车厢里舒适而安逸。从窗口处远眺,我们看到这个国家的平原如此开阔,一望无际,一直向远方延伸到地平线:在宽广无边的大地上,深色的泥筑小屋零星地错落着,被一片椰枣树包围着。目之所及,郁郁葱葱,网状的灌溉渠分布在其中。在灌溉渠的两岸,时不时会有辛勤劳作的农民出现:他们身材修长,皮肤是棕褐色的,头发是深黑色的。他们按照一定的节奏将皮桶提起,上下穿梭,取水来灌溉农田。他们的皮桶连着一根长吊杆,其操作方式与我们祖辈在新英格兰使用的杠杆很相似。我们可以想象,这些灌溉渠里有着源源不断的活水,滋养着田里的农作物,直到它们成熟。我们也可以由此得知,为何这里的人们能成功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旱季。
上图中的字母表最早出现于年前的埃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字母表。表中共24个字母,可以想象,当时埃及的书写员们觉得用符号组书写十分不便,于是他们尝试着用更简单的24个字母来书写他们的语言。这个转变很缓慢,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就像我们习惯了用字母组合书写后,就很难适应英语的拼音文字的简化语音系统。如果我们现在觉得古埃及人的符号烦琐而可笑,那么,后人肯定也会认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字母愚笨不堪。后来,埃及人还发明了一种便捷的书写工具,他们将植物的汁液溶入水中,经过加工,让它变得更黏稠,然后加入锅底灰,这样一来,便捷好用的颜料或墨水就制成了。当时,这样制成的墨水堪称佳品,人们只需将芦苇削尖,蘸上墨水,就可以流畅地书写了。
第二章帝国时代的埃及漫步尼罗河,追溯埃及封建时代
我们从开罗码头沿着尼罗河溯流而上。极目远眺,长长的一排巨大的金字塔出现在了河西岸的地平线上,正是它们代表着金字塔时代的辉煌文明。随着航船渐渐驶向南方,金字塔慢慢向后退去,在一大片棕榈树丛后消失不见了。不久后,其他一些古代埃及遗迹又呈现在了文明面前。沿着长满棕榈树的河岸继续向南推进,我们还将看到一些建筑,这是一些坟墓和纪念碑。这些遗迹向我们诉说着封建时代和帝国时代这两个尼罗河更为伟大的时代。我们继续乘坐着轮船向南方平稳地前进。此时,尼罗河已经变得曲曲折折,轮船时不时地向河谷纵深的地方拐去,向风雨侵蚀而满目疮痍的河边悬崖靠近。这些崖面上凿着许多墓门,那些墓门后面隐藏着岩壁中凿出来的墓室。
第三章西亚:巴比伦尼亚西方文明的进化史
现在,我们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并在地理位置上锁定我们所继承的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乌拉尔山西边广袤的亚洲大陆上,乌拉尔山脉在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它是亚洲的西部边界,与格林尼治东第60条子午线平行。这条子午线一直向南延伸,直到印度洋,而人类文明正是从这条子午线以西与北纬20度以北之间的区域发源的。这两条线形成了东部边界和南部边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带,整个欧洲、西南亚和北部非洲在东半球的西北部构成了四分之一个地球表面,而人类的高级文明正是孕育于此。
这片区域西起大西洋,东抵亚洲高地,南北是平地,中央是高原地带。高原带的南边是一片东部盆地,地中海恰好在这里将北非的南部平原中间区域与高原区域划分开来。在考察古埃及时,我们就了解到,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下,宽阔的地中海水域成为缓冲带,阻止了冰川时期从高地向下滑落的冰川危及南部平原的中段地区。然而,位于地中海以东的南部平地上的亚洲地区却与高原毗邻,这片地区分布着巴比伦尼亚和亚述。这里地理位置尤其特殊,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与北部冰雪皑皑的高原地带相邻,冰川高地严重阻碍了这片区域上的史前文明的发展。
第三章西亚:巴比伦尼亚西方文明的进化史
现在,我们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更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并在地理位置上锁定我们所继承的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乌拉尔山西边广袤的亚洲大陆上,乌拉尔山脉在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到,它是亚洲的西部边界,与格林尼治东第60条子午线平行。这条子午线一直向南延伸,直到印度洋,而人类文明正是从这条子午线以西与北纬20度以北之间的区域发源的。这两条线形成了东部边界和南部边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带,整个欧洲、西南亚和北部非洲在东半球的西北部构成了四分之一个地球表面,而人类的高级文明正是孕育于此。
这片区域西起大西洋,东抵亚洲高地,南北是平地,中央是高原地带。高原带的南边是一片东部盆地,地中海恰好在这里将北非的南部平原中间区域与高原区域划分开来。在考察古埃及时,我们就了解到,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下,宽阔的地中海水域成为缓冲带,阻止了冰川时期从高地向下滑落的冰川危及南部平原的中段地区。然而,位于地中海以东的南部平地上的亚洲地区却与高原毗邻,这片地区分布着巴比伦尼亚和亚述。这里地理位置尤其特殊,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与北部冰雪皑皑的高原地带相邻,冰川高地严重阻碍了这片区域上的史前文明的发展。
肥沃新月的冲突与融合
西亚是亚洲大陆西边突出的部分,东经60度经线从这里穿过,世世代代的西亚人在这里生息繁衍。西亚是一片自然形成的月牙状的边缘地带,位于南部平地与北部高原带之间,南部是广袤的沙漠,北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这里沃野千里,尤其适合进行农业耕种。西亚的口子面向南边,西面是地中海的东南角,东部是波斯湾的北端,北部阿拉伯居中。如果将这块大陆视为一支*队,那么,该*的主力部队就盘踞在北部山岭,它的西翼延伸至地中海东海岸,东翼延伸至波斯湾。换而言之,这支*队的中央主力*在亚述,西翼在巴勒斯坦,东翼在巴比伦。这一片半圆形的地区被人们称为肥沃新月。
肥沃新月还是沙漠湾的沙岸,如果从北部山上向下俯瞰,整个沙漠湾一览无余。当然,沙漠湾并不是海湾,而是一大片沙漠荒地。这片地区一直向北延伸,直到地中海东北部的阿拉伯沙漠的北部地区,横跨五百多英里。事实上,作为石灰石高原,沙漠湾的地势很高。因此,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无法自然灌溉这片区域,但是这两条河在这片高原上切出来了两条地峡。在冬天降雨的滋润下,北部沙漠湾的广袤地区会长出一些稀稀疏疏的绿草,并在春天时形成绿洲。西亚的历史就是一部无休无止的斗争史。来自北部的山地人和来自沙漠的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绿洲而斗争不休。这种为了生存之地而斗争的情况直到现在仍在上演着。
苏美尔人与闪米特人的冲突
北部高地人并不是闪米特人,迄今为止,我们仍不知道他们与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闪米特人之间有何种联系。就其外貌而言,他们是白人,他们有着圆形的头部,这是高原地带人种的常见特征。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他们的族系。通过一些残存的石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脸上干干净净,身着粗毛制成的裙子。我们能确定的是,他们中间存在着一些苏美尔人。那时,高地人仍以石器为工具,但其中的苏美尔人早就从东部和北部的山口向两河流域迈进了。其中一部分苏美尔人可能在底格里斯河的河岸定居了下来。一部分甚至到了北边的亚述地区,还有一部分来到了冲积扇平原。让人惊讶的是,早在公元前年以前,他们就开始开垦两河河口的沼泽地了。他们逐渐占领了希纳尔平原的南部地区,后来,这片区域被称为苏美尔。
因为贸易和行*管理有记录方面的需要,苏美尔人学会了在粗制的草图上做记录。最初,他们的“纸笔”很原始,由扁平的椭圆形或圆形黏土片和苇尖制成。经过太阳暴晒后,这种黏土做成的记录会变得很硬,在炉火中充分烘烤后,会变成不易磨损的泥板。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泥板上发现一些原始文字,这一点也与埃及类似。他们在泥土上用芦苇制成的尖笔记录图形,首先斜着将芦苇切断,得到一个 ,再将苇秆劈开,一分为二,尖笔就出现了。但是,这些图形并非用芦尖在泥土上一点点刻画而成的,而是印上去的。他们把苇秆的一端先压在黏土板上,然后把尖尖的那一端也压进去,泥土上就会出现一条线,并形成一个三角。黏土板上的这些三角形与楔子类似,这些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曾用于记录的每一幅图形都是由楔形线构成的,比如,在他们的文字中,用符号来表示“星星”,代表的却是“脚”的意思(见下图,V栏第三图及I栏第三图)。
第四章亚述与迦勒底早期的亚述和它的敌人
我们从巴比伦出发,沿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一路直上,抵达位于东北角的沙漠湾,我们将在这里细细阅读两河历史的第二个篇章。在这里,东边是底格里斯河,西边和南边是沙漠边上的一块高地,易守难攻。当时,希纳尔平原上的城里人对这块高地的特别之处并不了解,他们只知道那个地方叫作亚述,后来,这片地方被他们称为亚述国。
亚述位于肥沃新月边缘上的高原带南坡,比起巴比伦平原,这里的气候凉爽许多。在亚述东部和北部的山中,延绵分布着许多肥沃的山谷,亚述的竞争者们早早在这里建造了城镇。山里的岩岬有石灰石、雪花石膏,还有其他坚硬石材,可以开发采石场;因此,亚述的建筑与巴比伦的建筑千差万别。巴比伦绝大部分建筑是土砖砌成的,少有石头建筑;而亚述石材众多,石头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东部河谷的草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麦田,一阵风吹过,随着风,那一片绿色形成了碧浪;一群群牛羊漫步于绿色的山坡上,富饶、安逸、生机盎然。最初马还没有出现时,和巴比伦一样,毛驴是这里最主要的驮运动物。农业人口是这片土地上的主导,极少有人从事工业生产,他们也不会像南部近邻那样,四处奔走,从事商贸活动,这与巴比伦截然不同。
第五章米底-波斯帝国印欧民族的迁徙与扩张
我们都知道,南方游牧民族从阿拉伯沙漠而来,他们从沙漠边缘的草原纷纷涌入城镇,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北方有一片与南方草原类似的草原,这片草原从地势低平的多瑙河流域一直向东延伸,沿着黑海北岸,经过南俄罗斯,一直延伸到亚洲北部与黑海东岸。这片草原上四处游荡着古代的游牧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南方闪米特人在肥沃新月定居一样,这些北方牧民也源源不断地涌向欧洲和西亚。
这些游牧民来自北方,被称为印欧人,是一支白色人种,可以认为是现代欧洲人的先祖。正如我们所知,美国人的祖先来自欧洲,因此,这些印欧族牧民也算得上是美国人的祖先。这些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想寻找一块宜居之地,结束他们四处漂泊的生活,很久之前他们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最初,他们选择了几条不同的迁徙路线,后来,又开辟了一条迁徙的主线。这条主线从东方的印度边界向西出发,横跨整个欧洲,然后抵达大西洋。沿着这条主线,他们到达了今天欧洲人居住的地方,并定居在那里。南方闪米特民族也有一条类似的迁徙主线,从东方的巴比伦尼亚横跨腓尼基、希伯来,向西延伸到迦勒底和地中海西部,那里是腓尼基闪族人定居的地方。要追溯古代世界史,就要围绕着这条源自南方草原的闪米特迁徙线与源自北方草原的、在南方与更古老的闪米特文明相遇的印欧线之间的斗争来展开。在亚洲到大西洋之间的广袤区域里,这两个勇敢的民族(北部的印欧人又称雅利安人,南方的闪米特人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迦南”在希腊语中的意译便是“腓尼基”。腓尼基人和非利士人是两个不同的族群,非利士人被认为是来自迈锡尼地区的印欧族群,而腓尼基为土著混合族群。这两个族群与犹太人都有冲突)犹如两支剑拔弩张的*队,在地中海地区保持着敌对状态。罗马与迦太基在闪米特迁徙线的左翼展开了战争,波斯与迦勒底则在右翼开战,最终波斯取胜。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斗争,印欧人获胜,征服了中央和两翼地区,还在希腊和罗马时代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的 统治者。战胜闪米特族之后,印欧族系的各个成员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又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统治权逐渐从北方线的东端向西端转移,从波斯人手里转到希腊人手里, 落入了罗马人手里。
现在,我们不妨回溯一下印欧人离开北方草原之前的那个阶段。迄今为止,研究者仍不能确定最初的印欧游牧民居住的地点,相关证据表明,印欧人的祖先们最初可能居住在黑海东部和东北部辽阔的大草原上。最初,他们是一个民族,说着共同的语言,包括英语在内的现代欧洲文明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在这种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迁徙之前,印欧民族还处于石器时代。虽然当时铜已经出现了,但他们还没学会使用。我们由此推断,直到公元前年之前,他们才分散开来,向四处迁徙。他们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逐草而居,以放牧牛羊为生。当时,他们已拥有了牛、绵羊等家畜,其中以马为主。而直到汉谟拉比时代,那些东方的开化民族才知道马的存在。这些早期的印欧人不仅把马当作坐骑,还用它来拉二轮马车。还有一些部落定居了下来,他们开始种植谷物,主要是大麦。在耕地时,他们把轭套在公牛上,用牛来拉犁。他们没有文字,社会单位的规模也很小,但纵观古代世界,他们仍是天赋颇高、极富想象力的民族。
随着不断的分散,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语言与风俗习惯之间的地理差异与日俱增。如果比较一下源于同一种语言的英语与美语之间的差别,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那些源于同一族系的部落之间的差别为何会如此巨大了。最初,如果印欧语系的两个部落相遇,他们还能互相理解,但是,随着双方语言差异不断增大,后来两个部落再相遇,就难以理解对方的表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有关祖先的共同记忆逐渐模糊。直到最近,人们才重新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现代欧洲的各种语言就是在此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如果以西方的英国为起点,向东横跨整个欧洲, 来到北印度,在沿途的不同语言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各种相同的单词。于是,“印欧语系”一词应运而生。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下面这几个单词:
公元前年左右,印欧语系最东端的部落开始离开祖居地,前往黑海东部广袤的无树草原上放牧,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史实。在那里,这个印欧部落的牧民被称为雅利安人,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著述和遗迹,但根据他们后人的信仰,我们可以推断,雅利安人已经拥有了比较高级的宗教文明。这种宗教主张人们“善思,笃行”,很重视火,人们将该宗教的教士称为“播火者”。
大约在公元前年,雅利安人分为了两支。东部的一支向南迁徙,一直到印度,通过他们的梵文“维达斯”圣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雅利安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脉动。圣书中还有许多有关雅利安人在黑海东部的故乡的记录。
还有一支也保留了“雅利安”的称呼,即后来的伊朗。这些雅利安人离开故土,向西部和南部出发,来到肥沃新月附近的山地,成为后来的伊朗人。其中最强大的两个部落,分别是米底和波斯。在上文已经介绍了,在亚述帝国的统治下,米底人曾从北部山区退到了尼尼微。 ,向南推进的印欧系东翼击败了闪米特系右翼,这支印欧系东翼控制了肥沃新月。
第六章希伯来人与东方的衰落巴勒斯坦:希伯来人之前的居民
现在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地方是希伯来人的故土。巴勒斯坦是海洋与沙漠之间的一块狭长地带,坐落在肥沃新月的最西端,也就是地中海的西南角上。它西邻海洋,东边是向北延绵的沙漠和荒地。这块狭长地带比佛蒙特州也大不了多少,长约英里,面积不足一万平方公里。
巴勒斯坦南部是一片不毛之地。在沙漠的侵蚀之下,这片土地成为石灰岩山丘,这片贫瘠的土地环绕着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北部的山谷地区土壤肥沃,但夏季缺乏雨水,灌溉土地只能依靠冬天的雨季。因此,比起那些夏季降水丰沛的地区,这里的收成要少得多。巴勒斯坦北部的良港一直处于腓尼基人的掌控下,巴勒斯坦与海洋之间的联系也被阻隔。因此,巴勒斯坦因为缺乏自然资源,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也没能像尼罗河畔与幼发拉底河畔的国家以及与其相邻的叙利亚和腓尼基那样,在经济和*治上取得长足进步。
肥沃新月西端的北部山区与其东端一样,当地居民和来自沙漠湾的闪米特游牧民也在这里混居着。这些来自北方的居民身上保留着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在巴勒斯坦的闪米特人身上留下的特征。人们一直认为,闪族人,尤其是犹太人有着高高凸起的鹰钩鼻,其实,那是来自赫梯人(非闪族)的血统。
公元前年,埃及走向末路,亚述还未征服西方,而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却离开了克里特岛,来到了巴勒斯坦西南部的沿海平原上,腓尼基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人民崇尚武力。当时,这个腓尼基国家更类似于城邦集合体,不断压制着希伯来人。这时,希伯来人的地方 “执*官”发现,他们很难建立自己的国家,这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大约公元前年前,希伯来人推选出了一位 ,这位 众望所归,成功建立了希伯来王国,成为国王。他就是扫罗,来自南方,他没有改变古老的游牧习俗,仍喜欢居住在帐篷里。在扫罗的带领下,希伯来人与腓尼基人频频交战,然而,希伯来人打不过腓尼基的*队,最终在一场激烈的厮杀中被全歼。扫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队被打败,他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公元前年,扫罗自尽。
东方的衰落与对东方文明的回顾
古代东方 一支能统治世界的力量就是波斯。从公元前年开始,波斯走向了衰落,很快,崛起于欧洲的印欧民族希腊取而代之。现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历史。在这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东方文明以及它在此前多年里所创造的辉煌成果。
古代东方经历了驯养动物和发明农业、发现金属、发明文字直到尼罗河的三部伟大的历史篇章,这一过程从大约公元前年持续到公元前1年;两河流域同样经历了另外三部同样伟大的历史篇章,从公元前年持续到公元前年。随着这六部伟大的历史篇章走入尾声,波斯开始统治东方。公元前年起,印欧人开始统治东方。
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古代东方缔造并发展了最古老的实用艺术。在东方,金属工艺、纺织、玻璃、造纸等制造业陆续出现,还出现了最古老的海船,修建了 条道路与 架桥梁,以便将制造业的各种产品贩卖到世界各地去。时至今日,当谈及东方人运输货物、修建宏伟建筑物的本事,人们仍交口称赞。一直到近代,人们才超越了这些早期东方世界的发明创造。
石屋、柱廊、拱门、塔和尖塔等人类最早的建筑也是东方创造的。此外,东方还首次创造了精美的雕塑,这些雕塑最初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后来是埃及的巨型石雕,再后来又成为早期巴比伦尼亚制作精良的印章;在文学方面,东方发明了最早的叙事作品,包括叙事散文、诗歌、历史著作、社会评论和戏剧等;东方还出现了最早的历法、字母表以及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学科;在*治方面,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府行*机构和有关制度在东方 次出现,它有效地将官吏组织起来,让他们负责*府的各项事宜;在宗教方面,对世界上 的上帝耶和华的信仰也最早在东方萌生并发展。耶和华对全人类如慈父一般的仁爱,人类 个共同的宗教由此开启,以此为基础,现代文明世界的主导宗教迅速发展起来。这时,东方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欧洲尚未开化,仍处于野蛮状态。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文明走向没落的原因。对于统治者,东方人民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统治者都是善良而公正的,因此,国王和皇帝的专制独裁也是理所应当的,从来没有人认为,人民有向*府表达诉求的权利,也没有人认为*府里应该有人民的代表。他们从来没想过,作为一个自由公民与爱国者,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通过投票的方式参与到*府的管理中去。但是,对于我们所说的自由,东方人并不理解,也从未思考过我们所提倡的民主。
换而言之,与西方公民不同,东方人身上缺少那种积极的参与感与责任感。这种对公共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