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ldquo一带一路rdquo视角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皮肤 http://m.39.net/pf/a_6410197.html

“一带一路”

视角下的中国与以色列关系

肖宪

内容提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一个重要的节点国家,以色列的区位独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对于实施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具有难以替代的地缘*治和地缘经济价值,可以发挥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中国宜主动与之加强交往的战略合作伙伴。60多年来,中以关系经历了复杂和曲折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开展了大量经贸、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但双边关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和其他各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中以关系“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经贸合作

作者简介肖宪,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昆明)。

来源:《西亚非洲》年02期

虽然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要素来看,以色列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它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事大国”、“外交大国”、“经济大国”和“教育大国”。以色列还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与美国长期保持特殊关系,以及作为世界上 的犹太民族国家与全球犹太人的密切联系,因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与其面积和人口不成比例的重要影响。中国和以色列分别位于亚洲大陆东、西两端,60多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复杂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中,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一个重要的沿线节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格外引人注目。本文拟从“一带一路”的视角来讨论中以关系及其未来发展走向。

中以关系的历史回顾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但却是该地区 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即年1月9日,以色列就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对此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尽快正式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然而,由于随后 的爆发以及以色列国内亲美派的反对,以色列当局在同中国建交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一度采取观望态度,从而使两国失去了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建立外交关系的机会。

结束后,中、以双方又为建交进行了多次接触。然而,周恩来总理在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接触了埃及总统纳赛尔等阿拉伯 并对中东形势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决定优先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采取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尽管以色列已正式致函中国提出建交请求,但却为时已晚。年5~9月,中国先后同埃及、叙利亚、也门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年10月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埃及的立场,中断了同以色列的一切接触,并公开批评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策。从此,中以关系进入了一个长达30年的“冻结时期”。

虽然以色列在年10月第26届联大关于驱逐“台湾当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表决中投了赞成票,但中国并没有改变亲阿反以的*策。不过,中国也并不赞成“把以色列扔到大海里”的口号,以及对以色列采取劫持飞机、杀害人质的做法。年10月,埃及总统萨达特主动访问以色列并寻求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中国对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而以色列方面也一直坚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未同“台湾当局”发展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策方面作了较大调整,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中以关系逐渐开始解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开展合作。从年起,中国允许以色列学者以个人身份来华访问。年6月,一个以色列经济界人士代表团来北京访问,一个中国农业专家代表团也访了以色列。在双方民间交往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中以之间具备了建立官方联系的条件。年后,中、以官员在巴黎、纽约等地进行了多次接触。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国际旅行社于年在特拉维夫建立了办事处,以色列也在北京开设了以色列科学及人文学院联络处。由于这两个机构均享有外交权,中以之间此时已建立了事实上的领事关系。

年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召开后,中、以建交已水到渠成。年1月24日,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戴维·利维在北京同中国外长钱其琛签署了两国建交公报,宣布中、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揭开了中、犹两个民族和中、以两个国家关系的新篇章。由于中国和以色列早在年就已相互承认,因此有人说,中、以建交是“一个推迟了42年的行动”。

中国和以色列建交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在*治上,双方高层互访频繁。以色列总统赫尔佐克、魏茨曼、卡察夫和佩雷斯先后访华;总理拉宾、内塔尼亚胡、奥尔默特以及利维、沙洛姆、巴拉克等高级领导人也相继访华。中国的人大委员长李鹏、国家主席江泽民分别于年和年访问了以色列,李岚清、温家宝、钱其琛、唐家璇、杨洁篪、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等中国高层领导人也先后访问以色列。这既表明了中、以双方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也反映出这一双边关系发展的顺利。

早在中、以建交前,以色列就在中国香港设立了总领事馆,专门负责对华联络工作。两国年建交后,以色列除了在北京建立了大使馆外,于年在上海设立了总领事馆,年又在广州建立了总领事馆,年在成都也开设了总领馆。一个只有多万人口的小国,在中国除了在首都北京有大使馆之外,还在各地设立了4个总领事馆,这一方面说明以色列对中国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以关系的密切和人员往来的频繁。

由于双方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20多年来,两国签署了多个经贸协议,贸易额增长迅速。年中、以建交时贸易额仅为万美元,年为4亿美元,年为30亿美元,年为50亿美元,而到年时双方的贸易额已达亿美元。中国现为以色列在亚洲的 大贸易伙伴和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公司在以色列承建了多项工程,在以色列的中国劳工一度接近4万人。以色列农业科技发达,农业是两国最早开展的合作领域之一,双方在北京、山东、陕西、云南及新疆等地建立了农业培训、花卉种植、奶牛养殖、节水旱作等示范基地。此外,两国间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也在不断扩大。

尽管中以关系总体发展顺利,而且两国间既没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中以关系的发展却往往会受到第三方的影响。例如,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就常常受制于以色列与美国的关系,中以关系也会受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影响。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年7月发生的“预警机事件”。

以色列的*工科技享誉世界。早在建交前,中国就同以色列开展了一些*工技术方面的合作,加速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两国建交后,中、以*事技术合作又有新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同以色列达成协议,以色列向中国提供一套价值2.5亿美元的“费尔康”(Phalcon)预警机系统。但随后美国向以色列施压,称如果中国获得“费尔康”预警机,将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并威胁说:如果以色列执意向中国出售这些装备,美国会减少每年向以色列提供的援助。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年7月以色列单方面取消了向中国出售该预警机系统的合同。尽管以色列*府后来正式向中国进行了道歉,退还了预付款,并给予了赔偿,但这一事件还是给中以关系带来了很大 。本来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刚刚访问了以色列,双方关系正处在一个 的时期,这一事件使中以关系在其后几年一度陷入低谷。年12月,同样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以色列未按合同为10年前出售给中国的一批*用“哈比”无人机(IAIHarpy)进行技术升级。

中以关系除了深受美国影响之外,也会受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关系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同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也正是在阿以关系逐渐改善的背景下,中国才与以色列实现建交的。中国一直支持巴勒斯坦人争取合法的民族权利,这一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当然中国同时也支持巴以和平进程。如何平衡地处理好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和同以色列的关系,一直是中国中东外交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阿以(巴以)关系紧张时,中国就不可能放手同以色列开展交往,而且还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伊朗也是影响中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伊朗和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的一对死对头,双方都视对方为本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中国同时与伊朗和以色列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这种三角关系有时固然有利于中国发挥某种独特的协调作用,但也会影响中国与其中一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形在伊朗核问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以色列很看重中国对伊朗的影响力,一直力图说服中国参与对伊朗施压,以迫使其放弃核计划。

近年来中、以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

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是中、以双边合作的重要领域,呈现以下特点:

,中、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发展快,贸易额逐年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年中、以双边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0.5%。一直以来,以色列对中国出口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包括电子、光学产品、农业技术等;而中国则向以色列市场提供受欢迎并具有竞争力的原材料、轻纺产品和消费品等。

随着中以贸易水平的提升,双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以电子、钻石、化工等传统产品贸易为主不断向高科技、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等方向发展转变,产品结构呈现多样化态势。以年为例,以色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为: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占52.5%,化学和化工产品占20.5%,其他经济类产品为15%,钻石产品为7.2%,机械设备为4.8%;中国向以色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钢材、铜材、小轿车(包括整套散件)、煤等。中国的荣威汽车、长城皮卡、中兴智能手机等高附加值产品成功进入以色列市场,联想笔记本电脑等成为当地同类商品的畅销品牌,占据了约1/4的市场份额。中以之间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年前三季度,双边服务贸易额5.1亿美元,其中中国服务出口2.8亿美元,进口2.3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咨询等领域。

在中东地区的22个国家中,年中国同以色列的亿美元双边贸易额排在中国同沙特、阿联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阿曼、埃及的贸易额之后,名列第八位,但排在前面的或是中东的人口大国,或是中国从其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而以色列是一个既没有石油、人口也只有万的小国家,中以之间一年能有亿美元的贸易已很可观。虽说中国现已是以色列在亚洲的 大贸易伙伴,也是其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但中以之间的贸易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中国同以色列的贸易额现仍不到以色列对外贸易总额的10%,只有以色列对欧洲贸易额的1/3、对北美的1/4。就单个国家而言,中国是以色列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仍是以色列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年欧盟和美国分别占以色列外贸总额的33%和20%,而中国占以色列对外贸易总额的8.5%。另外,中国和以色列贸易长期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谈到要“推动与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区谈判”,这表明中国*府对同以色列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视。3月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称,中国和以色列已完成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结论积极,双方将在年内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

第二,近年中以经济合作的一个新趋势——中国资本开始涌向以色列。十年前,中国海外投资主要以保障自然资源供应为目的,因此,中国的能源和矿产公司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合作较多。但现在,中国海外投资越来越多地瞄准品牌和技术领域,而这正是以色列的优势所在。以色列不仅有不少全世界 的跨国公司,还有一些工业园区和高科技孵化区,加上该国劳动力素质高,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成熟,具有吸引投资的优势。中国现已成为以色列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来源国之一,百度、奇虎、联想、平安等 科技公司都纷纷向以色列的科技投资基金注资。年5月,中国复星医药公司以2.2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飞顿激光(AlmaLasers)公司95%的股权。中国在以色列 的一笔投资来自中国光明食品集团,该公司年4月用25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以乳制品为主的特努瓦(Tnuva)食品公司。

以色列国土面积虽小,但却是一个科技创新强国,其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长期位居世界 位、全球创新排名第四位。年5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时曾表示,以方愿意动员商界、科技界人士把“方向盘”转向中国,把以色列建设成为中国的“研发实验室”。中国也非常看重以色列的科技创新能力。年5月,刘延东副总理访问以色列,参加了以色列首届创新大会,并在《耶路撒冷邮报》发表题为《让中以科技创新合作之花更加绚丽》的署名文章。年1月,“以中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 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成立中以创新合作中心,成立中以“7+7”大学研究联合会,实施~年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启动“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等。

第三,中、以旅游合作空间广阔。旅游合作既是经济合作,又是文化交流。中、以建交后,随着年以色列航空公司开通特拉维夫至北京的国际航线和年中、以两国签署《旅游合作协定》,来华旅游的以色列人络绎不绝,但当时前往以色列的中国游客却不多。旅游业是以色列的一个重要产业,每年接待多万外国游客。年6月,中方宣布将以色列列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年6月,以方宣布接受办理非旅行社代理的个人旅游签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走向以色列(年赴以中国游客超3万人)。以色列航空公司由特拉维夫直飞北京的往返航班由原来的一周2班改为现在的一周3班,香港直飞往返特拉维夫航班也增加为每周6班。中国海南航空公司也宣布将于年4月开通北京至特拉维夫直航航线,每周3个航班。以色列旅游部驻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周毅(JonathanBental)年8月称,以色列的目标是3年内中国赴以色列旅游人数达到10万人次。

第四,教育是中、以人文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从年起,两国*府就开始互换留学生,年,两国教育部签署了《中国-以色列教育合作协议》,涉及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语言教学、互认学历学位等方面。以色列的7所大学都具有较高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而且都采用英语教学,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热门选择之一。中国赴以色列留学进修人员迄今已有0多人次,而以色列在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也有多人。以色列*府为加强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从年起每年拨款万谢克尔(约合万元人民币)向中国提供个奖学金名额。随着以色列兴起“中国热”和“汉语热”,年以色列教育部决定将中文列入大学和中小学课程,一些高校也纷纷建立中文系、东亚系和中国研究机构。年和年,特拉维夫大学和希伯来大学在中国帮助下先后开办了孔子学院。中国的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4所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希伯来语专业。

中国香港的李嘉诚基金会年9月宣布,将捐资1.3亿美元给以色列理工学院,帮助其在广东汕头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TGIT),以推动中国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教育、研究和创新。这是中、以教育合作的一个大项目,也是以色列大学有史以来获得的最慷慨的资助之一。广东省和汕头市也将出资9亿元人民币(约合近1.5亿美元)及多亩土地,支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建设。年12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正式启动,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以及李嘉诚先生、双方大学校长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第五,中、以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年,中、以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后又6次签署年度执行计划,有力推动了双方在文化、艺术、文物、电影、电视、文学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色列的音乐、艺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以色列芭蕾舞团、基布兹现代舞团、爱乐乐团、室内乐团、青年爱乐乐团等都先后来华演出。以色列还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参加了年上海世博会。年,中国在以色列举行了“中国文化节”,年举行了“感知中国·以色列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截至年,中、以两国间共有19对省市结成友好省市。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曾有一些犹太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长期生活在开封等地,并最终同化于中华民族。在近代,一些犹太人从英国殖民地或者从俄国来到中国,生活在上海、哈尔滨、沈阳、天津等城市里,人数多达2万~3万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有近3万名犹太难民为逃避德国纳粹的迫害,从欧洲来到中国上海,直到战后才陆续离去。因此,以色列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中国,尤其是对上海、哈尔滨怀有特殊的感情。担任以色列总理多年的奥尔默特,其父母都出生在哈尔滨,其祖父的墓地也在哈尔滨。以色列还成立了一个“前中国犹太人协会”,成员既有当年在中国的犹太人,也有他们的子女和后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纷纷前来上海、哈尔滨参观当年犹太人生活的原址。上海市也将虹口区提篮桥地区列为“犹太历史风貌保护区”,修建了纪念碑,并把原来的一个犹太会堂建成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犹太人在上海”、“犹太人在哈尔滨”成了中、以友好的象征和品牌,双方不仅出版了许多图书、画册,还拍摄了一些影视作品,并在中国、以色列和其他国家举办过多次展览。包括总统魏兹曼、总理拉宾、佩雷斯、内塔尼亚胡、奥尔默特等人来华访问时,一般都要到上海参观犹太人旧址。年8月,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色列驻上海总领馆制作了一部宣传短片《谢谢上海》,以表达以色列人民对中国人民最真挚的感谢。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以合作

中国年底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后,以色列一开始并没有表态。年9~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关于“一带一路”的讲话,标志着中国正式对外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年10月,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举措之一,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印度、新加坡等21个国家成为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后又有包括英、法、德、俄等多个国家也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而美国、日本则明确表示反对加入亚投行,以色列或许受此影响,观望了一段时间, 还是选择加入亚投行。申请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截止时间为年3月31日,以色列是 申请加入的7个国家之一。年3月3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式签署了提请以创始成员国身份加入亚投行的申请,成为亚投行57个创始成员国之一。以色列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以色列意识到了加入这样一个亚洲国家间组织的重要性,因而由外交部启动了申请加入亚投行的程序。以色列加入亚投行的举动表明了该国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年5月28日,以色列交通部长伊斯莱利·卡茨在授予中国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简称“上港集团”)海法新港码头25年特许经营权签约仪式上,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色列乐于和中国加强“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卡茨还表示,以色列目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阶段,正在建设新的机场、码头、铁路和公路,每年投资额40多亿美元,他相信以、中基建合作潜力巨大,将惠及双方。这可以说是以色列官方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最为正式的积极表态。

基于双方各自国情和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下中国和以色列的经济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双方业已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合作,且发展潜力巨大。以色列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西面和南面分别濒临地中海和红海亚喀巴湾,无论是“一带”还是“一路”这里都是重要节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和以色列在此方面已经开展了令人瞩目的有效合作。~年,中国公司先后获得以色列两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是中国港湾工程公司年6月中标以色列南部阿什杜德的新港建设项目。阿什杜德新港口项目是以色列 的投资项目之一,总投资额为33亿新谢克尔(约合9.3亿美元),也是中国企业在境外承揽的 港口建设项目之一。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较低的报价通过公开竞标,击败另外3家公司获得该项目。该港口项目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建造米港口码头、2米防波堤,以及进场道路和仓库、办公区等附属工程。工程合同竣工时间为年,港口建成后,预计吞吐量为万标准集装箱,将成为以色列南部最重要的港口。以总理内塔尼亚胡、财*部长拉皮德、交通部长卡茨、阿什杜德市市长拉斯里,以及中国驻以大使高燕平等出席了年9月底的协议签字仪式和10月30日的开工典礼,可见以方对此工程的重视。

二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港集团”)获得海法新港码头为期25年的特许经营权。年3月,上港集团接到以方通知,该集团在有4家公司参与的竞标中胜出,成功获得海法新港码头为期25年的特许经营权。5月28日,以色列港口发展及资产公司与上港集团在特拉维夫正式签署协议。根据协议,新港基础部分由一家以色列公司负责完成,中方将负责码头的后场设施建设、机械设备配置和日常经营管理。海法新港建设预计于年完成,全部建成后码头海岸线总长米,设计年吞吐能力万标准集装箱。码头总占地面积78公顷,前沿 水深17.3米,具备接卸世界 集装箱船(标准集装箱船)的能力,将是以色列 的海港。上港集团预计投入资金20多亿美元,将海法新港打造成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货运中心。

而更令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4612.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