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考古学孙汝初教授世界古代铜镜的考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理事孙汝初研究员

世界古代铜镜从伊朗锡亚尔克向南、

向西方扩散(二)

文/孙汝初

内容提要:古埃及文明是世界最早文明之一。古埃及铜镜是埃及文明太阳崇拜宗教的产物。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非洲和埃及的自然、地理、历史环境。然后对古埃及铜镜的起源、发展进行全面归纳。力求结合古埃及历史和考古学证据对古埃及铜镜作一综合考察。

世界最早的铜镜因为宗教祭祀需要从伊朗锡亚尔克被发明出来以后,向南传播到伊朗苏萨。并且向西传播到具有相同宗教传统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纪发展成短柄铜镜继续向西部地中海南岸的古埃及传播。公元前纪中后期,埃及开始出现象征太阳神的早期木柄圆镜。受古埃及太阳崇拜的强烈影响,象征太阳的铜镜在埃及得到长期发展。到了公元前纪未纪上半期中王国时期,铜镜形制开始向椭圆形发展。*金铸造的镜子开始出现。公元前纪中后期新王国时期,埃及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受宗教需要影响新王国时期铜镜开始快速发展。*金、白银制成的镜子精美豪华。哈托尔女神、荷露丝神的法身开始在金银镜和铜镜手柄上出现。铜镜镜体增厚,手柄由木柄转換成金属手柄。铸工精良、纹饰精美。反映了新王国时期王族专用的、祭祀太阳的金银镜和铜镜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新王国时期,埃及金银镜和铜镜镜体由早、中期的圆形、椭圆形改变成象征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时的倒梨形形状。(也称作心形)这种倒梨形太阳形状在这一时期神灵和法老*上出现,证明了埃及铜镜自始至终与太阳神的密切关系。埃及铜镜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

第三中间期和后王朝时期,受宗教影响埃及铜镜继续围绕宗教发展。倒梨形风格得到社会普遍肯定并继续传承。铜镜手柄上哈托尔女神像由半身形像演变成站立的全身像。并且由法身演变成美女真身。妇女生育保护神贝斯神形像也在铜镜手柄上出现。神灵在铜镜上的存在证明埃及铜镜自始至终都是法老王族的用品。这种神灵手柄铜镜由埃及人创造,形成了埃及铜镜自己特殊风格和系列,并且对北方的希腊铜镜产生影响。

古埃及铜镜是世界铜镜中 个创造岀自己特色和系列的铜镜。在世界铜镜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埃及文明与埃及铜镜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 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拉美西斯二世的神庙、图坦卡蒙法老墓中的金棺和宝物以及埃及人期望重生的木乃伊,给全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古埃及的繁华和富庶被广泛传播。由于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推行希腊化,他的部将托勒密及其家族在埃及统治多年。埃及文明成为欧洲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明源头的重要部分。使得全世界对埃及文明崇尚有加。

然而,我们一直说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哪么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到底谁更古老呢?它们之间又有些怎样的联系呢?由于理清这一问题关系到古埃及铜镜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我们必须先花费一些时间来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

埃及的地理与自然环境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地中海南岸。埃及人的母亲河尼罗河从南向北流淌、贯穿埃及全境。尼罗河从上游带来的泥沙随着每年一次的洪水冲积到下游。在尼罗河流入地中海的海口地区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肥沃的土地和种植农业使得这里经济富庶,自古以来就是整个西亚地区的粮仓。畜牧训养和灌溉农业造就了埃及经济的发展,从公元前年前后开始上埃及开始出现游牧定居聚落和农业定居村落。以巴达里文化和涅伽达一期、涅伽达二期和涅伽达三期为代表的前王朝文化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下埃及出现以法尤姆文化和麦里姆达·贝尼·萨拉姆文化和奥玛里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村落。它们是古埃及文明诞生以前的文化,对埃及文明的起源有直接关系。然而,要阐明古埃及文明的源头,还得从更古老的非洲大陆历史开始。

古代非洲的地理和历史

非洲是一块神奇的大陆。它位于北半球赤道二侧,有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三分之二在赤道北侧。造成了非洲大陆北大南小,很像一个三角形。非洲从南到北直线距离有公里。有三个中国陆地面积哪么大。非洲大陆四面被海洋包围。东面隔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与阿拉伯半岛、苏美尔、伊朗、印度、东南亚相邻。南端索马里的亚丁湾直插印度洋深处。西面被大西洋包围。北面被地中海直布罗陀诲峡阻隔。在人类航海能力没有发展的史前时期,全非洲只有东北部尼罗河三角洲与西亚和阿拉伯半岛相连的西奈半岛 一条陆路通道可以走出非洲和进入欧亚大陆。信息和交通极其闭塞。在非洲大陆内部,北部的撤哈拉沙漠横贯东西。中部南北纬5度浓密潮湿的热带雨林和东西部高原裂谷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北交通和信息交流。使得非洲内陆更加闭塞。据研究统计,非洲大陆草原、稀树草地和沼泽占大陆面积的50%多。浓密潮湿的热带雨林占陆地面积的20%。剩余的近30%是北部撤哈拉和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

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非洲的伟大历史。在地球更新世及其之前,数次寒冷的冰河期使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被冰川覆盖。严寒和缺少食物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动物、早期人类死亡绝迹。但是在非洲地区,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食物保证了这里人类在冰川期的进化和不断繁衍。东非大裂谷奥杜威峡谷和撤哈拉沙漠出土的人类和动物化石以及人类制造的石器工具证明,非洲大陆从万年前腊玛古猿到南方古猿、从早期能人到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保留了世界上最全的人类连续进化的证据。非洲是人类诞生的摇篮名符其实。

非洲东部的大裂谷造就了人类最早祖先的诞生。非洲50%的草原和稀树草地又造就了非洲早期人类不断迁徒的传统。辽阔的非洲草原是食草动物的栖息地。大象、长颈鹿、犀牛、水牛、角马、斑马、邓羚和鹿类等食草动物,每到一定季节就会向新的草埸自动集体迁徒。食草动物的迁徒又引发了狮子、臘狗、猎豹等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的集体迁徒。而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猎人在动物迁徒时也必须跟随迁徒才能获得食物。非洲大陆草原巨大,视线良好,便于动物和人类迁徒。动物的不间断的迁徒造成了非洲古人的不断迁徒。这或许是造成非洲人类祖先走出非洲不断向全世界迁徒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现代基因学和人类学多学科研究,当今全世界人类都来自10万至5万年前非洲向全世界各地不断迁徒的祖先。

依据格洛吉尔氏定律,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中进化的热血动物,会分泌出一种真黑色素。造成皮肤毛发变黑。[①]非洲因为靠近赤道气候湿热,因而造就了水牛、黑猩猩、黑犀牛、大象等多种黑色动物。人类也与动物一样,出现热带、温带和寒带不同的肤色、毛发和眼珠颜色的不同。因此黑色和尼罗格人是非洲大陆气候的产物得到广泛认同。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祖先都来自非洲,而世界各地却生活着黑色、红色、棕色、、灰色、*色、白色等不同肤色人种的原因。人类生活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会因为黑色素的増减造成不同的皮肤颜色。据研究人类肤色发生改变形成不同人种的时间就在几千年以前。至于此后和今天的人类是不是还遵循这一规律变化似乎尚没有明显的证据。白种人在非洲生活和黑种人在寒冷地区生活并不出现肤色的根本改变。而更多似乎只在杂交产生的基因变异中显得比较明显。

古代非洲只有东北角埃及与西奈半岛一条陆路通道可以走出非洲进入欧亚大陆。封闭的地理自然环境決定了非洲和埃及文明不会在自已内部自发诞生。北部邻居巴勒斯坦和西亚畜牧业训养和农业种植发展很早。公元前年的耶利哥遗址被认为是人类从游牧进入农业种植的遗址。耶利哥建筑中出土的人工栽培的大麦和二粒小麦证实这里巳经有了人工栽培农业。西亚地区的动物训养一般认为在农业诞生以前。因此在地中海东岸利凡特走廊以训养动物为生的游牧人群很早已经存在。据非洲史专家研究认为,农业在非洲诞生之前,地中海东岸和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很早就进入非洲放牧,在埃及和撤哈拉沙漠绿洲留下了最早的陶器和工具。随着进入非洲的游牧人和猎人的増加,在中埃及地区开始出现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遗址。这是由猎人营地和游牧人的临时居住区逐渐发展成定居的村庄和最早的聚落。

巴达里位于埃及中部阿西尤特东南的埃尔·巴达里村。是上埃及最早的农业文化。年代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年至年考古发掘在巴达里发现四个文化层。 下的巴达里文化层上叠压着一层年代混乱的地层。在混乱地层之上是涅伽达一期地层。涅伽达文化二期叠压在一期之上。考古发掘发现,巴达里文化居民从事一定的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渔捕业。种植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农作物。还饲养山羊、绵羊、牛和家狗。人们穿着由兽皮、羊毛和亚麻纺织成布制成的长袍短裙。巴达里出土的锻打的铜珠、铜针和铜制鱼钩表明巳经进入了铜石并用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②]从巴达里文化训养的山羊、绵羊、牛和狗等家畜,种植的大麦、小麦和亚麻原产地都在西亚地区看,巴达里文化应当来自西亚。这里出土的裸体丰育女神雕像、和把死去亲人葬在居室內地板下的室内葬葬俗,都明显显示出西亚的文化传统习俗。巴达里文化出土的调色板表明,当时人们把绿松石粉、赤铁矿粉、孔雀石粉用树脂和萞麻油制成各色油墨涂画身体。一般认为这种古人彩绘身体的习俗只是在酋长、头人身体上进行,目的是为了取悦神灵用于祭祀和礼仪埸合,而并非是普通人用于爱美的装饰。作为装盛彩墨油膏的调色板不但形体重大,用石头制成。而且双面都雕刻有精美的历史图画,是古埃及人记录重大宗教祭祀活动、战争和历史事件的石碑。并非现代人理解中的调色工具。使用矿物颜料画图记述重大宗教活动的方式,早在欧洲数万年前洞穴人时期巳经存在。从西亚纳吐夫文化出现的碾磨颜料工具、公元前年西亚耶茣文化出土的石制砚台式长方形调色板看,巴达里文化调色板的源头还在西亚。巴达里文化的调色板在其后的涅伽达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并且在公元前年前后埃及早王朝时期仍在使用。这一时期的调色板雕刻精美。上面装饰着与国王、战争有关的历史图画,在埃及象形文字刚刚诞生不久之际,这种石板图画是记录保存重大宗教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手段。因此埃及的调色板决非普通的装饰用具。它的宗教性能和意义应该比我们现代人的认识范围更为广大。

巴达里文化出土的锻制成片状的红铜卷成铜珠的技术源于西亚。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伊朗高原都有公元前纪锻打红铜片卷制的铜珠发现。而公元前纪初的西亚萨吕约文化就有铜鱼钩出土,红铜锻打的铜锥和铜针在西亚公元前纪巳非常普遍。从巴达里文化铜器突然出现和铜器形制看,巴达里文化的铜器来自西亚也是毫无疑问的。

巴达里时期,非洲象牙还没有被开发应用。据研究认为,非洲大象用于作战和象牙制作工艺品要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托勒密时期才开始。在此之前的象牙制品都是从印度传来的。(这一观点有争议)因此巴达里文化出土的象牙雕像使用的原料可能来自印度,可见在公元前纪上埃及巳可通过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与对岸的印度有了贸易交流。并且证明这一时期东非已经有了沿岸的海运和沿岸海上交通通道。

上埃及巴达里文化的后续文化涅伽达文化位于卢克索以北30公里的尼罗河西岸涅伽达村。涅伽达文化通常分为三期,一期年代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也称作阿姆拉特文化。涅伽达文化二期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亦称作格尔塞时期。涅伽达三期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零王朝时期。涅伽达一期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公元前年由村庄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城镇。从考古发掘发现的残存城墙看,涅伽达已经成为有城墙设防的城市。城市中有贡奉塞特神的神庙。塞特神是埃及历史上一位邪恶之神。据说为了夺取兄弟奥里西斯的王位和漂亮的嫂子爱茜斯,曾经两次谋杀兄长奥里西斯,与姪子荷露斯明争暗斗。涅伽达有贡奉塞特的神庙,表明涅伽达人以塞特为城市保护神。这种毎个城市都有自已保护神的宗教习俗源于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城邦国家。虽然涅伽达城市规模很小,与同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城市相比相差很大。但是这种城市和保护神的习俗是从西亚学来的。

涅伽达建筑早期使用的是泥土和碎石,在涅伽达二期出现土坯建造的长方形房屋和泥砖棺箱贵族墓葬。泥砖棺箱葬俗是苏美尔人和其祖先欧贝德人最主要的葬式。而重要的是涅伽达一期发现的室內葬习俗是西亚人的传统葬式。这些土坯建筑、室內葬习俗和贵族的泥砖棺箱葬俗毫无疑问都是从西亚传入的。而这种文化的传播必须伴随着人口的迁徒才能实现。

从涅伽达文化出土的红光陶器和黑顶陶器中纹饰与西亚相同,脚杯、平顶杯、小口径罐等形制在伊朗普遍流行的情况看,这些陶器与西亚和伊朗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很可能通过东非红海、波斯湾和印度洋沿岸海路通道的商业贸易首先到达上埃及的。造成了上埃及发达的经济和 下埃及陶器的出现。

涅伽达一期未出现的硬石制的圆盘形权杖头表明,这一时期王权巳经出现。需要注意的是,代表祭司权和王权的权杖,公元前年巳经在西亚利凡特地区出现。是西亚地区王或部落酋长、头人和祭司普遍使用的权力标志物。坎哈孙遗址出土的公元前年红铜铸造权杖头和巴勒斯坦窖藏出土的山羊权杖头表明,权杖是西亚地区传统的王权标志物。[①]因此,上、下埃及前王朝时期出现的大量权杖头证明,埃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②]私有制和王权的出现表明城邦国家巳经开始形成。而随着陶器的发展,原始象形文字在上埃及规模不大的城邦开始出现。这些为王朝时期的埃及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上面是上埃及史前文明的一些情况。在埃及文明起源问题上,常常存在到底起源于上埃及还是下埃及的争论。为此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下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在埃及文明诞生之前的情况。

我们知道,古代埃及在统一之前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两部分。考古实物和资料记载证实,上下埃及以孟菲斯为界。孟菲斯以南是上埃及,古代可延伸到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和苏丹地区。这里连接东非髙原地区,尼罗河上游源头之一的白尼罗河发源于卢旺达地区,流经维多利亚湖和艾伯特湖及苏丹南部沼泽,在喀士穆附近与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塔纳湖地区的青尼罗河汇合成为尼罗河。由于上游处在东非高原地区,尼罗河向下游流淌水流湍急,并且因为断层在喀士穆和阿斯旺之间形成了六个瀑布。然后穿过撤哈拉沙漠在开罗附近进入三角洲冲积平原流入地中海。下埃及在开罗西南的孟菲斯城北部。

(未完待续)

《考古暨历史语言通讯》:报导世界各国有关华夏考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的精英观点,宣传华夏文明和传统国学。欢迎投稿。联系信箱:hyctwh

aliyun.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不用开又便宜
白癜风的治疗原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2243.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