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815/4679454.html二十年前,世贸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苏联解体后西方中心的现代性进程无疑是沉重一击,对于全球思想界而言也是一场巨大的震动。美国以9·11为契机入侵阿富汗,开启了漫长的反恐战争;而戏剧性的是,时逢9·11二十周年,美国在此刻从阿富汗撤*,留下一片狼藉,塔利班重夺*权,仿佛一下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原点。二十年后的当下,在令人失语的痛苦中重温那场知识界的震荡,有多少批判和反思还具有有效性?
澎湃思想市场推出“9·11思想考古”专题,尝试回溯国际知识界对袭击事件及其后美国与盟友发动的“反恐战争”的思考轨迹。专题收录的文章和访谈既包含对袭击事件的紧迫、即时回应,也纳入了事件后各不同历史阶段的回望和反思。
鉴于二十年时间跨度之长,专题很难全面覆盖知识界的回应,我们所“考古”的思想轨迹大致按照几条线索展开:将袭击事件置于美国自身暴行和制造灾难的历史、资本主义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的脉络中理解,追问袭击产生的背景和根源;警惕9·11事件后国家权力的危险扩张——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为名拓展监控手段、中止宪法权利、牺牲公民自由、镇压*治异见;反思“反恐战争”这场打着惩治邪恶、维护正义旗号的主权者对非主权者的“战争”;指出“文明冲突论”解释框架的缺陷,驳斥西方对所谓“伊斯兰文化”的刻板呈现,揭示西方对穆斯林世界复杂历史现实的无知带来的恶果……
这些线索之间既不界线分明也不彼此独立,而是互相关联、交织缠绕,学者们的具体分析因而往往同时勾连多条线索。尽管视角不一,但知识分子的根本关涉是一致的:如何重新构想世界以避免战争和冲突、找寻与他人和平共存之道?在9·11袭击引发的哀痛、惊愕、恐惧的民众情绪被民族主义话语裹挟,继而汇集成汹涌的战斗呼号和暴力狂热之际,知识分子严守异议与争辩的空间,“不合时宜”地履行批判和质疑的职责,在绝境之中留存希望。
我们尽可能为专题涵盖的每一篇文章邀约相关译者/研究者撰写导读,介绍思想家在9·11前后的问题意识脉络并补充具体的历史语境。本专题将在今年内持续更新,如有遗漏的重要视角,欢迎读者投稿补充。专题由实习编辑毛超予协助共同策划。
本篇选取的《解释、开脱、我们所能听到的事情》一文收录于《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与暴力的力量》,何磊、赵英男译,河南大学出版社,年。英文版发布于年,由Verso出版社出版。译者导言是何磊应邀为《澎湃·思想市场》的“思想考古”专题所作。
年9月11日,美国纽约,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飞机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浓烟从纽约世贸中心北塔滚滚而出,15分钟后第二架联合航空公司号航班撞击世贸中心南塔。美国的忧郁
9·11事件对美国造成了多方位的重创:一方面,恐怖袭击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美国引以为傲的国防堡垒在暴力面前顷刻崩塌。另一方面,9·11也的确构成了美国霸权崩溃瓦解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的损失本应成为一个契机,让布什*府反思9·11事件的真正根源,从而以诚恳的姿态开启更加平等、协作的国际秩序。但事实却是,美国得到了求之不得的借口,右翼当局不断借此机会肆意妄为:明面上,在各路*客的鼓噪下,民粹大行其道;暗地里,在反恐口号的粉饰下,监控无孔不入。在巴特勒看来,布什*府不仅未能抓住机遇,真诚反思自身,反而陷入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忧郁”思维:面对暴力造成的“失去”,在哀悼与悲伤之后本应重新振作、步入正轨,忧郁的美国却走向了否认现实、拒绝接受、无视他人的霸权道路,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换言之,忧郁思维的根本症结在于面对事件真相与问题症结时的否定、拒绝与无视,9·11事件后美国右翼当局的思维方式正是如此。首先,美国全然忽视了恐怖袭击造成的最根本损失:这一损失不仅是霸主地位的摇摇欲坠,也不仅是山巅之城的大厦将倾,更是人类纽带的巨大断裂。9·11事件以极端的方式提醒人类:生命无比脆弱,第三世界的生命如此, 世界亦然,因为全球化早已将人类的命运编织为休戚与共的整体。
这一简单明了的事实在美国*府眼中却是匪夷所思之事,因为在右翼*客看来,“人类生命”的定义并不适用于所有智人, 世界的反对者非但不属于人类生命,反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魑魅魍魉。美国理所当然地以 的受害者自居:9·11没有原因,讨论原因本身就是同加害者共谋的恶行;美国从未对第三世界造成任何 ,美国无需承担任何道义责任;美国无需反思,也无可反思,错误只属于自己的敌人。小布什号召美国人迅速“走出哀伤”,全力转向打击觊觎已久的假想敌国,于是美国在忧郁的怪圈中越陷越深,一步步走向“越反越恐”的不归之路。
归根结底,美国的忧郁在于,单级霸权无法正视自身正在退下“神坛”的真实处境,反而在拒绝直面现实的梦境谵妄中徒劳流连,回避自身问题,误将他人当作替罪羔羊。霸权忧郁的受害者,不仅是主权遭到践踏、至今仍受战火摧残的国家,还包括美国国内所有试图反思自身、理解世界的进步人士。但凡有人想要理解、分析、反省美国自身的问题、美国自己促成的暴力,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右翼氛围中的“狡辩者”“叛徒”甚或“恐怖分子同路人”。
在此情境之下,弗洛伊德式的忧郁逻辑更进一步:如果无法理解造成损失的根本原因——暴力,就去认同暴力、成为暴力、以暴力自居。只不过,这种忧郁逻辑都有着充分正当的理由:反击恐怖主义、消灭我的敌人。愤懑、无力、恐惧、失落无从消除,却在“先发制人”英雄口号的粉饰之下,成为美国霸权对内对外铲除异己的内在精神力量。如果说忧郁是暴力的思维方式,那么巴特勒所谓的“战争框架”就是忧郁暴力得以施展的隐秘工具。框架框定、排除、筛选、突显了霸权意图向民众呈现的“现实”:美国是受害者,美国的敌人是加害者。后者是战争的祸源,前者所为只是还击。后者的袭击是恐怖主义暴行,美国的反击则是天经地义之举。
战争框架既是物质意义上的实体存在,又是非物质意义上的思维具现:导弹的定位镜头无疑是美国战争机器的组成部分,它自诩 地框定了轰炸的目标,却时常令敌国妇孺死于非命;媒体的叙事框架也沦为霸权战争机器的忠实附庸,它依据多重标准选择性地呈现生命,让大众心安理得地接受战争暴行——毕竟,死于 世界战争机器的,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9·11事件的罪孽之源,他们只是夺去美国人生命的邪祟,他们不是生命。
《脆弱不安的生命》一书的副标题“暴力与哀悼的力量”道出了巴特勒的主张:暴力造成重创与损失,美国本应抓住哀悼逝者的机会,反思自身、理解自身,重塑更珍视人类依存现实的国际关系,以期开启真正持久的和平局面。只可惜,美国急于结束哀悼,创伤于是在右翼当局的心中塑造出忧郁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方式。在忧郁思维与战争框架的共同作用下,人类社会迅速“坍缩”为两类:一边是美国及其支持者,亦即“正义战争”的行为主体;除此之外,都是美国的敌人,也就随时可能沦为美式战争机器践踏碾压的对象。
9·11已经过去20年,人类似乎拥有了全新的问题、全新的媒体与全新的世界,但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顾巴特勒十多年前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在一切全新的表象之下,仍是失道寡助却依旧跋扈的霸权套路。正因如此,在光怪陆离的变局之中,在危机四伏的和平之中,我们仍需喋喋呶呶地珍视生命、痛斥暴力、嘲讽霸权。
朱迪斯·巴特勒朱迪斯·巴特勒:解释、开脱、我们所能听到的事情“9·11事件”之后我们发现,媒体中反智情绪高涨、审查制度大行其道。这可能是美国民众的普遍支持使然,也可能意味着,作为“民意”与“舆论”体现的媒体脱离了群众,开始向我们鼓吹*府的“呼声”。而媒体的腔调之所以类似*府,则是因为媒体支持或认同*府的说辞。我们姑且不谈媒体对大众的影响,不去追究媒体是否以塑造国民忠诚情感为己任。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尚未完全失效,但媒体对*府的监督作用已经受到严重削弱,而且媒体的“批评”(亦即媒体独立性)也受到了 的侵蚀。
尽管我们最近获悉了一些虐待战俘的事情,而战争的“失误”也已公之于众,但是,发动战争的理由与导致战争的原因似乎都不是大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ly/1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