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工程 http://pf.39.net/bdfyy/bdfhl/170421/5325442.html每日阅读打卡第四期(Day36)
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非暴力沟通》
Chapter01让爱融入生活
引言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这样的思考始于童年。大约是年的夏季,我家搬到了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到达后的第二个星期,公园中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了种族冲突,接下来几天有40多人遇害。我家处于冲突的中心地带,整整三天,我们都紧闭家门,不敢出去。
冲突结束后,学校复课了。我发现,和肤色一样,名字也可能招来危险。老师点名时,有两个男孩瞪着我,嘘声说:“你是Kike吗?”我从未听过这个词,不知道它是某些人对犹太人的蔑称。放学后,他们在路上拦住我,把我摔在地上,拳打脚踢。从此,上述两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是什么赋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能关爱生命?给我启发的是像艾提·海勒申(EttyHillesum)那样的人。即使被关押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她依然一片柔情。在日记中,她写道:
“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艾提·海勒申:日记一则
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我称之为“非暴力沟通”。这里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在一些地区,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在本书中,“NVC”指非暴力沟通或爱的语言。
人生的抉择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4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