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讲章再思十童女的比喻


经文:太25∶1-13

十童女的比喻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可能很多人在思想十童女的比喻的时候对经文的理解并不全面。

我在读经的时候注意几方面的问题:新郎为什么会迟延?为什么新郎不能及时,或者准时到来?如果新郎白天及时到来,是不是这十个童女都能得救?

不是新郎迟延,乃是忍耐等候

在巴勒斯坦村庄中,婚宴是在晚上举行,白天都是舞会。新郎先往女家迎娶并设宴款待宾客,有时婚宴可能长达七天,然后和新娘同返夫家举行婚礼。

但是照常规,在迎娶新娘那天,新郎会先到自己亲友家去和朋友吃喝快乐,直到夜间才到新娘家迎娶。而在当时,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使得嫁女之家举行的仪式更加冗长,特别是男方亲友是从远方来的时候。因此,伴娘有迎接新郎的任务。

当新郎来得迟的时候,童女们可以暂时躺下歇息,等陪伴新郎来的人大声呼喊说:“新郎来了!”她们就会起来,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然后她们会护送新郎到新娘那里, 全体一同再送新人回到新郎的家。

有一个学者讲到他在巴勒斯坦所见到的情形:当他接近加利利的城门时,他见到十位装束华美并弹奏乐器的少女在他车前的路上跳舞;他问翻译她们在做什么,翻译告诉他,她们在陪伴新娘等候新郎的来到。他问翻译是否可以看到婚礼,翻译摇摇头说:婚礼可能是今晚,或明晚,没有人知道确实的时间。而在巴勒斯坦中产阶级的婚礼上,新郎若能抓住伴娘打盹的话,那将会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新郎会突然来到,有时在半夜,众人虽然要求他差人在街上呼喊,但这件事情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陪伴新娘的人必须随时准备好,当他来的时候可以到街上去迎接他。

当我们明白背景的含义的时候,就能知道新郎为什么会迟延了。但是换个角度来想的话,我们或许认为这也是在试验童女的警觉性,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准备好的童女,到底预备的灯油够不够呢?

所以我这样想这件事情:新郎的迟延难道不是让那些还没有准备好了的童女,更有机会更有时间赶紧去准备吗?更何况十个童女都在一起,难道那些还没有准备好的童女,不能从那些已经准备好了的童女得到提醒和启发吗?

弟兄姐妹,我为什么会谈到这个耽延的问题呢?因为《圣经》中还有另一个地方谈到这个问题:

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89)

在新约时期,当耶稣升天之后,很多信徒认为耶稣可能很快就会再来,但是他们等了几十年还没等到,所以有人内心就产生了疑问。面对这种疑问,彼得明确地告诉他们,主耶稣不是耽延,乃是宽容我们。同时,联想到十童女的比喻,或许彼得也想暗示那些疑惑的基督徒,盼望耶稣再来,你们真的预备好了吗?

如果新郎白天来了,是否就不用在乎灯和油的问题,十个童女都能得救了呢?从当时的风俗来看,是的;但是从救恩的角度看,不是,因为上帝看人是看内心。十个童女内心是否看重自己被托付的工作,是否警醒预备,上帝最清楚。

这是我所理解的 个问题。第二方面的问题是这五个愚拙的童女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她们真的是灯内没油吗?真的是因为灯内没油而导致惨痛的后果的吗?

不是灯内无油,乃是预备不足

《圣经》里提到,在等待新郎的时候,十个童女都打盹睡觉了。这让我们觉得很奇怪:难道她们不是应该警醒吗?怎么能睡着了呢?

其实,警醒不等于不休息,比喻中愚拙和聪明的童女都睡着了,但新郎从来没有因为她们睡觉而责备她们。而事实上,能平稳安静地休息也是信心的表现,那聪明的童女确实准备好了,自然可以安心睡觉。

所以,警醒不是指不停地工作,没有一刻的安息。基督徒也并非不会软弱,当我们在许多事上等候神而得不到回应时,我们也会疲乏困倦。而所谓“警醒”,就是《圣经》已经讲明的——预备好了见新郎所需用的东西。所以说,警醒与不警醒,聪明与愚拙,全在乎新郎来以前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准备是必须在事前及时做好的,不能投机取巧,航海前需准备好救生装备;开车出远门前车子需加足油;上台讲道之前需要预备好《圣经》、讲章,也需要预备心灵,这些准备都必须在事前及时做好的。而五个愚拙的童女却并没有为自己的灯准备足够的油。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使用的灯多是缠了布条浸了油的灯芯,而这种灯芯如果要保持燃烧,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重新浸油。所以预备充足的油对于迎亲的伴娘来说极其重要。如果灯光暗淡,则整个婚礼都黯然失色。

我仔细读经的时候发现,五个愚拙的童女其实不是没有油,只是所有的油已经在灯上,烧完就不够了,根本不足以满足接待新郎的需要。也就是说,不是没有,乃是不足。虽然不足,却也有一些,这也值得怪罪吗?《圣经》对罪的概念大家很清楚,罪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达到上帝的标准。不是没做,只是没做好;不是未行,只是未行到上帝的心意上,而这,确实就是罪。这也就是说,这五个愚拙的童女其实在预备迎接新郎这件事上,已经犯罪了。

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不是没有,乃是不够。我们不是没读经,只是读得比较散漫而已;我们不是没祷告,只是祷告得比较敷衍而已;我们不是没聚会,只是聚会比较随便而已;我们不是没成长,只是成长得比较缓慢而已。这散漫的读经,敷衍的祷告,随便的聚会,缓慢的成长,真的能满足上帝的要求和标准吗?

预备的油不够怎么办?能不能向预备充足的人借一些呢?一个基督徒的属灵生命,取决于自己与耶稣关系的建立,而不是靠别人。母亲、父亲、亲戚朋友的上帝当然也是我们的上帝,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如何与上帝建立关系。真正的生命不是借的,也是借不来的。

在《旧约》里,每个人和上帝关系的建立都是不同的:亚伯拉罕靠着上帝的应许与上帝建立关系;以撒靠着田间默想与上帝建立关系;雅各靠着和上帝摔跤与上帝建立关系;约瑟靠着埃及的磨难与上帝建立关系。他们将祖宗的上帝转变为自己的上帝,且成了他们各自的依靠。

在《新约》中,彼得在海边建立自己的信仰;约翰在十字架下建立自己的信仰;保罗在旷野建立自己的信仰;年轻的提摩太虽然有外婆罗以和母亲友尼基的熏陶,仍然靠着自己的努力,追求生命的成长。一个基督徒要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就要在平时努力追求。

这是我所理解的第二个问题。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即便这五个童女灯内油不多,主人岂能因为迎接的人未能预备好就禁止她们参加宴席呢?这些童女是不是太可怜了?这个主人是不是太严苛了?

不是主人严苛,乃是童女失职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先讲另一个问题:这群童女受到的惩罚到底是什么?是仅仅得救但不得赏赐,还是根本不得救?

如果仔细阅读相关经文,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这群童女所受的惩罚是不得救。原因有三:

,愚拙的童女被关在了门外。她们没能与主耶稣以及聪明的童女在一起坐席。门指什么呢?比喻本身并没有特别去解释这个门。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地看到愚拙的童女不能和主耶稣同在一处。而《圣经》告诉我们:得救的人才能与主同在。

第二,主耶稣对愚拙的童女说“我不认识你们”。《圣经》告诉我们,凡是主的羊,主一定都是认识他们的。《约翰福音》10章14节主耶稣说:“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无论这个羊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只要是主耶稣的羊,他就必定认识它们。

第三,《马太福音》24和25章所论及的主题是一致的,那就是主再来的时候不同人的不同结果。而在这两章的这几个比喻中,不忠心的仆人的刑罚与假冒为善的人同罪,被腰斩(太24∶51);对埋藏一千两银子的仆人的刑罚是丢到外面黑暗里哀哭切齿;而行为不善者受到的刑罚是离开上帝,进到为魔*所预备的永火中。所以毫无疑问,五个愚拙的童女所受的刑罚一样重,就是灭亡。

有的人可能会想:五个童女不过就是没预备油而已,她们也和其他人一样等了这么久,结果却遭到了这样重的惩罚,主人是不是太严苛了?

弟兄姐妹们,我想,作为这群童女,她们有几件事是 提前知道的:

1.她们清楚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这群童女在婚宴上担任一个特别的角色,接待者。她们不像管宴席的人,需要提前邀请宾客,而这在当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他们需要派人通知所有亲属,而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她们也不像管宴席的人,需要提前预备饮食,而这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当时的婚宴根本不能确定来多少人,因此预备饮食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迦拿的婚宴就出现过预备不充分的情况,所幸耶稣在场;她们也不像管宴席的人,需要提前计划花销,而这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花费多了,主家承受不了,花费少了,主家没面子。

同样,她们也不像主家的仆人,仆人需要做的事也很多:他们需要按照管宴席的人的吩咐做所有的重活,而他们也恰恰是宴席中最辛苦的人。而这群童女,她们受托只为一件事情,就是在城门口等着,等新郎来了,用手里的灯照亮新郎的路,将新郎带进来。而这仅有的一件事,她们也没做好。

2.她们清楚知道新郎到来的时刻不确定

就像我们以上说过的,按当时的风俗,新郎到来的时间并不确定。所以他们才会专门派人在城门口等新郎。而这一切童女们也清楚地知道。

3.她们清楚知道新郎极可能在夜间到来

经文里面清楚地提到了,十童女出门的时候手里就拿着灯,这也就是说,十童女出门的时候至少已经将近天黑了,否则不需要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但是,当她们知道自己可能需要等到很晚甚至通宵的时候,她们都没有检查一下灯里的油够不够坚持到新郎到来,而只是随意地将灯放到一边。

所以,弟兄姐妹,五个童女的问题不是在于油多油少,也不是在于灯亮灯暗,而是在于轻忽自己的职分,在自己仅有的一件被托付的事情上失职了。

弟兄姐妹,这样的事其实并不稀奇:上帝将亚当夏娃放在伊甸园的时候,只交托了一件事,就是不要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而亚当和夏娃在这仅有的一件托付上失职了,结果他们被逐出伊甸园,受劳作及生产之苦,最终还要经历死亡。这样的刑罚是不是太重了?并不是,因为亚当、夏娃所犯的罪正是对自己职分的轻忽,对上帝权威的否定,以及对上帝荣耀的僭越。

弟兄姐妹,上帝有没有交托我们职分?有。上帝让我们做的事多吗?不多。我们做到了吗?先知弥迦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上帝没有更多要求,只有一件事,但是以色列人做不好。

耶稣也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 ,且是 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同样,上帝对我们没有更多的要求,但是今天我们做得怎么样呢?

来源:《教材》(双月刊)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4493.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