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地中海东南的西亚北非地区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如果从埃及画一条通过今天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然后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到达波斯湾的线,你会发现,这是一条类似弯月的线,历史上称为“肥沃的新月”。
在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我们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上游基本是山岭和高原,下游则是巨大的冲击平原。
今天的两河流域大部分处在荒野状态,土壤坚硬干裂,到处都是黄褐色的沙砾地和泛白的盐碱地,气候炎热,土地干旱、风暴时起、洪水频发,夏日平均气温达30度以上,最高到50度,农作物很难生长,而且极少降雨,年降雨量在~毫米以下,一年之中8个月几乎滴雨不下,很难想象,这片地区曾是一块宝地,年前,人类文明诞生于此。也许是因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却贯穿其中,常年流淌不息的缘故。
因为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较差,资源贫乏,所以常用贸易的方式换取物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将贸易视作专职技能,也正因如此,进一步促进人群的合作与分工,以便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
两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一万年,在公元前年,游牧民族聚居起来,人们开始向农人过度,建造村舍,开垦荒地。公元前年到年时期,两河流域进入了历史时期,苏美尔城邦的出现标志着都市文明的出现。在众多民族的融合中,三个民族在最初的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他们将两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了起来。
苏美尔人最早创造出城市文明,早在公元前年苏美尔人就创造了文字系统,他们发展农业,建设城邦,是城市的开创者,不仅如此,他们在艺术、建筑、社会、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苏美尔人晚期,两河流域分部着数百个城邦,城邦文化发展鼎盛。历史传说中,苏美尔在乌尔第一王朝当政的吉尔伽美什,也因不凡的业绩成《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主人公和英雄。
到公元前年,阿卡德人取代了苏美尔人的地位。阿卡德人用征战的方式建立了帝国,但文化上却远逊于苏美尔人,所以,阿卡德人心甘情愿接受苏美尔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使用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作书写规范,到了乌尔第三王朝称雄时期,苏美尔文化再次受到重视,阿卡德国王颁布了《乌尔纳木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6年,阿卡德人的乌尔第三王朝最终在生活于两河流域上游阿摩利人和东方的埃兰人的夹击下灭亡。伴随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苏美尔人的作用也就终结了。阿摩利虽然是外来民族,但其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却一跃成了地区的主宰。第六个国王汉谟拉比当政期间,汉谟拉比自称“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全国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和世界四方之王。”
赫梯人是最后灭亡古巴比伦帝国的人,他们在年从北方发动闪电进攻,一举捣毁巴比伦都城,消灭古巴比伦帝国的最后残余。赫梯人是古印欧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小亚半岛一带,公元前年崛起,成为强国。随后通过战争、联盟、条约扩大领土,公元前年左右,发展成古代近东最强大帝国之一,赫梯人较早接触两河流域文化,对其大量借鉴和吸收,用楔形文字加速文化发展。苏美尔人最早发明的车轮是木质实心的,赫梯人改为轮辐式,马车速度大大加快,极大提高骑兵作战效率。赫梯人在年建立帝国,随后年走向辉煌,他们可能最早将两河文明带到欧洲。
公元前10世纪末,生活两河流域上千年的亚述王国崛起,确立霸主地位。但亚述人在常年征战中消耗殆尽,不到10年时间就被米底人和迦勒底人南北夹击所败,从此销声匿迹。击败了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并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进入全盛,公元前年灭亡了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大王国,将国王和数万上层犹太人掠到巴比伦,这便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事件。也在这一个时期,都城巴比伦城成了两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城中所造的25米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新巴比伦时代,商业特别繁荣,商队到达世界各地。然而新巴比伦国的强盛注定是短暂的,公元前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进驻巴比伦尼亚地区,巴比伦城不战而降,新巴比伦国灭亡。波斯人的征服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破坏,但却标志着两河流域文明的结束。两河流域开始进入外族文明统治的漫长历史时期,原先的固有文化渐渐消失。
两河流域的宗教将社会各方面连接起来,城邦间的战争被看做主宰城邦的神灵间的冲突,而胜利最终依赖神的恩赐。其宗教认为神是万能的,人由神创造并为其服务;神至高无上,生灵需服从、崇拜和侍奉神灵;在这样的宗教理念下,人的生活其实是恐惧与不安的,充满忧郁和悲观,所有盛行请求神示的做法,国王和祭司也无不如此。两河流域宗教信仰的另一特色是多神论,各城邦、群体和个人都有自己的神灵和神像,人们修建神庙供奉以求庇护,由祭司在神庙主持公共祭祀,神庙作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神圣性质让祭司阶层具备特定的权利,他们掌握大量资产和政治权利,普通个人祭祀可在家中举行,人们通过对神祷告取得慰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12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