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苏联领导人的葬礼,1982年,中国参加,


北京皮肤科治疗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年11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勃列日涅夫先后管理苏联18年时间,见证了苏联从发展到鼎盛的一系列阶段。勃列日涅夫的葬礼过程中,中国派遣了高规格代表团参加。虽然,当时的中苏关系还非常紧张。但从这个葬礼开始,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开始逐步缓和。80年代中前期,苏联先后有三任领导人逝世,我国都派遣了代表团参加。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我国与苏联的关系。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是世界上 个承认新中国的*权。在整个50年代,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好的。苏联援助了多个重点项目,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基础,苏联派遣了大量的专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苏联专家,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当时,我们亲切的称呼苏联为“老大哥。”但是,从60年代初期开始,两国之间各方面的矛盾开始逐步加剧,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年,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勃列日涅夫开始掌管苏联这艘“大船。”

当时,为了缓和已经非常紧张的两国关系,我国派遣了超高规格代表团访问苏联( 层代表团)。起初,双方在谈判中,关系确实出现了略微缓和的迹象。但是在欢迎酒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的一番针对性极强的言论,又把双方关系重新降到了冰点。我国代表团全部离席,双方不欢而散。关于这段故事,作者以后和大家慢慢聊。到了60年代末期,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年开始,双方曾经一度剑拔弩张。苏联开始向远东地区调集部队,总计部署了多万*队,我国则出现了“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说法。

不过,双方毕竟属于同一个阵营,有共同的信仰。例如年,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各国都投了赞成票。在勃列日涅夫主*苏联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非常大,仅仅是人口就损失了多万人。因此,在整个50年代,苏联一直忙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虽然出现了一些局部性的摩擦,例如伊朗、东德等地,但大体上的局势是缓和的,苏联和美国的 层,开始相互访问,例如赫鲁晓夫访美等等。随着年5月U2事件的发生,美苏关系陡转之下。

有人认为,这一事件其实是美苏冷战的真正开始。随着自身国力的增长,苏联开始与美国争霸,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仅仅是一个开始,到了70年代前期,双方又爆发了 的地中海对峙,苏联寸步不让。70年代前期,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后,海湾各国为了抗议西方各国的偏袒*策,决定以石油为武器进行反击。一方面大规模降低了石油产量,造成了石油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提高了石油价格,造成了严重的石油危机。与此同时,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储量非常丰富的石油。

苏联依靠自身丰富的石油,开始进行大规模出口,获得了丰厚的石油利润,依靠石油利润的支持,70年代后期,苏联的国力进入了鼎盛时代。苏联与美国的全面争霸中,开始处于战略攻势。但是,苏联自身的问题很多,而且并没有真正解决,仅仅是被遮盖了而已,这是众多历史原因共同造成的。年11月,主*苏联18年的勃列日涅夫逝世。当时,苏联在各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尤其是石油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仅仅不明显而已。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举行了盛大的葬礼。由于苏联的国力犹在,总计有32位国家元首、15位*府首脑、14位外国使节和4位王子,参加了葬礼。

包括了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印度英迪拉·甘地、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波兰总理雅鲁泽尔斯基、法国总统莫鲁瓦等等。其中,老对手美国派遣副总统参加。毕竟,当时的苏联还是一个超级大国。鉴于各方面的考虑,在勃列日涅夫生前,曾经表现出缓和关系的迹象。作为回应,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我国向苏联发出了唁电,一位副委员长前往苏联大使馆吊唁。我国派遣外交部长*华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中苏关系紧张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当中国代表团出现在葬礼上的时候,一位东欧 ,直接说:“我很高兴在这,看到中国同志。”由此可见,各国都渴望整个东方阵营的大团结。其实,苏联也非常渴望缓和双方的关系,这对于双方都有利。中国代表团抵达苏联以后,受到了超高规格的接待。苏联方面专门安排*部长,与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年11月16日,葬礼结束以后,中苏双方的外交部长,进行了10多年来 次正式会谈,中苏双方的关系出现了缓和。

年,仅仅主*苏联2年多的安德罗波夫逝世,我国派出超高代表团(副国级)前往参加葬礼。年,仅仅主*10个月的契尔年科逝世。我国仍然派出了高规格代表团参加葬礼。从年开始,中苏双方的关系开始一步步缓和。80年代末期,戈尔巴乔夫访华,苏联与我国的关系全面缓和。双方还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例如从苏联进口一批苏27战机等等。但是,此时的苏联局势已经十分动荡。就在同一年,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八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剧变,被称为东欧剧变。

年12月,苏联解体,分为了1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在一次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对于苏联的动荡和东欧的剧变,一位老前辈忧心如焚,慷慨陈词。年12月,苏联解体的那一天,我国《新闻联播》用长达10多分钟的时间,报道了这一事件。客观评价的态度中,透着同情与无奈。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撰写了一本《二手时间》,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部书籍记录了苏联解体后,民众在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思想上的空虚、迷惘、混乱。书中,部分人提到了对邻居中国的向往,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肯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10756.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