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5月初对以色列的访问本来不显山不露水,直到5月7日《以色列时报》搞出了一个大新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居然用“皮鞋”来款待安倍夫妇,友邦惊诧莫名,东京高呼“我们的首相被冒犯了”。这件事在各国媒体上刷了屏,甚至已经被上升到“以色列 外交丑闻”、“皮鞋门”的高度了。
根据笔者的检索,各国网友对此的反应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就像观网的评论区)认为以色列人不应该如此“愚蠢而浑然不觉”,这背后“ 是故意的”“一定是有目的的”;另一类(比如“美国知乎”Quora)则基本认为以色列外事部门就是这么“naive”,内塔尼亚胡可能是要求他的御厨给日本首相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乎这位自命不凡的烹饪艺术家就放飞自我了,他真的不是故意的。
内塔尼亚胡在Facebook发布的照片,手的雕像代替“鞋子”出镜
笔者认为,后一种说法也许更加靠谱:整起事件就是一系列愚蠢和失误造成的巧合,内塔尼亚胡并不是故意决定侮辱安倍晋三;相反,他十分重视这次访问,在安倍走后还在Facebook账号上传了一段短片,抱怨以色列媒体对这次访问缺乏报道。“本周,日本的首相,我的朋友,领导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安倍晋三访问了以色列。他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业代表团,这是大公司的负责人。你知道名字:三菱,三井和其他许多人。你在媒体中有没有听到这个消息?没有!”
最重要的是,以色列和日本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 的时期,而且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双方你情我愿、浓情蜜意,内塔尼亚胡真的没有理由自找不快。御厨给安倍端上一双“鞋”,以色列总理应该是比谁都恼火。
日以关系历史上相当亲善
长期以来,世人对日本和以色列关系的认知是“冷淡”。自年的“石油外交”以来,日本一直有意回避同以色列接触,不愿同对方有什么往来,合作更是谈不上。为数不多的日以交集,似乎只有日本“赤*”在以色列制造的劫机和屠杀等恐怖袭击。
不过事实上,日本和以色列(犹太人)交往的历史其实相当悠久,而且还是一部写满“亲善”的历史,犹太人甚至对日本人充满着感激之情。早在明治维新之初的年,就有一位名叫RaphaelSchoyer的犹太商人登陆日本横滨,并创办了日本 家英文报纸“日本邮报”。日俄战争时期,犹太富豪雅各布·希夫为日本承销战争债权,对后者帮助甚巨,成为 位获得日本天皇授勋的外国人,也让日本人对犹太人的好感达到高峰,闻听《贝尔福宣言》发表、“犹太国家”即将成立,日本 时间向英国正式表达了支持。20世纪2、30年代,犹太人在日本和日本统治下的中国东北和上海共建起了8个、总计有3万多人的犹太社团,日本人还投资于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企业。利用犹太人充实对中国东北统治的“河豚计划”更是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准国策”,大名鼎鼎、臭名昭著。
当然,二战时期犹太人也成了日本眼中“妄图颠覆大日本帝国的帮凶”,后者的态度已经与德国人持平,制造了“上海隔都”(ShanghaiGhetto)。不过也许因为日本人热情不高、劲头不足,所以这段历史“洗白”起来也远为容易,连研究日以关系的中国学者都表示“客观地讲,上海虹口隔离区的情况远未恶化到波兰华沙隔离区那种地步,上海犹太人还能通过国际红十字组织收到美国犹太人的救济,因冻饿而死的犹太人很少”,“仅为人”。学者们还“肯定”日本没有听从来访的德国盖世太保的要求,对上海犹太人进行纳粹式的“ 解决”。
历史问题一点也没有成为日以关系发展的阻碍。相反,日本人居然还挖出了几个个案,并将之捧为“日本辛德勒”,成了日以亲善的助力,这种丧事喜办的本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两位因为“在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人物”其一是日本驻立陶宛的领事杉原千亩,他在年签发签证帮多名犹太人逃到上海;另一位则是日本犹太学家拙素户什,他利用上层关系帮犹太难民延长了滞留期限。
为宣传他们的事迹,日本人专门为杉原千亩拍了电影,年1月安倍出访立陶宛时还特意参观了杉原千亩纪念馆,并称为他感到自豪。杉原和拙素都在耶路撒冷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前的大街上拥有各自的纪念树,上面挂着铭记着他们功绩的名牌,杉原千亩还是以色列*府认定的“国际义人”。纳粹德国的盟友居然有1个“国际义人”,而中国却只有2个,美国也只有3个。
日本走向中东,以色列转向亚洲
二战后,日以关系迅速恢复,其间虽因“石油危机”一度触底,但随着危机的解除和阿拉伯世界的分化又迅速回升。冷战后,日本放心大胆地重回以色列,年9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就正式访问了特拉维夫。年1月小泉纯一郎本来就想访问以色列,但因沙龙中风,不得不推迟到7月。年1月,安倍晋三成为又一位到访以色列的日本首相。
日本和以色列有很多原因走到一起。两国与各自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比较差,都需要在外交上超越地缘*治,在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寻找战略支持;都是各自所处区域内的“文化另类”,也都是区域内为数不多的*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接近西方的国家;最重要的是,两国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都是围绕着同一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彼此颇有点惺惺相惜。年,以色列表态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以色列是 派出医疗支援队的国家。
对日本而言,以色列是一块垂涎已久的市场。虽然人口不多,但以色列人均GDP与日本不相上下,而且是中东 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对以色列来说,与世界第三经济体的合作自然有利无害。于是乎安倍两次到访以色列都带着规模庞大的日本企业代表团,年访问时更表示“经济是两国关系中发展空间 的领域”。年7月以色列展开“护刃行动”、对加沙大打出手时,到访的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一行也不为所动,在战火中继续淡定地谈生意。
日本和以色列经济颇具互补性,以色列主要购买日本汽车,日本则更青睐以色列的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作为“创新强国”、“世界第二科技强国”,以色列这方面的实力颇为可观,内塔尼亚胡曾骄傲地宣称“以色列是世界网络安全的中心”。此次来访,安倍晋三就和以方重点讨论了网络领域的合作,以色列将协助培养日本网络安全专家,年东京奥运会也将学习以色列在网络领域的先进经验。以色列黑客天下闻名,年中招的伊朗核电站可以为证。
与以色列发展关系是日本走向“*治大国”的突破口。年“石油危机”中,日本不顾美国立场“阵前投敌”支持阿拉伯国家,这是战后一直无脑追随美国的日本外交 次在重大*策上展现“自主意识”。冷战后,日本又将调解巴以冲突、提高自身在中东地位视作实现“国家正常化”的杠杆,在日本不俗的软实力的打造之下,中东各国对日本的这个“人设”也相当认同。
此次安倍访问以色列前就先到访了约旦和巴勒斯坦,重提了年小泉提出的“和平与繁荣走廊”倡议,意在以农业技术与经济援助为基础,为“中东和平进程”做出日本的贡献。安倍是自特朗普去年12月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后首位访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主要 ,去年12月,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还出席了“和平与繁荣走廊”第6次部长级会议,成为了特朗普“大新闻”后首位到访耶路撒冷的大国*要。日本人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外交行动真是十分热衷。
这些因素都只能解释为何日以“会”走向蜜月,却解释不了为何“此时”蜜月。这得益于以色列“转向亚洲”。眼看欧洲深陷危机无法自拔、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双方在巴以和平进程和伊核问题上也渐行渐远,一向敏感的以色列开始了未雨绸缪。年1月,内塔尼亚胡就表示:“我们一定要减少对西欧的经济依赖。反犹浪潮和伊斯兰化浪潮已经席卷欧洲,我们得确保以色列在全球有多元化的市场。”
早在总理表态前,以色列和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就已在升温。年至年间,以色列对亚洲的出口额增长3倍,年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占以色列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年,亚洲超过美国成为以色列第二大出口对象。在*治领域,内塔尼亚胡成为15年来首访印度的以色列总理,将中以关系称为“天作之合”,与日本进入蜜月也是理所当然。
日以关系:未来会更好
日本和以色列的关系发展迅速。年茂木敏充在炮火声中的努力收到了成效,日本与与以色列签署了工业研发合作协议,是 签署该协议的国家。年1月安倍晋三的访问,则为日以关系大大地加了一把油,以色列在大阪设立了以促进双方贸易往来为目的办事处,目标是到年使以色列对日本出口增长50%。此外,还计划到年使日本游客增长45%,科学领域资助的共同研究项目比上一年增加50%。内塔尼亚胡说,安倍的访问是“历史性的”,“两国都明白,以日关系之间未开发的潜力十分巨大。”
年5月,日本和以色列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日本对以色列的外国直接投资因之骤增20倍,双边贸易额从年的28.6亿美元增长到年的30.5亿美元,以色列对日本的出口额在-年间翻了一番。
双方的合作也在向其他领域扩展。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颇为显著,两国外交官会定期在东京和耶路撒冷举行国家安全对话,议题涵盖战略、反恐、和*事技术;在刚刚结束的访问中,日以双方还同意为加强安全保障领域合作,将新设外交和防务部门间磋商机制。伊朗核问题的再度激化,无疑给了日以深化安全合作新的抓手。
平衡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关系,一直是日本处理中东*策的难点,而随着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在即,日本拥抱以色列更无阻碍。美国的犹太游说集团近年来的一系列出色表现,则更坚定了日本亲近以色列、借机“沾光”的决心。此外,为了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日本也必须加快在中东布局的步伐。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道路,也离不开巴以问题这个提升影响力的优良平台。对以色列来说,送上门的大礼包自然没有推远的道理。
所以说,日本和以色列的关系今后还将继续发展,而且势头一片向好。虽然在餐桌上端上一双鞋的风波令人尴尬,但以安倍晋三善于“忍辱负重”的风格,他说不定真的会邀请这位以色列御厨来到日本再做一次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jj/1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