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时寒冰故乡童年系列之四


忧郁的欢乐

——《故乡·童年》系列之四

时寒冰

  故乡是忧郁的,这种忧郁来源于苦难。但这并不妨碍故乡人享受快乐。故乡的人有很多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这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故乡的快乐是忧郁的。我的快乐是也是忧郁的,我的忧郁源于我的孤独和梦想……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梦想,希望结束故乡的这种忧郁,让所有不幸的人,心中拥有阳光和欢乐……

  

  (一)起戏

  家乡人喜欢热闹,每年都要请三、四个戏班子来演出,家乡人管这叫做“起戏”。这种传统源于何时,已经无从知晓。

  戏班子来的时候,故乡沉浸在一种只有春节才有的喜庆气氛里。

  临时戏台都是由木桩搭建起来的,外面用很大的布罩着。我和别的小朋友三三两两地去看新来的戏班子,看那些演员们一起说笑。

  每年到来的戏班子里面,必然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大戏班压阵,比如临近的县豫剧团,就曾多次被邀请来。家乡人甚至邀请过在中国非常 的申凤梅领导的周口越调剧团前往演出,由于对方要价太高,后来放弃了。由此可以看出,故乡的戏会还是颇具规模的。

  在戏班子到来之前,各地的商人包括临近县城的“供销社”也赶了过来,在街上搭起临时店铺,有的干脆就在车上卖东西。至于那些做小本生意的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用洪亮的嗓音、生动的腔调大声吆喝着……

  大街上的人骤然增多。邻近二、三十公里的人都有赶来的。到了晚上,便灯火通明,一片辉煌。

  爷爷是最亲近我的人,每逢这个时候,他都会悄悄地给我一点钱,让我去街上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有时是两毛,有时是五毛。这些钱很少在我手里过夜,我一般都会飞快地跑到街上去,买一碗凉粉吃,过一下嘴瘾。有了钱就花,没有理财观念,这种对待钱财的态度一直到现在,我都没能更改。

  最激动人心的是“三遍锣鼓”。头场戏一般都在后半夜开始,开戏之前,要先敲三遍锣鼓,那锣鼓声密集而激昂,透过夜空,传出去很远。

  父母亲一般都会带我们去看戏。

  因为人太多,去得晚的人都要搬着长凳,站在后面看。父母往往要把我们举起来,我们才能看到一点。遇到精彩的地方,父亲都会主动这样做。

  我其实对戏没有什么兴趣。我只是喜欢那种热闹的气氛,那种欢乐的气氛。当遇到精彩之处,全场不约而同爆发出掌声、喝彩声;遇到幽默的台词,故乡人也会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这笑声使得那些根本没有听到的人,也受感染跟着大笑起来。这笑声暂时驱走了笼罩在故乡上空的苦难气息……

  顺便说一下,演员们吃饭由各家各户分头招待。

  我家曾经接待过两个演员,都是年轻姑娘,其中一个是大嗓门,扮演包公的,很受欢迎。她的到来使得母亲非常高兴,因为家乡人对包公怀有一种很深的敬意,这些敬意也跟着转嫁到了演员身上。母亲便拿出 吃的招待她们。其他各家也都如此,因为家乡人都非常好客。家乡人认为,人出门在外,非常不容易,这些演员大老远跑来了,理应得到 的照顾。

  (二)说书

  在我印象中,家乡接待过很多民间艺人,主要是说书(即评书)的。

  家乡人都很喜欢评书。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因为评书喜欢上了文学,喜欢上了读书。

  当然,像刘兰芳这样的大腕从来没有去过我的老家。但有一位自称是刘兰方徒弟的人,曾经在我家乡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她的名字我记不得了。她的嗓音很甜美,很接近刘兰芳的嗓音,书说得也精彩。以至于家乡“大房子”(确切地说,是家乡的影剧院,颇具规模)天天爆满,演出结束时间也多推迟了一天。

  那些日子,刘兰芳的这位徒弟成为家乡人讨论的话题。至于班里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经常引用评书里面的某些精彩对白,惹得大家一片哄笑。

  我每天都到剧院门口转悠,因为没有钱买票,后来总是很失落地离去。最终我还是进去了一次,那是在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把门的突然动了恻隐之心,让我们几个小朋友进去了。

  我在后面,前面黑压压的都是人,演员的长相看得不很真切,但心里非常激动。

  大约听了五、六分钟的样子,演出就结束了。下面掌声雷动,要求继续加演,我们一大群小朋友也跟着猛喊。

  盛情难却,演员便走出来,说了一段很精彩的评书。结束的时候,台下又是掌声不断,要求加演。如是,反复几次。演员 开始解释,自己实在太累了,身体有点不适,嗓子也受到了影响等等。

  家乡人很理解,逐渐依依不舍地离去……

  来家乡说书的更多是没有名的人,有些是盲人。他们带着弦子(伴奏的乐器),边说边唱,说到伤心处,声泪俱下……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难过。我想,他们表演得真切,可能是他们受苦多的缘故。“人出门难”,这是家乡人最常说的一句话,何况这些看不见的盲人呢?这也是家乡人对外地人非常热情的原因。

  前年回老家,我们乘坐的车子陷到了泥里,我敲开一个人家的门,只有一位妇女在。她刚听我说完,就拿着铁锨到了现场,把那些泥一点点铲走。我们说了声谢谢,她便显得很不好意思。当我们坐上车走的时候,她拿着铁锨,远远地跟在我们后面,直到我们过了那段很泥泞的路面,才转身回去。

  说书人到来的时候,不管你去不去听,都要拿出一点粮食或者面粉之类的,到时候会有主事的人(相当于联络人或主持人)挨家挨户地收取,然后,由他们交给说书人。

(三)中秋盛会

  听上年纪的人说,过去每年阴历八月十五日,家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活动。我的老家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十几个生产队。大家各自准备自己的节目参加演出,谁吸引得观众多,就证明谁的演出最精彩。中间没有一点作弊的,从来没有人要求自己生产队的人去看自己的演出。

  这样的盛会我只经历过一次,确切地说,在我的记忆里,只有那一次印象最深。

  那年,家乡四条街主事的人商定,根据过去的传统准备一些节目,迎接中秋节。我们队准备的是踩高跷。

  我父亲会木工,他很积极地做好了十几对儿高跷。家乡的人就在几棵大树间拴上绳子练习,人踩在高跷上,扶着绳子走。经常会有某个人突然跌倒,紧抓着绳子再重新立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有的人不够熟练,看上去特别笨拙和胆怯,就会惹得其他人一阵挖苦。

  到演出的那一天,整个小镇都沸腾了。

  我们生产队踩高跷的人都换上了戏装,而且,以武将的戏服为多,看上去极威风。

  北街的一个队准备的划旱船,划船的人从穿着到动作都很滑稽,惹得跟随的观众不时哄堂大笑。

  最吸引人的是南街的舞龙。那是条*龙。由二十来个精壮小伙子舞动,动感十足。其伴奏的锣鼓声也极其威猛。

  演出的项目很多,而且都是流动着演出的,一时间,街里街外,到处是摩肩接踵的人流……

  后来,这样的活动再也没有举行过。大集体分开了,各家顾各家的,负担也渐渐重了起来,人们要生存,要应付这种开支。主事的人也在忙自己的事情。

  于是,此后的中秋节便常常在不经意中过去了。中秋节的概念也只剩下了吃月饼。

  

            (四)响戏

  

  老家的人管吹唢呐叫吹响戏。

  我曾经听大人们讲起过好几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吹奏手,曾经有一位很高超的吹奏手,在和人家比赛的时候,一口气憋死了。

  我见过那样的场面。但我不知道吹响戏的比赛竟然是那么残酷。

  响戏一般在死人或者有盛大活动的时候才出现。倘若有人去世,只要不是太穷,他家里的人通常都会请几班吹奏手,为去世的人送行。

  同行是冤家。当几家吹奏手遇到一起的时候,他们便各自施出浑身解数,力求压倒对方,有人因此而丧命。从这一点上,也反映出艺人的艰辛和不易。

  我看过几次这样的比赛。

  尽管我对唢呐没有太多的热情,但还是被吹奏手的精彩表演所折服。一般的吹奏手都能够模仿男女声的对唱,吹奏出大段大段的对唱,模仿得惟妙惟肖。当然,仅仅有这一点技能是不行的,还要能够一口气吹响很长时间,这就需要真功夫了。后来,我在中央电视台也看到了这样的演出,但感觉还没有家乡的高手吹得好。因为,家乡的吹响戏的,连生活带生命都拴在了演奏技术上啊!

  由于响戏常常在死人的时候出现,我对这种东西始终不是很感兴趣。当我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母亲也为他们请去了吹响戏的,其声音悲切,令我极其伤感。

  

  (五)没有快乐的忧郁

  

  后来,家乡的快乐越来越少,负担像个沉重的碾子,把人人们的快乐一点点地压碎。大家都在忙着应付各种集资、收费、摊派。交公粮从来没有得到过钱,有时候还要倒贴。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迷茫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和无奈……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理解了生活的艰辛。在我生病的时候,在我上学的时候,父母一直非常勤快非常疲累地忙碌着,为我们兄妹几个的未来铺路。

  人从出生开始实际上只在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活下去,一直到你不用为生命担忧的时候,也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候为止。这是我对人生的最初理解。

  在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一次从广播里听到了古琴的声音,这声音顽强地进入我的体内,和我的灵*融为一体。我激动不已。此后的很多年,我一直都在苦苦追寻那种声音,苦苦追寻那些能够教给我这种音乐的老师。这种愿望一直到我在北京工作,遇见了中国古琴大师赵家珍老师后,才得以实现。

  然后,沿着幽静的古琴声,去寻找逝去的快乐或者忧郁……

  年10月2日

点击您的“订阅号”,点击时寒冰头像(在最下面可以发表评论或与我交流,打字语音都可以),再点击任意一篇文章,接着点击新页面上数第二行的“时寒冰”,在新页面中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该页中间偏下位置),即可看到我已发的全部文章。为了防止假冒,可以通过扫描下面的







































北京白癜风的费用
北京治疗 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79.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