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书讯米寿江教授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


北京 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书讯导读近日,由江苏省委*校米寿江教授所著《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研究》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客观地了解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及金陵学派学者的思想与贡献。“共同体学术”平台特将本书出版信息和目录,以及绪论和米教授后记编辑专题,以飨学界。文后附有购书联系方式。

书名:《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研究》

作者:米寿江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4月

书号:ISBN-7---9

作者简介

米寿江,男,回族,年11月,生于南京。原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委*校教授。现为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南京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曾到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芬兰、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意大利、美国、加拿大、伊朗、以色列、巴勒斯坦、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访问。撰写和参与编著学术著作20余部,论文余篇。

《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研究》

绪论

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除基督教外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全世界65亿人口中,大约有13亿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分布在近个国家和地区。与佛教、基督教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 没有经过重大变革的世界性宗教。无论是谁,只要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功课,他们的宗教信仰都会被穆斯林群体所认同。当今世界有数百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它们一方面坚持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主要功课,另一方面又根据本国的*治、经济、法律制度和民族文化传统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主动使伊斯兰教适应本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文化特色的穆斯林群体。如果说伊斯兰教在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和发展,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伊斯兰教这种允许本色化的宗教内部宽容,不仅造就了伊斯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而且为其从世界各民族中不断汲取 成果,繁荣伊斯兰文明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伊斯兰教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它从传入中国开始就烙有中国特有的民族烙印。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伊斯兰教主要以和平方式传入。熟悉伊斯兰教史的人都知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方式,新疆局部地区早期的伊斯兰教化,曾伴随着*事征服。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伊斯兰教的传入应该说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这种和平方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伊斯兰教带入中国的,主要是唐宋时期的穆斯林商人和元代东来的穆斯林移民。数以万计的穆斯林在中国的 定居和世代繁衍,促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诞生。二是伊斯兰教的包容性,有不少蒙古人、唐兀人、回纥等族人的后裔改变宗教信仰,促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壮大和发展。这种和平传入的方式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主要靠武力征服的强硬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中国伊斯兰教不是一种*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从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立乌玛开始,伊斯兰教和*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延续了0多年。直到今天,在许多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仍作为一种*治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左右或影响着国家*权。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伊斯兰法系,也在一些国家被部分或全部沿用。中国伊斯兰教则不同,从传入中国(除新疆部分地区外)开始,它就不是一种*治制度。穆斯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很小且散居各地,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治力量。元代和明初,伊斯兰教之所以在中国得到较大的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穆斯林的上层对元朝和明朝“开国有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用。因此,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受到保护。明代的封建帝王之所以“敕建”清真寺,也是希望通过它去“引导善类”“敬天事上”“益效忠诚”。

第三,中国伊斯兰教主动学习、吸收儒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统治者用它作为治国安邦的工具,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受其影响和制约。自伊斯兰教在中国初传的唐代起,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儒家文化。据《全唐文》记载,唐宣宗时就有穆斯林李彦升考取进士的事。到了元代出现了一批对儒家经典和学说颇有研究的穆斯林儒学家。据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统计,元代 的穆斯林儒学家有赛典赤·赡思丁、忽辛、赡思等人。其中,赡思年轻时师从儒学大师学经,曾先后撰作《四书阙疑》《五经思问》等阐发儒家思想的著作。明末清初,以王岱舆、马注、刘智等为代表的穆斯林学者,将伊斯兰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编著了诸多伊斯兰教汉文著作。他们不仅为伊斯兰教进一步中国化作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宝库。

第四,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唐、宋、元及明前期的传播,分布已十分广泛,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有十个民族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六个主要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四个主要生活在内地的民族。在回、撒拉、东乡、保安四个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流动性 。明代以后,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流动,逐渐形成了六个主要聚居地区,即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河州、狄道、西宁为中心的甘宁青地区;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云南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冀鲁豫地区;其他地区。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六个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区。由于新疆伊斯兰教问题不属本书研究的范围,因此,这里不作细论述。

第五,由于中国内地经济、社会、文化、聚居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西北地区出现了“教派门宦”,中原地区出现了“经堂教育”,江南地区出现了“以儒诠经”。“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在江南地区,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南京b,在明初曾经是中国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回族穆斯林的聚居地。明代的南京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南北文化、东西思想交流十分活跃。从明代开始,南京回族穆斯林已逐渐转入丝织手工业(机户),或从事账房、客栈、伢行掮客行业,底层的回族穆斯林亦多成为丝织工户或从事餐饮行业。清初,南京回族人口经过西迁东播,较明初大为减少,大约只有三五万人,但经济实力却有所增强,文化素质也随之提高。然而穆斯林中不识阿拉伯文和不解伊斯兰教义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教内、教外认同危机的出现,以王岱舆(约-)、张中(-?)、伍遵契(-)、刘智(约-约)、马注(约-)、金天柱等为代表的回族穆斯林学者对本民族及其所信仰的宗教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深层思考,并掀起了一场蓬蓬勃勃的“汉文译著”活动。

“汉文译著”的译著者都是“回而兼儒”“四教皆通”的学者,他们在研读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伊斯兰教经籍基础上,用儒家文化来阐释伊斯兰教思想文化,编撰出中国伊斯兰教经籍,所以“汉文译著”又被称作“以儒诠经”。

“汉文译著”活动从明末清初南京穆斯林学者王岱舆开始,到清末汉文译著学者马联元(-,云南玉溪人,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人),共分为三个阶段,前后持续了余年。其间出现了一大批 的伊斯兰教学者和对中国广大穆斯林起着深远影响的汉文译著,为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以儒诠经”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唐代杜环作《环行记》 次用汉文把伊斯兰教简要地介绍到中国起,虽不断有文人学士在书籍、文献或在清真寺撰写的碑碣中,用儒、佛、道三家的术语表述伊斯兰教教义,但这些论述仅限于一般介绍。自王岱舆开始,经过几代回族学者的不懈努力,被称作“汉刻塔布”的“汉文译著”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用儒家语言及思想,比较广泛、深入地研究和系统整理归纳了伊斯兰教义,并将伊斯兰教的性理观点同儒家的性理学说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性学、理学的内容。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岱舆、伍遵契、马君实、刘智、金天柱、张中、马注、米万济、舍起灵、马德新、马联元等。从地域上讲,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是南京籍或是曾经在南京游学、讲学的学者。例如,王岱舆、伍遵契、马君实、刘智、金天柱等都是南京人,张中(江苏吴县人)、马注(云南保山人)虽然不是出生在南京,但却是在南京游学和讲学的学者。从学说体系上讲,他们是一脉相承,不仅理论渊源相同,而且表述形式以及试图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他们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师生关系,有的年龄相差甚远(如王岱舆约生于年,马联元则生于年),但他们在思想承继关系上却是相通的。

后记

《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研究》是5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年完稿后放置了近十年。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宗教文化出版社余葶女士谈及此稿,在她的协助下得以付梓,在此深表谢意!

对本书帮助 的是我的研究生马多勇同学。在此书成稿过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帮我收集各种资料,撰写部分章节初稿。廖爱文同学牺牲假期帮我校对引文、注释。要感谢多位同仁好友,他们对金陵学派诸学者与思想的研究、卓有见地的见解,带给我很大启发和帮助。

他们不断地鼓励与督促,成为我完成书稿并出版的动力。

我希望通过拙作,能让更多教内外读者全面客观地了解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及金陵学派学者的思想与贡献,并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学者众多,著作浩瀚,思想深邃,难以尽述。

限于能力和篇幅,本书只选择了其中几位主要代表人物,做稍详有略的介绍和论述,挂一漏万,难免有不足之处,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们予以批评指正。

米寿江

年元月8日于南京

《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研究》购书联系方式:

高维力,南京市升州路28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5996.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