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房价的前世今生下


中科白癜风新年优惠享不停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04/4572203.html

在《房价的前世今生(上)》当中,我从购买力角度剖析了房价高企以及在不同城市间分化的根源。

到这里,简单的事情就讲完了。对于楼市和房价的未来进行预测,会因为以下一些原因而变得比你想象中复杂:

(一)过去三十年,是中国三千年历史上未有之大变局。而这场大变局,目前已经进入下半场,逐渐收尾。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有过的状况。

之前谢国忠、牛刀、时寒冰等人频频唱衰房价,也频频被打脸。其实他们从宏观经济规律来分析没错,但他们严重忽视了两点:

(1)国运。建国后中国的国运如果用股票走势来形容,那就是先小幅上涨,之后大跌,然后缓慢反弹,然后又进入长期盘整筑底;之后从八十年代开始见底回升,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第三浪主升浪,然后98-01年小幅调整;01年入世开始,加上美国陷入战争泥潭无暇东顾,于是给了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会,国运进入波澜壮阔的第五浪上涨。

(就像下图,其中第5浪没有画完整)

所以,这帮子民间经济学家在国运处于第五浪蓬勃上涨时期,跳出来唱衰房价这样的一国重要经济指标,能不惨败吗?

同样,如果你90年代买入国库券*国运,你照样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2)中国的经济特色。作为一个由*府作为主导推动的经济,由*府加以严密控制的经济,房价的涨跌,其实专家说了不算,*府说了才算。这点就不展开了,大家自己想象。

(二)过去四十几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之后,人类的信用货币与*金脱钩,从此全世界就开始了这一轮为期四十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利率下降周期。直到现在,降无可降,日本欧洲央行都开始采取负利率了(指的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利率)。

所以,你以为过去十几年只有中国房子在涨?看看下面这幅图(来自任泽平的泽平宏观):

可以看到,主要发达国家里面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保持着亢奋的上涨态势;美国遭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和打击之后,从年又开始重拾升势;只有日本和德国一直在匍匐。但就连老实巴交的德国人,在欧洲央行负利率刺激之下,也开始加入炒房大*,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地房价在年开始飞速上涨,幅度达10%,甚至更大。

只有日本是个特例。关于日本这个奇葩国家,我以后另开一文专门分析。

好了,那现在我们来看中国房价的未来。

先根据《房价的前世今生(上)》中确立的主导思想,列一个提纲:

1)宏观、长期因素:国运——经济/M2走势、人口变化

2)准宏观、中期因素:购买力,以及支撑购买力的信贷、杠杆可用度、资金流向

3)微观:各地的*策、实际情况

宏观因素

国运处于第五浪的中期,还是末尾?或者这不是 主升浪,而仅仅是上涨中继?

说实话,这个问题不要说我不知道,连特朗普可能也不知道。但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他要发动 ,掐住中国的命脉和咽喉——中国制造。

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国之重器永远是制造业,而不是什么第三产业。美国那种属于特例——利用美元在全球的强势地位,以及*事力量的强大威慑力,通过金融业来收割全球。而只要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地位和后盾,那就只能老老实实像日本德国那样发展制造业。靠房地产不能塑造强国,但靠淘宝、在线支付、手机游戏、共享单车这些同样不能。

未来十几年内,如果制造业经济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那么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必然会越来越低。经济发展不起来,赋予房产价格的资源价值也会无形中贬值。

所以,从长期而言的房价走势,与中国制造能否顺利实施、产业能否顺利转型和升级,是紧密相关、唇亡齿寒的。

当然, 刚刚开打,之后还得一步步走着看。但据说官媒已经开始传递“老百姓需要为国奉献”的声音了。

国运之战",国民要牺牲自我,与*府共克时艰:抗击美国 ,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国运之战”。中国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国人血脉中既流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情怀,也蕴含着“舍小家顾大家”的平民风骨。面对这场“国运之战”,中国人深知“有国才有家”,因而愿意承受个人生活方面暂时的损失,与一个负责任的*府共克时艰,上下同心,维护经济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长远大局。这正是中国抗击美国 的最强底气。

不得不说,官媒看问题就是准;但是老百姓要不要“承受暂时损失”呢?我想说那就先从官媒小编自己做起表率吧。

准宏观因素(一):信贷

信贷:取决于国家信贷*策。上次已然说过:如果国家严控信贷,那么购买力就会受到限制;如果国家放开信贷、大幅扩张信用,那么房价就很难压得住。

而目前中国采取的货币*策,用专业术语叫做“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主要是数量型宽松,比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动用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而紧信用就是收紧信贷,从“降低货币流速和信用创造”这个方面来去杠杆。

比如最近的定向降准,就跟很多人想象的“大幅放水、人民币贬值”完全不是一码事。有这种想法的都是民科得不能再民科的民科,就好比拿着牛顿力学三定律去研究量子力学。

最近定向降准的真正原因,是金融业资管新规要求银行把大量表外资产转回到表内。表外资产就是我们通常所买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拉皮条作用,不影响其自身资产负债表,所以叫表外。大量表外资产循环起来,就创造了大量信用货币,而且不受金融监管。而一旦这些表外资产回到表内老老实实接受监管呢?市场上整体货币就紧缩了,所以定向降准就是为了缓解这种紧缩。

至于楼市信贷*策?那更是步步勒紧,就差蹬鼻子上脸了。在紧缩信贷的环境下,房价进一步上涨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而在北京外围已经开始大幅下跌、上海二手房市场在紧缩中房东要么惜售、要么降价出售。

但如果信贷再次像年那样放开?这一点和宏观上的国运有关,我相信管事儿的人没那么简单做决定。

准宏观因素(二):居民杠杆

啥都不说,扔两幅图来解释:

这幅图讲述的是中国来百姓在过去六七年内超级快速的债务扩张、杠杆率上涨过程。

在年那波楼市狂欢中,我国居民部门债务(绝大部分是房贷)占GDP的比重,截止到年底已达到56%左右。而在年的时候,我国居民部门的债务率还不足20%。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老百姓只用了六七年。

另一方面,民众的消费能力增幅逐年下降。如下图所示(图片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fz/5529.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