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身份制造巴勒斯坦人是如何从受害者变成恐怖


作者丨宋宇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近期的巴以冲突,再度把巴以之间的冲突展现在世界面前,中文社交媒体对这次冲突的话语狂欢,基本采取了褒以色列贬巴勒斯坦的鲜明立场。在这种话语背后,是媒体长期塑造的结果,巴勒斯坦长期处于被剥夺的“叙述权”。

加沙地区升起的浓烟

“当前的确是我们悲惨的时刻。”

《报道伊斯兰》中文版首次问世之际,爱德华·萨义德曾在回复台湾学者单德兴的邮件里写下这句话。那时“9·11”事件刚过去不久,这名美籍巴勒斯坦裔知识分子和许多纽约市民一样,惊愕于毫无征兆的毁灭;但几乎在同一时间,电视机上反复播放的双子塔画面、汹涌而来的复仇宣言唤起了他的警惕。萨义德提笔写下两篇回应,警示将伊斯兰世界等同于恐怖主义、认定它势必与西方水火不容的危险。

不只在西方,妖魔化穆斯林的做法也随飞机撞击双子塔的画面抵达了太平洋彼岸。这里的国家本与中东一道,受西方凝视,而今却在灾难的虚拟重演中二度切割“我们”与“他们”,萨义德在《报道伊斯兰》中的观点不幸得到印证。单德兴代出版社与萨义德接洽,询问是否可以将两篇关于“9·11”的文章收入新书时,他简短的回复中只有这样一句评价:“当前的确是我们悲惨的时刻。”这既是针对年戴维营和谈失败后,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的惨况,也是指年“9·11”事件后,西方乃至一些东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报道的极度简化与扭曲失真。

今年5月,以色列当局延续以往扩大犹太定居点的一贯做派,非法驱逐东耶路撒冷谢赫·贾拉街区的巴勒斯坦居民,又在斋月期间与阿克萨清真寺的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暴力镇压示威者。但直到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炮后,西方主流媒体才以此为起点进行大量报道,巴勒斯坦又一次笼罩在“极端”、“非理性”的脸谱下,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武装行动成了“正义的反击”。20年过去,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比之前更受挤压,而那种非此即彼、抽空历史和现实的本质主义观点依旧遍行于世。混乱过后,巴勒斯坦被抛入真空,寂静无声。

站在废墟上的巴勒斯坦男子▌隐身的施害者:西方媒体报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都曾批评过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对以色列暴行的视而不见以及对巴勒斯坦的污名化。萨义德的“中东研究三部曲”,聚焦于西方对东方的再现问题,考察再现的力量如何使权力、知识与传媒共谋,将穆斯林世界化归为一片蛮荒空白。他的好友、美国公共知识分子诺姆·乔姆斯基,则长期致力于撕开大众媒体用语言和诡辩术制造的幻象,例如说他们对“恐怖主义”和“民主”的使用——只有敌国的恐怖活动才是需要被荡平的恐怖主义,而由美国及其盟友施行的恐怖行为不管再怎么残暴,也是为“民主”和“自由”之故。

萨义德与乔姆斯基的论述,通常从个案出发,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心理与*治、经济机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大致采用这一模式,鲜有学者从数量上分析印证偏见的存在。但最近,麻省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系的学生霍利·M.杰克逊(HollyM.Jackson),运用 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以及经检验的自建回归模型,分析了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以统计、定量的方式指证了西方媒体在报道巴以问题时的双标。

杰克逊选取的这些文章,分别发表于 次(年12月至年9月)和第二次(年9月至年2月)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经过对文章语态、用词和语调的分析后,她发现,尽管第二次大起义期间的报道看似更多元,但相对该时段以色列更为暴力血腥的武装行动来说,这些声音显得微不足道,与 次大起义期间的报道相比,西方媒体对巴勒斯坦的偏见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在运用工具包进行分析时,杰克逊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7821.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