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阿拉伯当代诗歌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在世界诗坛也享有盛誉:他的名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他的作品成为巴勒斯坦浓缩的历史,他本人被看作巴勒斯坦民族的精神符号。
诗人一生共出版了30余部诗集和散文集,获得过亚非作家联盟莲花奖、法国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马其顿诗歌金桂冠奖等10多项国际诗歌奖,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许多诗篇还被谱成歌曲广为传唱。
流亡的人生造就作品悲哀的底色
年3月,达尔维什出生在巴勒斯坦西北部的比尔瓦村。年由于以色列建国后强行占领了比尔瓦等几十个阿拉伯人聚居的村落,诗人一家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到黎巴嫩。后来他们回到祖国,在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德尔—阿萨德镇落脚。由于从小备尝生活的艰辛,达尔维什思想成熟较早。年出版个人首部诗集《无翼鸟》,年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同情和支持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以色列共产*,并在这个*经办的报刊当编辑。他因“思想激进”,一直受到以色列当局的监视,三次遭到逮捕和关押。年,他悄然离家前往莫斯科学习,从此被剥夺以色列公民资格。为期一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有家难归,自行流亡异国他乡,于是他先是在埃及《金字塔报》工作,后到黎巴嫩参加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担任《巴勒斯坦事务》月刊主编、巴勒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和巴勒斯坦作家及记者协会主席。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他先是移居塞浦路斯,后来又流亡到突尼斯、约旦和法国。
流亡生涯对于达尔维什来说,不仅“在血液中洒下了沉思的盐,使他回到遥远的过去:对童年、故土、自然的痴恋”,还使他在痛定思痛中意识到,所有的记忆终究抵不过时间的销蚀,“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体验直接反映在诗人的创作当中,身份证、护照等证明文件成为流浪者身份的不幸象征,大海、飞鸟、车站等元素则透着流浪者的悲哀和无可奈何。
爱国情怀从未沾染种族主义仇恨
年,他以文人和无*派人士身份被选举为巴解执委会委员;年11月通过的《巴勒斯坦国独立宣言》是由他主笔起草的。年8月20日,巴解组织同以色列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奥斯陆协议,得悉这一消息后,达尔维什旋即致函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提出辞去巴解执委会委员职务,尽管阿拉法特极力挽留,他坚决拒绝。
年他回到巴勒斯坦,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流亡生活,定居在拉姆安拉,拒绝任何社会职务,专心致志地以诗笔继续为民族解放服务。年因心脏手术失败,医院病逝,享年67岁,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举国哀悼3天,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国葬。
巴勒斯坦裔以色列作家安通·沙马斯曾这样评价达尔维什:
他将其个人经历转化为一部现代史。奥斯陆协议后,他曾感叹“当巴勒斯坦人一觉醒来,竟发现他们的过去已消失”,但我们,作为记忆被切除的幸存者,作为《为何把马儿独自抛下》的读者,则将永远铭记巴勒斯坦有两幅*治家无法抹杀的地图:一幅保存在巴勒斯坦难民的记忆里,另一幅展现在达尔维什的诗歌里。
达尔维什用诗歌向世界诉说巴勒斯坦人民的不幸、苦难与抗争,向世人呈现这个民族的人性、尊严、情感与审美。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维度,在他所有作品中都找不到源于种族主义的仇恨。正因如此,他不仅受阿拉伯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世界各国读者的尊重。
阅读
推荐
《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转向意义之后》
芭希佳·米思丽·伊德利比著
约旦空间出版社
年
本书考察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在不同创作时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与体验。
前言对“诗歌中的诗人”、“诗人中的诗歌”两大概念进行界定,并以长诗《壁画》作为诗人创作风格的分水岭。
章“前《壁画》阶段及意义的探寻”,围绕达尔维什在长诗《壁画》前的诗歌创作经历,讨论了神话与本体神话、语言作为梦的遗物、诗性布局、语言与存在等问题。
第二章“长诗《壁画》与意义的转向”,讨论诗人在长诗《壁画》创作中,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创作时期,诗人对存在、存在与本体、存在与意义、诗歌、语言、诗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章“后《壁画》时期及意义之后”讨论了时间辨证观,包括诗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时间符号与 时间的辨证关系,也讨论了“我”与存在、语言与诗歌的辨证关系, 探讨意义:何为意义、通往意义之路、在意义中徜徉、意义之后。
作者简介
芭希佳·米思丽·伊德利比(—),叙利亚作家,阿拉伯作家协会成员,出生于阿勒颇市,年毕业于阿勒颇大学文学系,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芭希佳早在学生时代便展露出诗歌创作的才华,年曾获得欧卡兹诗歌奖。她的代表作品如诗集《我在寻你,便找见了你》《我在心中的门槛边祈祷》《呼唤在我的血液中流淌》、小说《垂直时间的旅行》等。
···THE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