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拍的东西越来越少,照这样的产量下去,感觉可以去拍大画幅了,扛着一架箱子一样的相机,一个月拍一张,特别有仪式感,按快门前都需要焚香洗手。
两个月前去了以色列,拍了张照片,所以写写以色列吧。这是一个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地方,历史的厚重感,压抑、或是沉淀在心里的感觉,就像去台湾那次一样。
旅途始于特拉维夫,至于耶路撒冷。无比庆幸当初安排了这样的行程,从现代的特拉维夫开篇,并没有觉得太突兀。衔接到了古罗马的凯撒利亚、十字*的阿卡,穿过约旦河西岸的90号公路,又经过见证犹太人开始颠沛流离的马萨达, ,进入耶路撒冷,这个充满魔力的地方。
朋友圈里听说我要去以色列了,大概两种态度: ,“你找死啊”;第二,“你好酷啊”。似乎以色列依然是九十年代新闻联播里那个战火纷飞的地方,那个人类和平的搅局者。以至于我坐的海航班机一路平稳地降落在了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机上乘客还纷纷鼓掌,“妈呀,我们飞了十二个小时居然没被导弹打下来”,是这个意思么?让我想起了《侣行》 季,主人公降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机上乘客纷纷起立鼓掌,唱歌跳舞,庆祝自己的飞机没被打下来。
降落之后,通往海关的通道上是巨大的玻璃窗,窗外是早上七点的蓝天白云,棉花糖一样的云,北京见不到的,于是掏出手机一直拍,旁边的以色列人还在嘲笑我:“Comeon,it’sjustanairport!”.
(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
看着机场里那么多希伯来文,内心无比激动:以色列,我终于来了!
被问了一堆问题之后,顺利出关,下楼,坐火车。看到你站着一脸懵逼的时候,就会有人上来问需不需要帮忙,上车、下车,大家井然有序,和一般的欧洲发达国家也没啥区别。
在特拉维夫的街头也是一样的感觉,除了一些正在拆除的建筑让你有一种被炸过的错觉、路上的小广告和垃圾以外,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混乱。如果巴勒斯坦穆斯林搞什么袭击,通常也是针对犹太人的,长一张中国脸,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当然警惕性还是得有的,也不是 的安全)。街上到处是背着枪的士兵,男女都有,因为这个国家规定成年的犹太人无论男女都必须参*,期间不管是逛街还是休假,枪不能离身,所以大家都背着枪带孩子逛博物馆、去海滩晒太阳。
(特拉维夫的海滩,直接面对地中海。
好吧,这是我 次见到地中海,发型被吹乱)
脑补一下要是参*期间去踢国家队比赛,扛着枪上去,谁敢和以色列踢啊,进个球就拿枪突突你。
还是不妖魔化这里了。正因为大家都带着枪,拿枪的人素质又有保障,这个国家才会在敌人环伺的环境下得以安全。在这里,边境控制严格、对内管理也严格,即便有时候他们的安检在北京人看来很小儿科:商场入口还是最原始的手检、中国人基本刷脸过,在机场熟练地准备拿出相机镜头iPad洗漱包的时候,安检员直接就把我沉重的背包整个放到了传送带上。
沉重的背包,似乎是摄影人都要面临的出行烦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经把单反换成了微单,结果多加了几只镜头,重量又回来了还比以前更重。这次带了一机三镜:索尼a7RII,16-35/4,70-/4,.8ZA,在此推荐一个器材租赁的地方——内啥,在支付宝App的蚂蚁花呗上面就能找到,主流的相机品牌的机身和镜头都能租到,价格比主流的相机租赁平台都便宜,9天的16-35和70-,花了多,如果在兰拓之类的平台上,应该能上一千了吧。
不过到现在也没有习惯旅拍这种形式,超广角用的是最多的。手机因为是定焦,倒是记录了更多瞬间,配合上Hipstamatic的滤镜,出了不少纪实感的片子, 手机拍的倒成了创作。1万像素都能印刷到三个姚明那么高的户外广告上了,还嫌手机像素不够高么。
所以下次出行,只带三只定焦:35mm,50mm,mm.
(特拉维夫·一个公交车站)
以色列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国民 国的国家,街头上到处飘扬着大卫之星旗,堪比国庆期间的北京,而且人家天天这样,甚至有一些人在穆斯林聚居区买了房子,把国旗挂在窗边宣示主权,让我想起90年代常常在新闻里听到的,以色列又在西岸地区建定居点,定居点又被巴勒斯坦人袭击,戴着头巾的阿拉法特和以色列领导人又出来握手,等等等等。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革命的支持,新闻里似乎总是把以色列妖魔化,四处抢占巴勒斯坦的地盘。关于谁对谁错这个我并没有立场,以色列确实占了巴勒斯坦的地盘,但是这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犹太人的,只是后来有奥斯曼土耳其的侵略,才会有穆斯林进来,反正各有各的理,论对错其实没啥好争的。
(特拉维夫·罗斯柴尔德大街·包豪斯建筑群)
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种种磨难、建国以来的那么多次战争,以色列的国家凝聚力很强,当然这个凝聚力是犹太民族的凝聚力。以色列国民的组成部分里,除了犹太人,还有不少阿拉伯人,居住在雅法、阿卡、拿撒勒、东耶路撒冷这些地方,算是这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可是基于巴勒斯坦穆斯林的,所以在以色列的*队里,也不可能招阿拉伯人,不然打起仗来怎么弄。
在特拉维夫的一个感受是当地人的生活那叫一个悠闲啊。六月的地中海沿岸正是“夏季炎热干燥”的时候,海滩上都是晒日光浴的人,偶尔能遇见几个玩飞盘的,还有遛狗的,当地人特别爱养狗,而且还都是大型犬,懒懒地趴在沙滩上,和主人一起晒黑。你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中东最富裕国家在工作日的景象。
(特拉维夫的海滩)
这个富裕的国家有着欧洲富国都有的一大特征——物价高。当地的矿泉水只有一个牌子,价格倒是景区市区全国统一价:1.5升10新谢克尔,大概是人民币19块5,为了方便换算通常都是乘2。其他的东西,公交5.9新谢克尔单程一口价,司机师傅特别牛,开车卖票找零一人包办,真的不影响安全驾驶么;地铁只有海法有,开车去的,还赶上了安息日,所以没坐;一顿饭人均谢克尔很正常,小费还必须给;衣服,ZARA之类的品牌比国内贵30%左右,大牌就更别说了,总之这个国家因为需要安全,税很高,又被周边阿拉伯国家各种封锁,进口成本也高,物价高,也可以理解吧。
衣服,特拉维夫能见到很多街边原创设计师的店,都很不错。这是一个崇尚设计的城市,也有大量的艺术家居住于此,于是在特拉维夫美术馆里,看到了很震撼的展览。有时间可以另开一篇,谢谢特拉维夫美术馆,当然,还有更震撼的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
以色列很厚道的是,如果去一个地方只能参观一半的内容,门票都会相应地打折。于是,我用半价看完了只有20%区域在布展的美术馆,其中还包括了一个经典作品的展馆,名字已经忘了,但里面竟然发现了一些画作,作者都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马蒂斯、梵高、莫奈......没想到,以色列也收藏了这些作品。当代艺术的部分也同样震撼,几乎没什么那些滥竽充数的东西。有时想想也挺失望,里的展水平良莠不齐的,还处处收门票,门票也不便宜,某网红开的某某美术馆办个年卡就开过两次展。艺术确实需要门槛,但也不至于用高昂票价抬高门槛吧。本来我们的教育里就缺少艺术,有个艺术区还不能起到大众教育的效果,也足够唏嘘。
(特拉维夫美术馆,既有大量以色列当代艺术家的创作,
也不乏梵高、莫奈、马蒂斯这些经典作品)
特拉维夫美术馆对面是Google地图上一片空白的地方,但其实有各种新旧交错的建筑,心想这不会是传说中摩萨德的地方吧?为了去更远的购物中心,绕过了这块“空地”。此时正是下班时间,从里面走出了一个个穿*装的人,背着枪,才恍然大悟:以色列国防部。在这里,以色列经历了一次次关乎生死的战争,又一次次地取得胜利。
(特拉维夫·以色列国防部和AzrieliCenter之间的天桥)
国防部对面是三座形状各异的高楼,也就是传说中的AzrieliCenter,可以算是特拉维夫 的shoppingmall了,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里的面积就像北京人见到西红门的荟聚一样吧。只不过找个吃饭的地方也挺不容易:都是快餐,菜单又几乎都是希伯来文,刚学会了几个当地食物的单词Hummus,Pita,Shawarma,好像也没有什么卵用。
(Shawarma,也就是中东肉夹馍,可以分成三种:inpita也就是放在皮塔饼上,最小分,不卷;inwrap,就像图中这样,卷起来吃,像极了云南的烧饵块;inaplate就是放盘子里, 份,没见过。里面的肉就是从一个土耳其烤肉架上切下来的,有羊肉和鸡肉;
后边儿那个大盘里是 的Hummus:鹰嘴豆泥,简直就是以色列的国菜,就跟英国的炸鱼薯条德国的大猪肘地位类似,挺好吃,但每天吃会腻;
盘里还有falatel,也就是中东炸素丸子。)
走出AzrieliCenter的时候,已是日暮时分,似乎也赶不上去雅法看日落了。坐在公交车上,看着对坐的大兵拿着枪,真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其实特拉维夫真的不大,感觉去哪儿都可以步行。住在雅法, 天还真的就从雅法走到了特拉维夫市中心,还居然逛了一天。
(特拉维夫·AzrieliCenter)
特拉维夫,就这样浅尝辄止了。这座仅仅停留了两天的城市(包括雅法),给了我对于以色列这个神奇国度的 印象。
更多的照片还在后面,雅法、凯撒利亚、海法、耶路撒冷,敬请期待!
方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