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访,与之前的出访有所不同,我的心情也很不一样。
由于这次要去的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片经常在电视上被我看到的、一直被认为是战争频发的不安全地带。我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但也就抱着这份忐忑的心情,我踏上了这短短的为期一周的旅途。
巴勒斯坦其实是整个旅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那里的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饱受战争的痛苦,与其说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国家里,还不如说他们生活的那个地方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国家。他们的生活完全受以色列的控制,随时都有可能被停水停电,但是最震撼我的一点是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能活的很乐观、知足。
{珍惜当下,知足常乐}
由于飞机降落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机场,我们必须要坐大巴车穿过以色列去到巴勒斯坦,以色列人为了避免巴勒斯坦人对当地人造成威胁,在两地边界处筑起了高高的隔离墙,并且所有出入口都由以色列大兵驻守,完全封锁了巴方人民的自由,在以色列面前,巴勒斯坦显得多么的渺小,甚至是卑微。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我几乎会是崩溃的,可他们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呢?靠无奈?自暴自弃?显然不是,我发觉到的最珍贵的一点就是知足常乐。
{莫名的压迫}
在刚进入巴勒斯坦的时候,为了避免我们在漫长的飞行旅途之后再接受边防*的检查,善良的司机饶了山路避开了以色列大兵的检查把我们送到了巴勒斯坦境内。在荒芜的山上,杂乱无章的房屋中,那一座座塔楼显得那么的突兀。把那一片山村全部包围在了里面,身在其中的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迫感。
然而这种感觉并没有在一夜的休息之后消除,反而愈发强烈。因为演出的地点并不在我们所住的酒店的那片区域内,我们必须再次进入以色列,也就意味着,这次必须要经过边境区了。
到了那片大使说的所有边境口战争最频繁的地方,墙上慢慢是涂鸦,据说,那是巴勒斯坦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因为他们手无寸铁,无法用力量跟大兵抗衡,于是他们只能靠这种方式来发泄他们心中的愤怒、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那里慢慢都是战争留下的痕迹:烧的发黑的铁丝网、轮胎、焦黑的墙……还有导游的那一句:“不要让以色列大兵发现你在照相,不然…”我的心顿时灰暗了。
两天后,我们离开了那个让我的心笼罩在阴霾里的城市。
{我的整体印象}
来到了这个令人豁然开朗的地方,一个在爸爸嘴里总是很繁华、富饶的地方。记得临走前,我还问他,我说:“那里经常发生战争,是不是很落魄不堪啊?”印象特别深,当时他一脸诧异看着我:“那地方比咱这还繁华,他们都是靠智慧致富。”这么一想,有道理。
从城市建设来讲,在大街上,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一个铁笼子,大大小小的口,被装饰成花朵的形状,它是专门回收瓶子的笼子,但从这点来讲,人家做得就比我们好得多,自愧不如啊。
撇开这点不讲,就说当地人的做事效率,这还要提起发生在我身上的小插曲,入住酒店的时候,我们的房卡打不开门了,于是我的同屋下楼去询问酒店前台,他们立马就找来了技术人员上来维修,丝毫不推脱任何责任,我想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国家,我们肯定要周转好几遍才能解决吧。
{宗教圣地——耶路撒冷}
来到巴以这片土地,耶路撒冷一定是必去不可的了。
耶路撒冷,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巴以两方争得最激烈的一片土地,但最终,弱者势必要屈服于强者,这片圣地变成了以色列领土。
来到OliveMountain,俯瞰耶路撒冷全景,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在我们落脚的地方的正下方,有数不清的墓,我想,他们应该都是虔诚的教徒吧,死后选择埋葬在这里,朝着耶路撒冷的方向。
{哭墙}
作为一个正统犹太人,哭墙是他们在耶路撒冷的必去之处,我作为游客,并且也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能去到那里,也是此生有幸。
在那里,男女是要分开的,整个哭墙被一为二。不知为何,在女士那边,人要比男士那边多很多,他们一人拿着一本圣经,在哭墙前默默念着,双手扶着墙,时不时的左右摇晃两下,有的甚至忏悔到激动的时候,一个没忍住就哭了出来。
待到人少的时候,我悄悄走上前去摸了摸那面墙,那光滑程度难以言表,多少年来,被无数虔诚的犹太教徒抚摸、摩擦过,而稍稍高一点的一般没人触摸的地方,则显得粗糙无比。
每个人在忏悔结束后,要面向哭墙,向后倒着走。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明白这样的意义,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的
言归正传
这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旅行
我们出来歌唱和平
希望那些经常战火纷飞的地方
也能拥有和平
那么这样一来
我们的所有付出都变得有意义了
不是吗?
(还有 一点点写在这里:之前‘战争’这个字眼,我从来都是在电视上看到,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体会的那么深刻,亲眼见到那些被烧焦的轮胎,我感觉我与战争已经零距离了。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和平的国度。)
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需要做好的只是活在当下。
郭雨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6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