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黎巴嫩记者为什么只有法国得到默哀


皮肤科医生刘文斌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691.html

▍悉尼歌剧院亮起黎巴嫩国旗[网络PS照片]

黎巴嫩裔是澳大利亚 、最早的移民族群。由此,悉尼歌剧院外墙荧幕展示黎巴嫩国旗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这张源自当地新闻网站的图片,尽管被视作“与贝鲁特炸弹袭击遇难者同在”的象征,却是伪造的。这让潜藏在全球对此类袭击受害者的同情中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黎巴嫩社交媒体的博主和推主很快指出:当全世界的地标性建筑都在为悼念周五巴黎袭击中的遇难者而亮起了法国国旗色,死于一天前贝鲁特两起 式袭击的受害者却并未得到同样的哀悼光芒。

讽刺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媒体所指出的,黎巴嫩裔的澳大利亚人数量是法裔澳大利亚人的三倍。还有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发布的推文:“澳大利亚人在精神上坚定不移地和法国人团结在一起”,丝毫没有提及黎巴嫩。

▍黎巴嫩贝鲁特南部郊区11月12日发生两起爆炸,致死43人[BilalHussin/AP]

“如果你问我们要和谁团结在一起,那些人会是黎巴嫩裔澳大利亚人。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为公共生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我们最亲爱的国民中的一分子”,克里斯·格雷厄姆(ChrisGraham)在NwMatilda写道。

与此同时,在华盛顿,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巴黎炸弹袭击事件称为“对全人类的袭击”。又一次,正如黎巴嫩 学者SarMakdisi在推特中所说,贝鲁特炸弹袭击被“不值一提”。

发生在贝鲁特的屠杀就不是屠杀吗?

比起全世界对贝鲁特袭击的忽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本能地“标签化”黎巴嫩受害者,而非悼念他们——这更令人不安。

对法国袭击事件的最初报道标题即使没有表现出同情,也是客观的:“巴黎袭击致死超人,边境管制加强”(《纽约时报》);“激进分子在巴黎制造大屠杀,怀疑与恐慌情绪蔓延”(路透社)。

但对贝鲁特,仅仅描述暴力事件和街头惨状似乎并不足够——新闻标题迅速根据其所在地和它们假设的*治领导,对事实加以修饰来“标签化”受害者,并稀释该事件的大屠杀本质。

▍人们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部爆炸发生地举行守夜祈祷[Rutrs]

《纽约时报》的标题是“贝鲁特南部真主*势力范围遭致命爆炸袭击”,路透社则是“黎巴嫩真主*大本营遭两起 式炸弹袭击”。

而在巴黎事件的报道中,路透社和《纽约时报》开篇就描述了恐怖的场景,加之以受害者们令人心惊的话语和警方追捕恐怖分子的努力。

法国对叙利亚的*事介入则在其叙事中几乎被一带而过。对贝鲁特袭击的叙述则完全相反:*事及地缘*治细节成了叙事重心——几乎每个段落都在分析黎巴嫩真主*在叙利亚的力量部署。受害者的话语鲜少被引用,“恐怖主义”这个词几乎没有出现过。

巴黎袭击的报道中,发生人质劫持事件的音乐厅和发生爆炸的体育场被具体地描述;在贝鲁特袭击案中,新闻报道对在爆炸中损毁最为严重的集市、学校和清真寺几乎只字未提。

当新闻报道将一起悲剧定性为*事冲突的一部分并将其合理化,这不仅仅抹杀了受害者的人性,而且固化了人们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从而将在远方受难的人们“他者化”——这正是袭击者们所乐于看到的。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滋长了右翼的、排外的、仇穆斯林的*治观念,而且歪曲了主流出版物读者和编辑的认知。

以《赫芬顿邮报》的一篇题为ThBirutBombingsRflctthMinorityTrapofthLvant(贝鲁特爆炸反映出的黎凡特少数族裔陷阱)的分析文章为例。在贝鲁特袭击事件发生后不到24个小时,这篇文章冷漠地表示这起悲剧的发生是在意料之中的。“处于黎巴嫩贝鲁特城郊的真主*势力范围,这里的居民遭到炸弹袭击只是时间问题”,一名华盛顿智库成员这样写道。

在巴黎袭击事件的一天后,想象一下,会有一篇报道宣称欧洲人被屠杀“只是时间问题”吗?

比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6500.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