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一爆黎巴嫩聚焦世界目光
救援、追责、重建“雪松之国”百废待兴
内阁集体辞职未能平息抗议民众怒火
宗派林立*府失能
黎巴嫩究竟需要何种变革?
重新洗牌还是重蹈覆辙?
爆炸危机会否成为黎巴嫩
现代*治治理的历史转折?
《今日看世界》
贝鲁特国难级大爆炸
给濒临破产的黎巴嫩*局投下“核弹”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大爆炸已过去两周,至少多人遇难,多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此次爆炸威力相当于吨TNT炸药,是年广岛核爆炸的五分之一。
事故发生6天后,黎巴嫩总理迪亚卜郑重宣布*府内阁集体辞职,距离这届*府成立还不到8个月。在辞职演说中,迪亚卜将这场爆炸归因为国内*治长期腐败的结果。
迪亚卜称,他所领导的这届黎巴嫩*府,原本承载着人民对于变革的希望,但黎巴嫩的腐败系统已经比整个国家体系更为庞大,他希望“后退一步”,与人民站在一起。听从民众呼声、寻求真正变革。
但迪亚卜*府的辞职,未能平息抗议民众的怒火。连日来,示威者放火焚烧杂物,冲击通往国会大楼的闸口,并不断投掷石块,防暴警察施放多轮催泪瓦斯,爆发激烈警民冲突。
一些示威者还闯入了黎巴嫩外交部、经济部、环境部、住房部、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委办公大楼,并纵火焚烧车辆和建筑物。
爆炸彻底炸开了黎巴嫩四伏的危机,经济民生和*治濒临崩溃,救援追责重建百废待兴。雪松之国急需以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支撑,挺过劫难。
“宗派分权体制”
权力制衡?矛盾祸根?
黎巴嫩宗派、武装部队林立,导致*府分裂,*治腐败。去年10月开始,以年轻人为主的民众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游行示威。压力下,时任黎巴嫩总理、逊尼派**“未来运动”的 哈里里在去年10月29日宣布辞职。
新*府又“难产”,直到今年1月才由电子工程大学教授迪亚卜组成新内阁。新内阁既不能摆脱贪腐指控,也无法应对经济危机。
货币贬值、食物短缺,物价飙升,粮食、电力危机严重加上新冠疫情,示威和暴力事件仍不断,大爆炸成为压垮*府的 一根稻草。目前,黎全国约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济学家预计,该国今年GDP预计将萎缩12%。
悠久的历史,让黎巴嫩成为中东地区宗教组成最多元的国家之一。黎巴嫩官方正式承认的宗教族群有18个之多。教派之间的长期矛盾和冲突,也成为了黎巴嫩*治永恒的主题。
黎巴嫩在年独立时,就确立了特有的“教派分权制”,即总统和*队总司令由马龙派出任,总理由逊尼派出任,议长由什叶派出任,*队总参谋长由德鲁兹派出任。这种“马赛克拼图”般的*治,最初被认为适合国情,“可以防止某个*派势力过大”,但却极大限制了*府的治理能力,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
黎巴嫩*府的问题不是换一个总理、换一个*府就能解决的,虽然很多黎巴嫩民众呼吁再次进行一次革命,但由于黎巴嫩它有两个根本的缺陷,一个是它四分五裂的*治局面使它难以形成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府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另外一个呢,黎巴嫩实际上也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在中东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有教派认同,无民族认同。
储殷:尽管很多人都认为黎巴嫩这样一种教派林立的局面是黎巴嫩悲剧的原因,但是说句实在话,黎巴嫩如果不是这样一种以教派来分配*治权力的*治体制的话,那么它可能悲剧得更加厉害。如果黎巴嫩它试图改变这样一种*治体制,那么很有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的内战,也就是说它实际上只能在一个坏选择——教派*治,和一个更坏的选择——内战这两者之间选择。
法国总统马克龙刷足存在感
软硬兼施积极“介入”黎巴嫩事务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8月6号抵达贝鲁特,成为爆炸发生后首位体恤民情的外国领导人。马克龙表示,如果没有改革,黎巴嫩还会"继续沉沦"。呼吁黎巴嫩变革并组建国民团结*府。他许诺,法国会帮助筹集援助款。
马克龙不仅在视察现场强烈呼吁黎巴嫩当局迅速进行行*改革,还在随后的采访中为黎巴嫩*府制定出各类改革的路线图。在与黎巴嫩总统会面后,马克龙又再次强调黎巴嫩*府应该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治措施”,以整顿腐败、实现透明和进行改革。
当然外界对法国总统的立场与态度也有不同看法:一种是赞同马克龙敦促黎巴嫩*府深度改革,另一种则指责马克龙是在干预黎巴嫩内*。而法国总统这次借贝鲁特大爆炸事件对黎巴嫩事务所采取的快速反应,也是有其历史情节与现实意义。
一战后黎巴嫩曾由法国托管,两国有着特殊的感情。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法国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势力与地位逐渐下滑。在美欧关系出现裂痕并波及中东的背景下,法国更希望推进相对独立的中东战略,而黎巴嫩正是其中的重要支点。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
大爆炸以后呢,马克龙的确是在黎巴嫩好好地刷了一把存在感,但实际上法国对于中东它已经不再像一战的时候或者是二战爆发前那样,拥有所谓的宗主国般的影响力。马克龙自己也知道,以法国目前的这样一种国力和实力,想介入到黎巴嫩内部的这样一种博弈当中是很困难的。
储殷:当年美国人在贝鲁特驻*的时候一样是灰头土脸的,那滩水表面上塘子很小,下面潜流暗涌的。真主*已经做大,西方国家要想在黎巴嫩插一脚的话,很有可能会面临灾难般的结局。
外部势力干预
黎巴嫩*治平衡更加微妙
去年,前总理小哈里里的“闪辞”风波,将原本在中东动荡局势中相对超脱的黎巴嫩,又推到了聚光灯下。不仅伊朗、沙特、叙利亚、以色列等地区大国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