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留美馨园此前发过七杯茶的《探秘以色列(一)》之《宗教篇:应许之地》,此为续文,请读者一起随作者换个视角再探以色列。前篇可通过文末“查看原文”链接访问。
国家篇:荣耀与悲情
荣耀的以色列
来以色列之前,对它的印象概括成两个词是“神秘”和“高科技”,前者因为宗教,后者因为闻名世界的安全技术和央叔多次宣传的滴灌农业。故此一路上无论与宗教有无关系,时时都有点朝圣的心态。
年以色列刚刚宣布建国时,本土居民只有65万人,建国后的几年内,以色列倾尽全国之力安置和招募超过万名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犹太难民和犹太移民,到年人口已超过万。来自全世界的移民不但带来了这个新兴国家所急需的建设力量,也带来了在西方世界积累的巨额财富和优良的人文素质,尤其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依靠这些基础,在从未走远的战争威胁下,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研发,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今天的以色列被称为第二个硅谷,万人口的国家拥有多家高科技初创公司。
▲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
甫达机场,国内朋友告诉我说以色列从入关起,就已经通过无数摄像头在对所有抵达的人进行大数据行为分析,包括步态分析、神情分析、下机的人和人之间是否有关联等,以便发现和追踪恐怖分子。以色列的安全技术在全世界非常 ,据说来自与阿拉伯国家长期交战和反恐中发展起来的*方技术,随着全员兵役制的实行逐渐扩散到民用领域。此外,以色列医疗科技也非常先进,犹太科学家发明了微创手术、胶囊胃镜,据说目前已经可以根治乳腺癌,手术机器人也已经开始使用。可惜这些都只能听说,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见,尤其是那个大数据行为分析,天啦噜,作为大数据产业的一份子,真的很想有机会跟他们做个技术交流啊。
此行很重要的体验目标—滴灌农业就随处可见了。 天从特拉维夫到海法的公路途经三个城市,都是沿海地带比较富饶的区域,再到北部的拿撒勒区域,也已较充分开发,全程沿途目力所及的地方绿化率已经接近百分之七八十,处处可见各种果蔬大棚。后半程前往南部死海和耶路撒冷时,全程公路两侧都是沙漠,也时不时冒出一个个绿洲农庄。从热带水果到普通蔬菜,甚至室外的景观灌木,只要有植物的地方地上就可以见到滴灌管道。以色列的气候受由邻近的亚热带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带与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亚热带湿热气候所共同影响,总体干燥少雨,因此全面使用滴灌技术。以色列今天55%的用水来自海水淡化,他们拥有世界上 的逆向渗透海水淡化工厂,也是世界上 的海水淡化技术输出国。
▲滴灌技术造就的沙漠农庄
▲未经开发的沙漠是这样的
晚住在北部拿撒勒地区的加利利湖边,到了酒店 件事直奔附近超市,真不失望,各种蔬菜水果应有尽有,算是充分感受到了滴灌农业的魅力。以色列目前是欧洲蔬菜、水果、鲜花的重要进口源,被誉为“欧洲冬季粮仓”。
▲你会觉得自己身处2/3国土面积是沙漠的国家吗?
▲椰枣、鳄梨、番石榴和沙漠版红皮萝卜
沙漠中种出来的水果尤其香甜,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胖大的鲜红石榴,街头到处有卖,现场榨汁1美金一杯,酸甜可口美容抗氧化,团里的女士们都爱得不得了。
以色列旅游都会安排参观基布兹。基布兹是由少至数十多至数百家庭联合组成的自给自足的农庄,群居共产,按需分配,人人平等,有点像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以色列是自由民主国家,经济体制很灵活,在建国前后的几十年内,基布兹是犹太人在这块土地上开始扎根和生长的基本形式,目前仍然有很多基布兹在持续运行。我们去的基布兹始建于年(从建立时间就知道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根据地),讲解员是一个做了四十年生化老师的老阿姨,看着很普通,说话思路非常清晰,是个视野很宽阔的知识分子,上来先借介绍地理位置和环境(处于约旦河边以色列与约旦、叙利亚三国交界处,饱经战乱)的机会,向我们非常充分表达了以色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之心。根据她的介绍,犹太人社员都从事文化、教育等上层工作,他们的住房由公家安置,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洗衣服、理发等公共服务,体力活雇佣泰国、菲律宾等地工人来做,本外地人同工不同酬。社员根据每个人家里的需用领取劳动报酬,比如自己家孩子少,花费水平较低,报酬相应就少。在我们的追问下(房屋相对破败,来往人很少),她表示这个基布兹已走向日暮阶段,虽然还有多名居民,实际上大部分人已经转向多劳多得的常规社会生活,孩子开始在5公里外接受常规教育,只剩下1/4的人留守,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这里实际已是博物馆类型的存在。
▲基布兹里也发现了中国国旗
▲做了四十年生化老师的讲解社员
总体来说,从外观看,以色列有着某种跟美国加州相似的气质:欣欣向荣,但没有额外超过所需的华丽,没有盛极而衰的迷茫。除了海法等少数两个海滨城市有些豪华现代化的建筑外,无论是在城市、平原、沙漠还是在山脉中,建筑外观都朴实无华,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房顶上普遍有太阳能和卫星电视接收装置,无论是路边的民居还是修车厂,都归置得整洁清爽,人们对好日子的向往和经营体现在细节里,但又还没到欲望主导、驻足享受的阶段。
▲从睡梦中苏醒的耶路撒冷新城区
▲死海边的度假酒店
▲中部巴勒斯坦城市伯利恒(以色列治理区)街头
我和友人一路感叹,万人口用不到70年的时间达到如此面貌,不得了啊不得了,但转念一想,以色列独立还比我们建国早了一年时间,拿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和美国犹太人社区的捐助开始建国。中国人在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基础上蛮干巧干,到今天所积累的综合国力和*治经济影响力也早已在以色列之上,民族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其实总体感觉上讲,以色列的犹太人和中国人有着非常近似的气质,勤奋、内敛,都有比较复杂的民族性格(比如精明),也有同样特殊的历史阶段(早期建设中的抛弃一切阶级和背景差异,全民平等劳动,平等供应房产等)造就的去人性化特点。
悲情的以色列
在前半篇中,我们看到了以色列富足、安宁、美好的一面,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目前都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同治理。在伯利恒,以色列治理区和巴勒斯坦治理区中间用铁丝网分隔开,主要通道由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目测以色列治理区的经济和治安状况明显优于巴勒斯坦治理区。为了参观圣诞大教堂,我们进入了阿拉伯人聚居区,途中遇上了声势浩大的阿拉伯人游行车队,游行者手扶车门探身在外,或挥舞着国旗,或手持喇叭高声喊话,整个车队呼啸着从街头穿过。虽然导游解释说是办喜事的车队,但所有人都嗅到了其中的危险气氛。后来我们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以色列,战争的阴影从来没有走远过。
事实上,由于连年战乱,邻国关系紧张,目前以色列主要的*事、医院、急救设施都建在地下,主要城市高楼大厦很少,目前每年仍有1/3的财*收入用于*费开支。以色列实行全民兵役制,除了健康或宗教等特殊原因外,不分男女,年满18岁都必须服兵役,男子兵役3年,女子兵役2年,以色列也是世界上 对女性实行普遍兵役制的国家。在机场等公共区域和耶路撒冷、伯利恒等主要混居区,到处都是全副武装的士兵,虽然不站*姿,不走正步,但是我想应该不用怀疑他们的实际战斗力。
▲耶路撒冷全副武装的士兵无处不在
去之前很多朋友问我安全吗,我说那么多人去了又平安回来了应该是安全的吧?到了机场,地接导游说的 句话是“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大家都很欢乐。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战争的阴影还是悄悄地笼上了每一个人的心头,至少对我自己而言,这是我毕生离战争最近的一次。
戈兰高地被称为“中东的眼睛”,原位于叙利亚西南部,其西部与以色列接壤,只要站在戈兰高地,就可以俯瞰加利利谷地和叙利亚边陲。它是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谁控制了戈兰高地,谁就控制了主动权,且由于紧邻的加利利湖是以色列40%的淡水来源,为了避免被叙利亚切断水源,年以色列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年以后,戈兰高地交由联合国维和部队管理。直到年,拉宾再次就任总理,声明交出戈兰高地以换取中东和平,他说,“戈兰高地是叙利亚的领土,我们是在叙利亚的国土上定居的,我们不想继续保持对叙利亚领土的控制”。但不久后拉宾被以色列极右分子刺杀,此提议不了了之。
(另注:感谢细心网友指出,在《探秘以色列(一)》中开篇使用的地图过于陈旧,其中图示归约旦所有的西岸地区广大土地已经在冲突中被以色列占领,年8月以色列正式宣布该地区“国有”。特别说明一下,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查阅一下相关资料。)
▲从戈兰高地俯瞰叙利亚边陲
▲戈兰高地上的联合国驻*
▲戈兰高地上用战争时期武器残骸制作的雕塑
过去的迦南地、今天的以色列虽被称为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实际上以色列人的祖先只是两千多年以前曾在这片土地居住。公元1世纪,犹太王国被罗马人摧毁,犹太人从此散落流亡到世界各地,由于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得以避免被同化消亡而延续下来。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巴勒斯坦人逐渐发展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19世纪末,在全世界反犹浪潮的日益高涨、犹太人面临民族灭绝的危险境况下,犹太复国主义团体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安置犹太民族的地方, 选择了回到这片土地,当时的巴勒斯坦是英国的属国,只有大量原始、落后的村庄和少数几个港口城市,境内存在大量待开发的土地。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开始逐渐以购买土地的方式进行殖民,最初的几十年他们和本地人相处融洽,因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农庄、学校、医院,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巴勒斯坦人民族意识的逐渐苏醒,两个民族的矛盾日益尖锐,流血事件不断发生,以色列人开始在本地设立*事训练机构,并建立了自己的民兵武装力量,这成为后来以色列驱逐巴勒斯坦人并建国的*队基础。
对于使用武力驱逐当地居民并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在犹太复国主义者内部一直以来也有很强的争议。为了凝聚当时的民族意识,犹太复国主义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什马里亚胡.古特曼以犹太历史上的一个悲情故事“马萨达堡垒陷落”为基础,精心把马萨达塑造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意识高地。马萨达位于犹地亚沙漠与死海谷底交界处的一座三面绝壁的岩石山顶上,古犹太希律王曾在此处建立行宫,其遗址至今保存完好。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失败后,近千名犹太男女退守此处,借助希律王宫和周围的帐篷、防御工事成功的抵御了罗马人的三年围攻,在 即将被攻破之时,首领对全体犹太人发表演讲,强调绝不能屈从罗马人的奴役,而宁可作为自由的人民死去。他最终说服了大家集体选择 ,仅有两个大人和五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幸免,外界也因此得知了这个故事。年,古特曼带领46名青年运动 经过漫长的沙漠徒步,爬上了当时久已被弃的马萨达,他在此用马萨达的故事激励青年 们,并首次提出“马萨达永不再陷落”的誓词,意思是,对于犹太人而言,除了巴勒斯坦再也没有容身之处,除了保住马萨达的堡垒再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到今天这仍然是每一个以色列人服兵役时的入伍誓词,它对犹太士兵们意味着,要么用生命捍卫自由,要么全民族走向灭亡,正是这个悲情的故事为以色列人贡献了最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在沙漠公路上远眺了这个犹太人 的生命和意识堡垒,默默致敬。
▲永不再陷落的马萨达(图片来自互联网)
年以色列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正式宣布建国,巴勒斯坦人不愿接受联合国以极其不平等的土地划分为前提的两国分治建议。于次日联合周边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开始了巴勒斯坦解放战争,一直到年,在以色列取得第五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后并退出相关领土后,双方基本划定主要的边境线。90年代初,在联合国和双方领导人拉宾和阿拉法特的推动下,签署了和平协议并开始为期七年的和谈,直至1年双方和谈中止,后矛盾重新激化。最近的两次比较大规模冲突时年11月份的防务之柱和年的7月份的护刃行动,两次行动分别造成了数百和数千人丧生。
除了立国基础饱受诟病外,以色列的很多行为都曾广起争议,比如说年不顾联合国反对用尽各种手段建立了自己的核力量。他们也是世界上 个公开以恐怖主义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发生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在运动员宿舍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黑九月”杀害的严重*治恐怖事件,事后,以色列群情激奋,举国哀悼。总理梅厄夫人下定决心复仇,在向巴勒斯坦发起一系列*事攻击的同时,由以色列所属世界四大秘密情报组织之一“摩萨德”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以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的“上帝之怒行动”,复仇行动持续九年,与惨案相关的11名目标被全部处死,行动过程也波及众多无辜(可参考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慕尼黑惨案》)。此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争议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谴责,但事件后,美国也开始了以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的历程。
穿越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如果简单粗暴地概括,以色列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流浪者,怀着被全世界 的情感回到自己祖辈曾经生活的房子,发现其中已有一户穷人居住其中,再也没有力量和勇气继续流浪的他在经历了一系列辗转反侧后武力驱逐了对方,自己成为屋主。近70年过去,这个悲情的流浪者及其后代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已将当初的一间茅屋建设成为了一个鸟语花香、防卫森严的家园,并俨然成为当地望族。然而,被他驱逐的穷人及其后代世世代代不曾忘记这段仇恨,反而是环绕其家园周边,等候一切机会以牙还牙,让这个家园无法得到与它的美丽相匹配的安宁,让身处其中的人内心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
永不消散的生存压力固然是两千多年流浪后悲情的再延续。然而,世界的逻辑从来也不是如此单薄。换个视角,我们会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个国家和民族都已无声湮没的背景下,一个民族在两千多年的苦难中不屈不挠,用尽一切智慧实现民族之*凝聚不散,最终在种族将灭的当头为了争取生命 的堡垒,历经艰险复国成功并在沙漠和沼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这已经是一个群体可以有的最强烈的自我表达。
基督教作家齐宏伟先生在《启示与更新》里说:“我们这一生,不断以流浪印证家园的存在,不断以谎言印证真理的存在,不断以黑暗印证光明的存在,不断以短暂印证永恒的存在,不断以死亡印证永生的存在,不断以此岸印证彼岸的存在。”或许,这才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真正的应许。在穿越过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后,我突然对于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国梦,什么是天赋使命,好像有了一点更具体更切实的理解:除了守住自己的马萨达,除了守住上帝的应许之地,世间本没有真正的道路可走。
查看上篇原文:探秘以色列(一)
本公号纯属公益平台,长期坚持原创实属不易,如觉文章不错,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欢迎转发,让更多读者都能受益。版权为留美馨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校对:惠子
留美馨园
留美馨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