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海伦·托马斯
·
人物简介
海伦·托马斯,是白宫记者团资格最老的成员。她从年开始担任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起,一共向10任美国总统提过问,而且以问题尖锐著称。这位美国新闻界的大姐大保持着美国新闻史上很多项纪录。她是美国国家新闻协会的 个女官员,白宫记者协会 个女会员和 任女会长,美国名流俱乐部 个女会员,年作为 一个女记者跟随尼克松总统访问过中国。年7月20日早晨,海伦·托马斯在华盛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
人生经历
海伦?托马斯年出生在肯塔基州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父母居住在温彻斯特,是不识英文的黎巴嫩移民。海伦·托马斯是9个孩子中的老八,虽然父母都大字不识,但小海伦却对文字有特殊的感情。
海伦?托马斯成长于底特律,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英文学系,并且于年获得学士学位。23岁的她毕业以后,借口探望堂姐留在了*治中心华盛顿。她的 份工作是在《华盛顿每日新闻》报社打杂。后来,海伦通过努力总算当上了一名记者,但她还没来得及庆祝,就赶上《华盛顿每日新闻》裁员,海伦被解雇了。
年,海伦加入美联社,并为合众社广播频道撰写女性议题新闻。年,海伦成为合众社报道联邦机构的记者。
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40岁的她成为白宫记者团的 个女记者,10年后,她成为首席记者,后来又成了记者团的团长。年海伦成为合众社驻白宫记者站站长。年,她从合众社辞职,成为赫斯特报业集团的一名专栏作家。年,她因"犹太定居者应该滚出巴勒斯坦",回到波兰、德国、美国和其他地方"的言论被迫辞职。
年7月20日早晨在华盛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
*
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
海伦的个人宗旨是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在海伦看来,在所有总统中,小布什*府对新闻的管理无疑是最严厉的。这位总统与她报道过的其他8位总统 的不同是:将新闻管理变成了彻底的*府宣传。她批评小布什的新闻发言人,简直就是”只知鹦鹉学舌的机器人”“即使明知是胡说八道,也不敢有一丝偏离”,总是照本宣科,无论记者提什么问题,他“永远在同一页讲稿上打转”。这位86岁的老记者,凭着她60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书中大声质问:“没有畏惧、不带好恶去寻找真相,美国的新闻人已经忘了吗?” ,她引用林肯的名言:“让人民了解事实,国家就会安全。”海伦曾向那些总统扔过去的无数尖锐问题,“几乎都得到了总统们的谅解”。“几乎没有一天,我不得不问问助手们:海伦正在写什么?”年海伦托马斯获得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第四权力奖”时,里根在贺词中说,“你不仅是一个 的、受尊敬的专业人士,你也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一部分。”而在年,“新闻界 夫人”75岁生日这天,当*的克林顿总统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为时15分钟的 专访。这位总统还举起海伦的录音机,对准她,开玩笑地对她进行了反采访:“托马斯小姐,这么多年来,你听着这么多位总统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你是怎么忍下来的?”在海伦辞职结束40年的白宫记者生涯后,海伦蓦然感到了惆怅:伙同其他白宫记者对站在讲台上的人“群起而攻之”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这些记者,再也不是以前那帮记者了。
跟随尼克松总统访华
海伦·托马斯对中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87位随行记者中,仅有3位女记者,而海伦·托马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是美国*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次高层访华活动。当美国的大型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徐徐降落的时候,机上所有的人,无论是*府的高级官员还是随行的记者,那种激动与不安简直无法形容,许多人曾经这样表述自己的心情,“当时的感觉简直就像登上了月球一样,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那次在中国访问了8天。在这历史性的几天里,每一件事,哪怕是很平常的事,包括吃、穿、行等都变成了记者笔下的新闻。美国记者团下榻在北京饭店,日程安排的 项活动就是随尼克松总统去拜访周恩来总理。就在记者们各自紧张地做着出发前的准备时,海伦·托马斯房间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话筒里传来华盛顿编辑焦急的声音,“等一等,先别走开,请告诉我你住的房间是什么样子的?早餐吃的是什么?”
海伦·托马斯对在北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觉得很新鲜。她参观了长城、故宫,每到一处都觉得是在读一个美妙无比的历史故事。她永远忘不了人民大会堂那次盛大的晚宴,“可以说,我一辈子也没有吃过那么多、那么好的菜。还有许许多多中国人热情地前来给我们敬酒,好像很想把我们灌醉一样。”她不仅“结识”了而且喜欢上了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当时同桌的一位记者还为此发了一篇专题报道,文中幽默地写道,“除了鸭子嘎嘎的叫声以外,我们把整个鸭子从头到脚、从内脏到皮全都吃得干干净净”。
北京给她的另一个感觉是非常干净。她记得她曾吃过一个广柑,可是剥下来的广柑皮却在身上整整放了三天,惟恐破坏那干净的环境。有天晚上北京下雪了,清早她想透过窗子看看外面那银白色的世界,结果,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都跑出来扫雪。“中国人民都如此地勤劳、善良,真让我感动”。
人物评价
01
让总统闻风丧胆的女人
海伦一生经历了10位美国总统,她无所畏惧的言辞让每一位在任的总统闻风丧胆。只有当他面对新闻媒体,总统才不得不对民众做出解释,海伦珍惜每一次向总统“发难”的机会,她会事先准备好所有的资料,正襟危坐,灵敏的抓住总统发言的每一个漏洞,然后毫不留情的回击。美国 的《华盛顿邮报》曾这样评价海伦·托马斯:“40多年来,只要这个女人走进,总统们都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指挥。”肯尼迪总统曾如此评价海伦:“如果她扔掉手里的笔和采访本,海伦会是个好姑娘。”里根总统说:“你不仅是一个 的令人尊敬的职业记者,你还成了美国总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总统对海伦的形容是:“她总是让总统们——包括我在内——疲于应对。”而克林顿总统直接以她的名义在白宫设立了一项奖,并将 届成就奖颁予她。
02
太多无人能及的记录
海伦不平凡的一生已成为一座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她是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首位女性官员,打破美国新闻界“男尊女卑”的局面;她是合众国际社白宫办事处首位女性负责人;她是华盛顿 声望的新闻组织、一直由男记者统治的格里迪朗俱乐部首位女性成员;她是白宫记者协会首位女成员和理事长;她还是首位获得高级白宫记者职位的女性;她是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中 同行的女记者;还有一项无人能及,她做白宫记者一做就是半个世纪,是在记者岗位特别是在同一个岗位干得时间最长的记者。作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海伦以过人的执着、勇气、正直和激情诠释了职业良知,她赢得了大众的尊重和崇拜。
采访风格
01
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
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海伦?托马斯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实和客观,为此甚至不惜得罪总统。海伦坚信美国*府应该让民众了解事实,但从美国*府嘴里挖出事实是多么难,而她就是要为美国人民逼出事实。只有人民了解事实,国家才会安全。白宫的每一个决策,影响的往往是百万人乃至更多。因此海伦明白,她的职责不是去讨好*客,而是去质疑提问,去找出谁应该为那些影响国民的坏*策而负责。
02
尖锐直接的提问方式
海伦?托马斯一向以尖锐的提问著称,甚至让那些久经沙场的总统感到害怕。
在白宫 排中间位置的座椅,有一个灰色金属标志牌,上面标着“海伦?托马斯”。
海伦曾坐在这里对总统们提出问题, 标志性地说上一句结束语:“谢谢你,总统先生。”
她用低沉地声音向尼克松发问:“结束越南战争的秘密计划是什么?”
她向里根发问:“美国有什么权利入侵格林纳达?”
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欧洲共产主义消失之后,当时任总统的老布什宣布美国国防预算仍然与往年持平时,海伦的发问简洁明了“敌人是谁”
阿富汗战争的她曾说,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为此甚为震怒。海伦曾因此向他书面致歉,小布什虽然接受了道歉,但在3年间没有给她提问机会。然而,一旦小布什给了她提问机会,海伦立即发问:“总统先生,你决定入侵伊拉克导致数以千计的美国人和伊拉克人死亡,为美国人和伊拉克人带来一生的伤痛。所有的开战理由最终都被证明不是真的。你到底为什么想要战争?从你进入白宫的那一刻起,还有你的*府、*府官员情报人员等等,你发动战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你曾说原因不是为了石油,不是因为以色列和其他别的原因,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
尖锐的提问,步步紧逼。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见到海伦提问就不自在,里根则把头低下,“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然而,有着“总统折磨者”之称的海伦却赢得了多位总统和白宫发言人们的尊重,因为他们都明白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记者。
参考文献:
[1]温宪.“折磨”美国总统的女人——追记美国 女记者海伦·托马斯[J].新闻前哨,(01):85-86.
[2]本刊编辑.海伦·托马斯:站在权力的对立面[J].商周刊,(16):78-81.
[3]李彬.笔走时代风胸溢爱国情——评白宫记者团团长海伦·托马斯的自传《身处前列:我的生活与时代》[J].国际新闻界,(05):66-67+78.
[4]谢湘.白宫女记者海伦·托马斯[J].中国记者,(08):56-57.
责编:马健雅张怡顾亚丽魏建铃
指导老师:丫丫老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课程展示在此借用,深表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