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时寒冰破碎的中秋


破碎的中秋

时寒冰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很多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不断被精简:端午节变成了吃粽子,中秋节变成了吃月饼,似乎除了吃以外,再没有别的。

古人的中秋节,是什么样的呢?

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秋分夕月”的活动,祭拜月神(即夕月),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心。敬畏与感恩,是贯穿中国古人精神世界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中秋节的时候,官员要去基层挨家挨户慰问老人,送手杖、食品等,体现出执*者对老人的尊敬。乡里人亦如此。敬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孝顺原则的遵循,更重要的是,它让老人们心有依靠,让那些也会老去的人,不为老无所用时无所依靠而忧虑。这样的民族,才能活出大自在。

赏月是中秋节必须要做的事。古人没有彩电、没有手机,不是盯着玻璃屏过节,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赏月,享受盛况空间的音乐,或者,借月抒怀。初唐诗人李峤《中秋月二首》云: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从李峤起,描述中秋赏月的诗渐渐增多。如果没有月,便非常遗憾。如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中秋夜》中所言:“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

中秋之夜永远是热闹的。宋代范仲淹有诗云“处处楼台竞歌宴,的能爱月几人同”[1],中秋夜之热闹、欢庆的场面,跃然纸上。民间的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几乎成为不眠之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2]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3]。中秋是团圆之日,“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4]刊行的《帝京景物略》说,中秋节时,已经婚嫁的女子“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5]古人由月圆想到团圆。因而,月圆人缺时,常流露出伤感。如苏辙的“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6]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更是把中秋词推向一个高度。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甚至评论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优雅的,尽管伤感,却唯美之极,浪漫之极。“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8]这种想象力穿越寰宇,无拘无束。想象力不被局限,才有如此美妙的作品。

中秋之夜,思乡之情最浓。中秋夜,正是诉说思乡情的时候。这种思念是美好的,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如“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0]。而现在的人们,故乡的概念在渐渐淡薄乃至消失。在不断的拆迁、制造建筑垃圾的浩大运动中,人们已经难以找到自己的 居住之地,而故乡也由于污染难以辨识原来的面貌,故乡人情的淡漠也让人再无法感受到那种令人怀恋的温情。

古人中秋的味道,我们还能看到多少?

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是碎片化的。父辈在一处,儿女在一处,夫妻在另外一处,甚至夫妻也是分离的。人们联系的纽带是电话、短信、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50.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