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作者说漫谈民族从旧英格兰的烤牛肉到学


很多人认为,一部作品出版后,作者的使命便终结了。的确,作为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图书在某种程度上就如同大自然中的昆虫 一般,将作者封存在了白纸黑字间,而读者的阐释就从作者被封存的那一刻开始。可以说,作品一旦诞生,其意义便是自足的。

但我们不应忽视,作品因作者而产生,因作者而存在:他/她只是隐退在作品背后,并未消失。当他们从幕后重回幕前,或许会为我们理解作品带来新的启示。

他们有着怎样的写作初衷和心路历程?从初有想法到落笔成书,中间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关于著作中的话题,他们又有怎样的新思考、新发现?走进“作者说”栏目,让我们一道聆听其人、其事、其思。

本期专著:《民族》(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本期作者:孙红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国家都采取了限制入境的*策,在某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本土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对此,众多学者开始忧心全球化进程受挫,新一轮民族主义即将上演,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接踵而至,等等。

人类每逢重大危机,关于血缘和归属的嗫嚅之声便会渐渐响起,仿佛一旦遭遇困厄,人们便本能般地向内聚拢,宁可相信最原始的“血与土”的逻辑,而非诉诸理性,寄望通力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民族”不再是衣食无忧的西方学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研究的某种来自近现代史或第三世界的概念。“民族主义”这个被英国大学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判了死刑的词又再次如幽灵一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游荡。

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民族与民族主义引发的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情绪,表征倒行逆施的思想,因而与落后、战乱、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让人想起曾在贝尔法斯特、贝尔格莱德、耶路撒冷等地上演的悲剧。种种与民族主义相关的事件并未随全球化的大潮偃旗息鼓,诸如此类的想象令人不安。不过,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加拿大学者、*治家叶礼庭(MichaelIgnatieff)在《血缘与归属》(BloodandBelonging)一书的结尾写道:“这个世界的问题不是出在民族主义本身。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有一个家,每一个这样的饥饿民族都必须得到抚慰。”他区分了两种民族主义:一种是种族民族主义,一种是公民民族主义。前者相信血的逻辑,后者相信种族、肤色、宗教和信仰不应当是归属的障碍——“这是公民的民族和种族的民族之间的战斗。”

《民族》一书动笔时,适逢苏格兰公投、英国脱欧,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讨论不绝于耳。就像书中前言所言:“查阅、思考和写作的一切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不断交叉并轨,它们与真实世界相互映照、若合符节,纸页上或电脑上的文字似乎不再无所附依。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西方世界正在发生某些影响深远的变化。年至今,以英国脱欧为序幕,欧洲极右翼势力卷土重来,特朗普主义崛起,白人至上论甚嚣尘上,新纳粹分子粉墨登场。”

为了凸显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相关度,本书以卡罗尔·安·达菲(CarolAnnDuffy)的一首诗开始,探讨苏格兰与英格兰在历史上的民族纠葛,指出诗中出现的河流、花朵等都被建构为某种象征物,吸纳进民族话语之中。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往某种更深广的意义,与某一地域、某一人群的生活方式密切相连,在某些情况下自然指向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这让我想起英国十八世纪大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Hogarth)一幅名为《加莱之门》(TheGateofCalais),或称《哦,旧英格兰的烤牛肉》(OtheRoastBeefofOldEngland)的画。

《加莱之门》

这幅画构图简单,形象鲜明。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个屠夫的帮工,他扛着一扇牛肉经过城门,旁边站着一位垂涎三尺的教士。仅从画面看,这幅画是英国人对天主教的讽刺。他们一边号召信徒清心寡欲,坚定地过信仰生活——有点类似于“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一边又自甘堕落,连一块“路人甲”的牛肉都能引起巴甫洛夫反应。这种反讽当然是题中之意。过去在中世纪绘画中永远占据中心的象征精神、信仰与救赎的耶稣的肉身,在这里却被一块牛肉取而代之。简言之,这幅画表现了灵与肉的对比。这和《尤利西斯》中乔伊斯不怀好意地让虔诚的Conmee神父观看肉铺的猪肉是一个道理。

不过,这幅画的寓意远不止这些。熟悉英国历史的人一定都会注意到加莱这个地名。历史上,加莱曾一度归属于英国,它的历史遭遇与英法力量的此消彼长密切关联,并因此被纳入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想象之中。荷加斯虽赫赫大名,但以加莱为题的最 的艺术作品并非他的这幅画,而是法国雕塑家罗丹(AugusteRodin)的《加莱义民》(TheBurghersofCalais)。这件群雕作品创作于十九世纪末,表现的是六个英勇赴义的加莱市民。十四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队围陷加莱,市民缺衣少粮,危在旦夕。经过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加莱市选出六个市民代表任由英国人羞辱、处死,以此换取全城的安全。如今,雕像仍伫立在加莱市*厅前,象征着英勇无畏的法兰西民族。

《加莱义民》

如果罗丹的雕像以直白显豁的方式表现了法国的民族主义,那么荷加斯的画则采取了一种相对隐晦的方式。加之历史的缘故,画的意义更加隐匿难辨。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幅写实主义的画往往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我们可以透过荷加斯所提供的来自那个社会的种种局部细节,看到其整体。这个整体既包括社会风情,还包括国民心理。如果失去了这层意义,这幅画就变成了一幅纯粹的风情画,其意义也变得贫瘠了。

它表现的主题实际上是英法饮食的对比——没错,尽管现在法国人成功实现逆袭,法国美食几乎代表了世界烹饪的 水准,但是在荷加斯的时代,法国饮食却是英国人讥诮嘲讽的对象。在那时,法国饮食寡淡无味,缺少油水。在法国治下,加莱人面*肌瘦,营养不良,而教士等权贵阶层却脑满肠肥。借此,荷加斯传达了基于英格兰物质条件优越性的民族主义情绪,针对的不仅是法国人,还有苏格兰人。在这幅画的右下角,一个支持斯图亚特王朝、流亡欧洲大陆的苏格兰人惨兮兮地躺在地上,似乎命不久矣。对于这幅画,肯尼思·本迪纳(KennthBendiner)在《绘画中的食物》(FoodinPainting)中指出,荷加斯的画表现的是英国人对欧陆吃食的鄙弃之意,反应了当时普遍的民族情绪。在这幅画中,食物和爱国密不可分,“营养学与民族主义走在了一起”。

对于英国人吃得好这一点,英国 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Macfarlane)也颇为自豪。在对英国历史的叙述中。他不惜笔墨,凸显(炫耀)了英国人吃的历史。如果荷加斯的画反映的是十八世纪的状况,那么麦克法兰则将这种优越感追溯到了十六世纪,由此再现了深植于英国民族意识中的“营养化”传统。他的论述逻辑清晰明了:吃得好说明经济景气,发展超前;吃得好才会有好体格,才能更好地建设民族国家。他分别引用了当时来英的法国人、德国人以及荷兰人的话来描述十六世纪的英国食物:“和法国的同等人相比,英格兰居民消费面包较少,消费肉食更多,而且喜欢‘在饮料中加很多糖’”;“英格兰劳工比法国劳工穿得更好,吃得更好,住得更好,他却工作得更轻松”;“……英格兰农人的工资更高,饮食更丰,因此更有力气和积极性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对于食物的观察、描述与评论沾染了非常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

在一本出版于年的书中,一位旅欧的英国人细致比较了欧洲各国的饮食标准。法国人“嶙峋骨瘦”,“从不曾鬻一物于市,倘有鬻出,所得者近半数须缴税纳赋。虽不食猪鹅鸡禽,然须为此纳贡,以备万一购用之。”此类居高临下的,掺杂了鄙弃与怜悯之意的描述并不仅仅针对法国。“意大利亦不甚佳,彼国农人所谓富裕,不过以麻衣为华服,以皮肉为长绔而已;饮食所费无几,因其赶集之时,无非左手持鸡禽一二,右手持鸡蛋一兜数枚,鬻出货物、收得银钱之后,再无力购买牛羊鱼肉……其携归之物不过一夸特食油,用以调制野菜沙拉,维持一周食用。”对于德国,他则写道:“虽比别国略佳,然其国民食用根块多于食用肉类。”总而言之,只有英国人吃得营养均衡。为此,他大发了一番议论,告诫国民:“推己及人,汝当自知幸甚。彼等啖野草,汝等食牛羊。彼等啖根块,汝等得享*油、奶酪及禽蛋。彼等饮普通白水,汝等畅饮上好麦芽酒或啤酒。彼等携沙拉归于市,汝等囊中满载精美肉食。彼等何尝得见海鲜,汝等尽可以大快朵颐。横征暴敛令彼等羸瘦如柴,汝等尽可以为儿孙后代积蓄存储。汝等奉召报国,一生仅三四次,况有*饷津贴;彼等日日纳税,无止弗休。汝之一生如同贵胄,彼之一生犹若彘犬。”

在他看来,“ 为英格兰是也。”也难怪这本书的书名是《忠实臣民之安全港》(AnHarboroweforFaithfullandTreweSubjectes)。麦克法兰专门指出,作者为这段文字加了条旁注:“上帝乃英格兰人。”他认为,这本书说明了“在十六世纪中叶将英格兰和欧洲其余地区做一番比较,可以立现生活水平、国民自由程度和社会流动性方面的根本差别”。换言之,一部英国史,就是一部吃得好、营养化的历史。对于食物的评判指向了更深层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英国人丰富的饮食说明了英国当时整个社会超前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能力。从上述引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英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此产生的种种情绪增进了英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同仇敌忾的意识。种种迹象都指向了这一点。《民族》一书的引言部分便分析了十六世纪以来英国民族主义的形成,简述了这一过程如何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

如果从当下的角度来看,未免觉得有些反讽。众所周知,英国向来被讥为美食的荒原(不管这一偏见是否站得住脚),而法国则以考究的餐食著称,法餐甚至被上升为“美食”的代名词。这种反差强烈的对比说明:标识一个族群的特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正是霍布斯鲍姆主编的《传统的发明》(TheInventionofTradition)一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4860.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