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我回来了,从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旅行回来了,按前约,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写攻略,我没有方向感,也无精明才干,做不了有价值的攻略,所以,只是写一点个人旅行中的心得体会,或者说,整个旅行中触动我心灵的点点滴滴。
三教交汇,宽容为大
巴以约之行的核心是耶路撒冷,这是当今世界三大教的圣城,只是,耶鲁撒冷是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叫法,穆斯林管这里叫古都斯。
这里有犹太教徒的哭墙,有基督徒的圣诞教堂,也有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三教交汇,相互毗邻而居。从犹太教徒的哭墙望过去,能看到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从阿克撒清真寺的棉花门出去,可到基督徒的圣墓教堂;而正对着圣墓教堂的,则是穆斯林的欧麦尔清真寺。基督徒崇拜的耶稣就是穆斯林的尔萨圣人;穆斯林的穆萨圣人也是基督徒的先知摩西。
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是穆圣登宵的圣地,由以色列士兵把守,只许穆斯林进入,其他人不允许进去。但是圣墓教堂和哭墙却对人群没有限制,为什么呢?因为曾经有极端派的犹太教徒冲进阿克萨清填寺,放火将这个圣寺焚毁,现在的阿克萨寺是后来新建的。为了防止再有此类事情发生,这里只允许穆斯林进入。这完全有别于通常人们认为穆斯林更极端的想象。实际上,在这里,我看到穆斯林一点儿也不极端,我感受最多的是宽容。
与基督徒和圣墓教堂紧挨着的是欧麦尔清真寺,在这里,阿拉伯人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掌控了整个古都斯即耶鲁撒冷之后发表了著名的和平宣言,大意是绝不强迫非穆斯林改信变宗成穆斯林,只要交一点象征性的税,仍可坚持自己原有的信仰,仍可得到哈里发的保护,充分地体现了对他人信仰的尊重与保护。
而他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这样做的首脑。
在约旦国王清真寺的对面,就是一座基督教堂。一寺一堂相对而望,和谐而居。据说,这座国王清真寺是约旦某一任国王捐建的,而对面的教堂是其妻捐建的,夫妇俩对不同的信仰给予支持,以示尊重与公正。
这对夫妇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印度莫卧尔王朝的第三任君主阿克巴大帝。阿克巴大帝是穆斯林,但他的妻子是印度教徒。皇后在皇宫里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引来其他人的不满,有人质疑阿克巴大帝:“你为什么允许自己的妻子是异教徒呢?你为什么不让她改宗呢?”阿克巴大帝说:“如果国王的皇宫里容不下一位异教徒的皇后,安拉的大地上怎么能容得下万千其他信仰的人呢?信仰无强迫。”
穆斯林的金顶清真寺
犹太教徒的哭墙,图片右上角的圆顶即是穆斯林的阿克萨清真寺,一墙之隔。
圣诞教堂里有好多前来参观的穆斯林,因为这里崇拜的耶稣就是穆斯林尊敬的尔萨圣人。
这条幽静的石板路即是当年耶稣受难的那条路,同时,也是通向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的那条路。
不要忧愁,微笑最美
三千年来,古都斯几易其主,如今,穆斯林住在这里,但是,由以色列派兵把守。在国际新闻中经常看到双方有冲突,穆斯林青年时有受伤,我想,这里的人们在冲突中生活,应该很忧愁的吧。但是,当我下车伊始,才发现,自己想错了。人们脸上的微笑、神情的丛容,远远不是一块被占领土地上的人们的表现,他们那么优雅、那么开朗,令我震惊。
在特拉维夫穆斯林聚居区的阿卡古城里,我们一下车,正好赶上一队孩子下学,他们远远地冲我们招手,甚至跑来同我们聊天,还摆造型让我拍照,天真而快乐。
多么单纯而快乐的孩子们啊!
在这里,快乐不分年龄、开朗不分性别。看看在贾扎尔清真寺门前的这队再大了一点的孩子,也好快乐。
孩子们主动让我拍照,跟我聊天儿,教我当地特色的英语,他们不怕生,对陌生人没有敌意,没有怯意。他们的笑容发自内心。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带着地主生来就有的热情与真心。
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太好,古都斯里的房子都极为窄小,街巷并不宽敞富丽,但是,对生活的热爱却时时体现。
没有什么比美食更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了吧。
作为被管制被占领的土地上的原住民,这里的孩子们虽然快乐,但是生活的压力并不小。这是清晨五点即开始给各家各户送面包的古都斯男孩儿。
舍散高贵,它不是富人的特权,还是穷人的美德
说到面包,这张图片一定要看看,这是清晨五点半的时候挂在通往阿克萨寺和金顶寺的那条路上的一道门上的新鲜出炉的面包,供有需要的人拿走。我五点钟经过的时候还没有,五点半的时候即有了,也就是说,第一炉面包做好后,即有人把它放在了这里,供有需要的人拿走。不知道是谁舍散的,只有爱心,没有留名,不让受者为难,所谓右手舍散不让左手知道,更不须受者感恩。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普遍不富裕,被占领被管制的人们,不可能有多富裕,没有一掷千金的豪华施恩,而是少少地一袋面包,静静地给最需要的人。
他们乐意舍散,乐意分享。到的第一天,我去金顶寺参观,一个当地的妇女将这株香叶送于我,示意我闻一闻,以表达她对我的欢迎。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当地妇女走过来,送给我这颗糖,同样是分享的意思。
而在转角处,有个男子拿着一包这样的软糖,微笑着,示意我自己取用,不要客气。他们不富裕,没有太多太好的礼物给我,只有这样普通的当地产的糖果表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友善与亲切。
我很后悔,走之前没想到这点,光是接受了人家们的好意,却没有什么东西回赠,我只有一遍遍地说感谢。我心里举意,如果还有机会再去,下次,我一定要带中国的特产的小礼物,给孩子们,给妇女们,给那些友善的男子们。
是的,即使是成年男子,对人亦是相当友善。那天清晨五点,我沿着前面照片所示的那条窄窄的石板路,去看看传说中沿街摆放的舍散的面包,因为时间很早,街上无人,我听着自己的脚步声敲打着石板路,又欢喜又好奇。走着走着,看到两旁的屋子的门次弟打开,从屋里走出来一个个阿拉伯男子,他们是去做晨礼,人越来越多,都是男子,我夹在他们中间,心里怯意陡生。这时,迎面而来的一个大约30岁左右的男子看出了我的怕,他微笑着用英语对我说:“早上好啊!欢迎你来!”我马上感觉到了他语气里安慰与鼓励之意,顿时放松了,随着人流,一起安静前行,坦然地像走在自己家胡同里一样。
而在最后一天离开的时候,我去隔离墙看了看。那里,有不少年轻的阿拉伯男子面向游客兜售纪念品。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极为英俊,那张脸美得令人心碎。他在售卖围巾,三美元一条,虽然价廉,但是没有顾客光顾。也许是他的脸太美,让我顿生怜惜之心。我给了他十美元,并不为购物,只是想让他生意开张。他问我想要哪种花色的围巾,我看都没看,随便拿了三条。司机连连催我,说再不走就赶不上飞机了。于是,我拿了那三条围巾就上了车。到了机场,司机又递给我一条围巾,说:“女士,这是那个小伙子给您的。他说他收了您十元,却只给了三条围巾,应该再给您退回一元,但是,那一元对他太重要了,他问能不能不退,而是再给您一条围巾?如果可以,您再给我两元,我回去带给他。”
他这样诚信!司机这样热心!而生活这样艰难!
我哽咽着连连点头,告诉司机我留下了这条围巾,请他把两块钱带给那个小伙子。我很遗憾,时间太短,没有更多消费。如果还有下次,我希望能遇到他,能买很多很多他的围巾。他们就业无路,这是唯有的糊口办法,我愿意买,尽我所能地买。消费,只有在隔离墙下,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现代行为。
全世界最严格的安检,最好吃的甜食,最友善的人,这就是我对古都斯的印象。如果还有机会,还去,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注:
1、我本人对三大教的历史所知无多,如果有说错的地方,恳请方家指教,不胜感激。
2、本篇所有的照片都由我本人拍摄,虽然构图很差,采光很低极,但是在现场、是原创,就请大家凑合看看,对不住大家了!
韦尧
谢谢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4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