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引用作者的原话就是:人之所以作出残酷行为,是因为共情回路出了故障。
这本书,从开始看到最后,作者的主要观点确实是一以贯之,人之所以作出残酷行为,是因为共情回路出了故障。
说不出的违和。总感觉是带着立场观点然后来找证据,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某个想要的结果而写的。
因为,简单的逻辑推理就知道这个观点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共情回路出了故障不是必然导致人会作出残酷行为,共情回路出了故障是人作出残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就算共情回路出现故障,也不会必然导致残酷行为。
而且作者还给我们提供了证据,共情回路出现故障会导致负面人格和正面人格。负面人格包括边缘性人格、自恋型人格和精神病态人格;正面人格是自闭症也称之为超共情人格。
读到全书中篇的时候,隐隐有个感觉就是,有可能这本书是作为舆论引导的,而不是真正的学术论述。百度了一下作者的信息,以色列籍,哦,看来我这个猜测看来八九不离十。
本着花钱买了就要看完,要不然浪费了的心态,强忍着丢弃的心情,看到了最后。
最后终于写到以色列民族在历史上遭受的残忍行为,而且只写了以色列遭受的残忍行为,其他的地区,其他民族的根本没有,提及巴勒斯坦的一点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位因两个国家的冲突各自失去儿子的父亲和解。这个以个例的和解来说明共情在民族和解起到的作用,确实有作用,但是也掩盖了为什么会出现巴以冲突的根本原因,模糊了受害者和加害者。没有正确认知,没有真相和正义作为基础的和解,就如同用泥沙掩埋了地雷,在上面种上玫瑰花田,就算以后玫瑰花开的再艳丽,还是不能安心的在玫瑰花田里欣赏与游玩,随时都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此书引用“恶之平庸”这个概念来说明对二战时犹太人遭受的不幸遭遇:有数十万的德国人在纳粹大屠杀期间做了共犯,但是战后许多人都不能以战争罪起诉,因为他们当时只在完成工作,只在执行任务,要不就是只负责了整个流程中的一个微小环节。
艾希曼和他的同僚一丝不苟地实施了计划中的细节,比如为运送犹太人的列车制定时间表、使它们按时到达集中营之类。他们机械地执行命令,从不提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解释了后备警察营的行径,这是纳粹的一支杀人部队,在次世界大战期间杀害了大约4万名波兰籍犹太人。他们只是奉命行事而已。来看看这根简化版的杀人链条:
A某:我只是有一张本辖区内的犹太人名单。我没有把犹太人抓起来,我只是应上级要求把名单交了出去。
B某:我接到命令到清单上的地址去逮捕这些人,并把他们带到火车站。我做的不过是这些。
C某:我的工作是打开火车的车门--就这么多。
D某:我的工作是引导囚犯上火车。
E某:我的工作是关上车门,火车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都不我的事。
F某:我的工作只是开火车罢了。
(经过这些微小的环节,这根链条最后通向了)
Z某:我的工作只是打开淋浴器,放出里面的毒气。
这些人里没有一个对这项严重罪行的计划或实施负有全面责任,每个人都只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阿伦特的术语部分概括了这些孤立来看似乎无害的细小环节是如何串联起来导致可怕灾难的。这根链条的每一环都平平无奇,没有严重到该受惩罚的地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讨论共情有没有影响,或者说影响程度有多大。单单看描述的这些人的行为,有哪一些是要受到谴责的,打开火车门的C,关上车门的D,还有履行职责的F。如果,这些在日常的,工作中的普通的微小行为都要受到杀人犯一样待遇的谴责,那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无罪之人。因为,比如你作为一个厨师,买的早餐给犯罪者吃了,那就是给他实行犯罪提供了体力上的支持。
这不是胡扯吗,难怪西方的教育是“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这话要是真信了,不就是PUA的境界,自我PUA了?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还是得本着批判的态度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sc/1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