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组织(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让全世界人放下心中大石。
在此之前,不少人担心冲突升级,引发全面战争。
◆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夜间发射的导弹(右)与以色列拦截(左)轨迹。年5月10日晚间(当地时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向以色列耶路撒冷发射多枚火箭弹。从5月10日到5月16日,巴勒斯坦共向以色列发射了约枚火箭弹,其中大部分被以色列拦截。图片来源:法新社这场冲突,不得不说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百年恩怨的延续。◆以色列在5月17日对加沙地区的空袭。此前,以色列多次向加沙地区发动炮火攻击和空袭,还攻击了巴勒斯坦的武器库和地下隧道。图片来源:法新社
要知道,一百年前,世界上既没有以色列,也没有巴勒斯坦,为什么两个国家会成为世仇?为什么巴以问题会成为全球最复杂的地缘*治问题?
在谈论这个复杂问题时,不管我们的最终价值立场如何,我们都需要先梳理清楚事实,在事实基础上,发表见解。
巴勒斯坦真的重要吗?
个事实问题,巴勒斯坦究竟是什么?它真的重要吗?
假如从国家层面来理解「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难免有许多争议。
按理说,巴勒斯坦满足大多数主权国家的条件:
有国土,位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
有人口,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加起来有多万人;
有名义,巴勒斯坦在年时宣布建国。
不过,巴勒斯坦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虽然已有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但还有很多国家,特别是很多大国,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不承认巴勒斯坦是独立国家。
而且,有些国家虽然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却也由于巴勒斯坦内部*局混乱,选择不与它建交。
这就导致国际层面上,「巴勒斯坦国」争议颇多。
假如我们从地理变迁方面来理解,也许会更加容易些。
在古代,地中海东岸、西奈半岛东北部、今约旦西部、黎巴嫩南部的这片地区被称为迦南(Canaan),是犹太人祖先居住的地方,面积大约等于今天的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领土(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
但在以色列王国灭国后,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犹太人被迫离开了应许之地,加上后来欧洲基督徒的迫害,犹太人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而这片土地,我们可以称为巴勒斯坦地区,此后主要居住着阿拉伯人。
各种*治力量在这里进进出出,直到一战前,这里连同中东大片土地,都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
然而,一战时,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向英法俄等协约国宣战,为之后一百年的乱局埋下了伏笔。
对于英国来说,牢牢控制住苏伊士运河才是正事,以便帝国的商船能畅通无阻地从地中海经过红海,以最短距离抵达印度(关于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重要性,参见《苏伊士运河被「卡脖子」,全球油价大涨4%》)。
英国人注重实利,不管奥斯曼帝国 结果如何,都不愿意苏伊士运河失控。
一方面,英国希望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人能出力牵制。
于是,英国骗取了当时阿拉伯人的精神 ,两大圣城守护者、哈希姆家族的族长侯赛因·本·阿里(HusseinbinAli)的信任,允诺对方,奥斯曼帝国完蛋后,会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参见《为什么说阿拉伯被英法出卖了?》)。
◆侯赛因·本·阿里,哈希姆家族成员,曾担任汉志国王,年阿拉伯大起义的 。
图片来源:GreatWarBlog
哈希姆家族在和英国人往来时,拟了一份《大马士革草案》(DamascusProtocol),规划了阿拉伯国的领土范围。
◆年,英国*府绘制的中东地图。图片来源:RichardWatson侯赛因划定的方案中,其实并不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另一方面,英国又有自己的小算盘。年,一战还没打完,英国便拉着法国,连同俄国,秘密签订了一份《赛克斯-皮科协定》(Sykes-PicotAgreement)。◆年,英国外交部备忘录公布的年《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分范围。其中,A+B两块区域将为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分别由法国和英国控制。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地图中,将今黎巴嫩西顿的位置标记错误,正确位置应在利塔尼河以北。图片来源:Wikipedia协定规定了英国、法国和俄国的控制范围:(1)奥斯曼帝国解体后,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部分地区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黎巴嫩、叙利亚地区纳入法国的势力范围;(2)俄国获得伊斯坦布尔、亚美尼亚地区的部分省份,以及东南部一些库尔德领土;(3)在英法势力范围之内,除两国直接占领区以外,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联盟,或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分别受英法两国控制。
巴勒斯坦地区呢?
英法俄三国认为,巴勒斯坦地区的耶路撒冷是圣地,应该成为国际中立区。
虽然协议里模糊地提到了要建一个阿拉伯国家,但却需要受英法两国的控制。
由此可见,英国并没有太把对侯赛因的承诺当回事,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只是一个谎言。
更重要的是,英国在《赛克斯-皮科协定》签订一年后,也就是年,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之家」(nationalhome)。
最奇葩的是,《赛克斯—皮科协定》的起草者赛克斯,也支持《贝尔福宣言》。对于他来说,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支持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地区,好像并不矛盾。
被英国人背后捅了一刀的阿拉伯人,心有不甘。
统治汉志地区的侯赛因,不仅因为否认《贝尔福宣言》与英国闹翻,失去了*事同盟,而且由于哈希姆家族曾将统治内志地区的沙特家族灭国,遭到沙特家族后人伊本·沙特的报复。
伊本·沙特正是今天沙特阿拉伯的开国君主,他与英国缔结盟约,试图夺回圣城,统一阿拉伯半岛。
◆阿卜杜勒·阿齐兹,西方国家称伊本·沙特,沙特阿拉伯首任国王。图片来源:Wikipedia
最终,在年,伊本·沙特率领内志*队占领汉志,侯赛因被迫流亡。
侯赛因本人虽然 失势,但他还有几个儿子,继承了父业。
大儿子阿里,短暂做过汉志的国王;
二儿子阿卜杜拉,担任约旦国王;三儿子费萨尔,做过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国王。年,协约国召开圣雷莫会议(SanRemoConference),讨论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的领土托管问题。◆圣雷莫会议与会各国代表合影。图片来源:Wikipedia协约国决定,将包括约旦在内的巴勒斯坦地区、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作为国联托管地,由英国与法国管理。先说巴勒斯坦地区,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这片向来富有争议的地区一分为二:
(1)约旦河以西是巴勒斯坦地区;
(2)约旦河以东是外约旦酋长国,国王便是侯赛因的二儿子阿卜杜拉。
此前,在巴黎和会上与英国协商建立阿拉伯国,暂时搁置巴勒斯坦地区问题的费萨尔,遭到了英国的拒绝。此后,英国为了拉拢法国,撤出叙利亚,把这里分给法国接管。建立疆域庞大的阿拉伯国无果,费萨尔没办法,只能做被托管的叙利亚的国王。过了一年(年),在当时的英国殖民地大臣丘吉尔的主导下,费萨尔又做了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的国王,成立了伊拉克王国。
实际上,从这段历史来看,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才是阿拉伯人的诉求,毕竟在历史上,阿拉伯人也有过*金时代(参见《阿拉伯人的*金时代》)。
在这个目标之下,巴勒斯坦地区的重要性仅仅在于它能将埃及和阿拉伯半岛勾连起来,成为一片连绵不绝的领土。为了这个目标,不管是侯赛因还是他的儿子,选择舍弃巴勒斯坦地区,交给英国人托管,以换取大国的支持,也不是不可以。就此而言,巴勒斯坦地区,一开始对于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后来那么重要。在阿拉伯世界,一直有一股内部力量在主导。一战前,哈希姆家族和沙特家族互相争斗,并始终将阿拉伯世界看作统一的整体,想要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一战后到二战前,两大家族的继承者们忙着对付殖民者,试图独立建国;二战后,随着主权国家成为既定事实,当阿拉伯世界的离心力越来越强,阿拉伯世界不再那么团结之时,反殖民与反以色列,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情感诉求。以色列就是在此背景下,成为阿拉伯人的公敌的。当以色列成为公敌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因为悲惨的遭遇而得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同情。
在英国的倡议下,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号决议,希望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
◆年联合国决议的分区计划。
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个决议的出台,与当时盛行的犹太复国主义有关(关于犹太人建国运动,参见《为什么犹太人总受迫害?》)。
长期以来,犹太人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的故土——包括犹太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也一直被其他*权控制。
到了二战时期,由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大量犹太人便从欧洲逃亡到了巴勒斯坦地区。
二战后,犹太人希望建立国家的呼声愈发强烈,犹太复国主义愈演愈烈,甚至恐怖袭击也时有爆发。
英国人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倡议,不仅仅是因为良心发现,更重要的是因为英国人在二战中损失惨重,不想再趟巴勒斯坦地区这滩浑水,希望能全身而退。
决议通过后,犹太人还挺满意,开始从全世界各地奔向耶路撒冷。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却非常不满。
这种不满主要有两个方面:土地分配和宗教信仰。
在土地方面,根据决议,当时只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6%的土地,仅占巴勒斯坦全部人口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却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土地。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控制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人口总数占三分之二,感觉有些不公平。
实际上,划给犹太人的56%的土地,包括有内盖夫沙漠,虽然看起来面积更大,但实用性上要大打折扣。当然,在沙漠里研发核武器则是另一回事(关于以色列核武器问题,参见《为了和平,伊朗需要拥有核武器?》)
在宗教方面,犹太人信仰的是犹太教,而中东普遍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控制区内出现这样一个异教。
利用土地和宗教两方面的理由,加上以色列建国后,大批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被驱逐(参见《巴勒斯坦有一个韩达拉,没人见过他的脸》),不久,阿拉伯世界就对以色列发起了战争。
参与战争的有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五国。
然而,不知道该说是犹太人太顽强还是阿拉伯人太窝囊,犹太人竟然奇迹般地以一敌五,击退敌人,「 次中东战争」以犹太人的胜利告终。
◆ 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以色列独立战争,战争结束后,以色列的疆界和今日疆界已经相差不多。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次战争后,埃及的法鲁克王朝被*官纳赛尔推翻,将埃及从英国手里彻底独立。
纳赛尔领导埃及独立的行动,让阿拉伯世界为之一振:大家都应该跟随纳赛尔,在世俗*治之下,以伊斯兰教为精神纽带,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大联合。
这就是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阿拉伯世界,必须团结一致反西方、反以色列。
之后的几十年里,中东各国又不断进攻以色列,前后经历了五次中东战争,断断续续从年打到年,却没有一次获胜,反而丢了不少领地。
70年代,纳赛尔去世后,阿拉伯世界缺乏像他这样的精神 ,带领他们与以色列抗衡,更别说带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建国了。
前面提到,只要能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地区归属并不是一个本质问题。
其实,二战以后,以埃及为老大的中东国家,并不是真的想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只是想把以色列消灭之后,让阿拉伯世界再次伟大。
的情况便是,几个国家把土地分了。
再加上二战后主权国家的形态已经深入人心,石油经济的出现,让阿拉伯世界的国家开始有了内外之别,巴勒斯坦地区周边的国家,根本没有把「巴勒斯坦国」放在心上。
既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缺乏 ,于是便有人出来做 。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年,出生于埃及的阿拉法特(YasserArafat)创立了法塔赫(Fatah),以「革命暴力是解放家园的 手段」为原则,对以色列进行游击战和恐怖袭击,试图消灭以色列,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亚西尔·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运动 。图为阿拉法特在年世界经济论坛中演讲。图片来源:Wikipedia
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alestineLiberationOrganization,英文简称PLO,中文简称巴解组织,控制约旦河西岸)成立,并在年由阿拉法特控制。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徽章,上方为巴勒斯坦国旗,下方为巴勒斯坦地区轮廓图。图片来源:FavPNG
据BBC报道,仅在年中,巴解组织就对以色列进行了次袭击,平均一天6.6次。
不过,巴解组织本身其实算不上强大,它的出现,是因为背后有中东各个国家的支持。
这些国家都希望能借巴解组织的手消灭以色列,如果无法消灭,至少也要让以色列永无宁日。
然而,五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中东国家普遍意识到:以色列越打越强,自身却越打越弱。
与此同时,巴解组织却在长期战争与极端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越发出格的恐怖主义活动,甚至有时疯狂起来连盟友国家也攻击,直接导致了巴勒斯坦与其长期依靠的约旦分道扬镳。
年,阿拉伯国家内部爆发了「黑九月事件」,约旦与巴勒斯坦的关系降至冰点,约旦国王忍受不了巴解组织的疯狂,下令驱逐其成员,法塔赫最终转场到黎巴嫩。
◆年,巴勒斯坦武装控制通往约旦首都阿曼的关卡。图片来源:birdinflight.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