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程大中汪宁甄洋中国参与RCEP基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摘要

本文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经贸基础、规则和制度安排以及发展前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RCEP是一个涵盖人口最多、囊括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的垂直型FTA,但以GDP、贸易、投资等指标衡量,它并非全球 的FTA。(2)RCEP的区内贸易水平相当于美加墨FTA与包含美国在内的TPP,而ASEAN的区内贸易水平则与南部共同市场相当。相对于日本,中国对RCEP区内贸易的提升起着更大的作用。中国与RCEP的双边价值链关联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3)总体上,随着RCEP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贸易额趋于增加。但随着中国与其他每个RCEP成员国的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相似,中国与后者的双边贸易额占双方GDP总额的比重并不都趋于增加。(4)RCEP的达成是亚太地区以及中国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进展。但与TPP/CPTTP和USMCA、甚至与WTO的协定文本相比,RCEP算不上是高水准的自由贸易协定,它在削减投资领域、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非关税壁垒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者:程大中,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上海);汪宁,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博士生(上海);甄洋,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博士生(上海)。本文载于《学术月刊》年第3期。

[目录]

一、RCEP的成员构成与全球地位

二、RCEP的一体化水平

三、RCEP区内成员趋同与贸易增长

四、RCEP框架下的规则与*策协调

五、RCEP与亚太地区的自贸区发展

六、结论与启示

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全球快速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与东盟(ASEAN)10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领导人于年11月15日,以视频会议形式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简称RCEP)。RCEP的达成以及最终落实必将对区内外经济体的经济开放与发展以及彼此的经贸关系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首先简要回顾RCEP的发展历程、成员构成以及在全球中的地位;然后分析RCEP的一体化水平以及中国与RCEP经济体的价值链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Helpman方法分析RCEP区内成员的相似度变化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影响,并基于中国视角分析这些经济体与中国关系的异质性;接着比较分析RCEP框架下的规则与*策协调; 讨论亚太地区以及中国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

一、RCEP的成员构成与全球地位

RCEP最早由东盟10国在年发起,历经8年谈判,最终在这次领导人会议期间如期签署,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项成果。实际上,RCEP签署前的多轮谈判参加方是包括印度在内的16个国家,但印度在 时刻决定不加入该贸易协定。因此,最终的协定签署方是15个国家。

在RCEP中,有7个国家是CPTPP(ComprehensiveProgressiveTrans-PacificPartnership,即《全面且渐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4个ASEAN成员国即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因此,RCEP与CPTTP、ASEAN的成员存在着交叉,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RCEP与ASEAN、CPTPP的经济体构成及其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制作整理而成。

根据世界银行标准,RCEP国家的收入水平跨越三个等级, 实际人均GDP(新加坡)是 实际人均GDP(柬埔寨)的48倍(见表1)。其中,高收入国家6个、中高收入国家3个、中低收入国家6个。因此,RCEP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垂直型FTA。

就人口规模而言,RCEP有8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位于世界前27位,它们依次是中国(第1位)、印度尼西亚(第4位)、日本(第10位)、菲律宾(第13位)、越南(第15位)、泰国(第20位)、缅甸(第26位)、韩国(第27位)。此外,目前全球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和地区总共有13个,RCEP就有4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和菲律宾。RCEP的全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75.94亿)的比重接近30%。

就以GDP衡量的经济规模而言,RCEP合计占全球GDP的近28%,其中日本、中国两国的GDP合计占全球GDP的20.6%,排名全球第2位和第3位。此外,韩国(第14位)、印度尼西亚(第17位)、澳大利亚(第27位)、泰国(第28位)、马来西亚(第31位)、新加坡(第35位)、菲律宾(第36位)等7国的GDP排名进入全球前40位。

表1RCEP成员方的收入水平、规模及贸易

在国际贸易方面,RCEP成员方的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超过25%。其中,货物贸易进口占25.66%、货物贸易出口占28.63%、服务贸易进口占23.51%、服务贸易出口占16.98%。中国和日本分别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五大贸易国。此外,韩国(第9位)、新加坡(第11位)、澳大利亚(第22位)、泰国(第24位)、越南(第25位)、马来西亚(第31位)、印度尼西亚(第32位)、菲律宾(第38位)等8国的贸易量排名进入全球前40位。

如果将RCEP与其他主要FTA进行比较(见表2),则显示:以人口规模衡量,RCEP无疑是全球 的FTA,其人口是欧盟-28国的4.4倍、是USMCA的4.6倍、是ASEAN的3.4倍、是TPP-12国的2.7倍。但以GDP、贸易、投资等指标衡量,RCEP并不是全球 的FTA。如果以GDP、贸易与投资流量衡量,欧盟则超过了表2中的其他FTA;而以投资存量衡量,USMCA则 。

表2RCEP与其他主要FTA的比较

注:相应指标(人口、GDP、进出口、FDI)的占比为各国分别占世界的百分比重(%)。EU-28表示欧盟28国(即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EU-27表示去掉英国(脱欧)之后的27国。Euro-19表示欧元区19国(即包括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USMCA-3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自贸区,其前身为北美自贸区(NAFTA)。TTP-12表示包含美国在内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2国,CPTTP-11表示美国退出之后的《全面且渐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11国。ASEAN-10表示东盟10国。

数据来源:人口、GDP及贸易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年的数据。OFDI与IFDI数据为年数据,来自UNCTAD。

二、RCEP的一体化水平

本部分基于国际比较,首先从区内外贸易的角度评估RCEP的一体化水平,然后分析RCEP国家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

(一)区内外贸易比较

根据WTO的报告,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很多,但各个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水平不一。总体来看,以区内贸易量、自由化程度衡量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水平较高、层次也较高,比如USMCA、欧盟及欧元区等;但以发展中经济体主导的自由贸易区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在拉丁美洲、南美洲、非洲的自由贸易区。

我们首先将RCEP与ASEAN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作为区内 大经济体的中国与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在其中的作用。图2(1)显示,在—年样本时期里,RCEP-15国的区内货物贸易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0%、区内货物贸易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重约为45%,也就是说RCEP-15国合计有60%的出口是面向区外的、有超过50%的进口是来自区外的。如果我们仅仅看RCEP中的ASEAN-10国[见图2(2)],则其区内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只有25%左右,即意味着ASEAN-10国75%的国际贸易是在区外发生的。所以,从ASEAN-10国到RCEP-15国,我们看到了区内贸易的上升。这显然主要归功于另外5个国家的加入。那么,在这其中,中国与日本的作用有何不同呢?

图2RCEP与ASEAN的区内外货物贸易量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作用(%)

注:图中指标“区内出口”“区外出口”“区内进口”“区外进口”分别表示FTA的区内出口、区外出口分别占总出口的百分比(%),区内进口、区外进口分别占总进口的百分比(%)。数据来源:基于CEIC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RCEP如果不包括中国的话[见图2(3)],其区内贸易占比将趋于下降。比如,年的区内出口占比与区内进口占比分别由RCEP-15国情形下的40.3%、47.3%降至RCEP-14国(不含中国)情形下的31.89%、32.37%。RCEP如果不包括日本的话[见图2(4)],其区内贸易占比也是趋于下降的,但下降幅度小于不包括中国时候的下降幅度。比如,年的区内出口占比与区内进口占比分别由RCEP-15国情形下的40.3%、47.3%降至RCEP-14国(不含日本)情形下的33.1%、38.88%。也就是说,相对于日本,中国对RCEP区内贸易的提升起着更大的作用。

ASEAN如果包括中国的话[见图2(5)],其区内贸易占比变化不大,而且进出口的表现略有不同。比如,年的区内出口占比由ASEAN-10国情形下的23.42%降至“ASEAN-10国+中国”情形下的22.86%,但区内进口占比则由ASEAN-10国情形下的21.32%升至“ASEAN-10国+中国”情形下的25.55%。ASEAN如果包括日本的话[见图2(6)],其区内贸易占比也是趋于上升的。比如,年的区内出口占比与区内进口占比分别由ASEAN-10国情形下的23.42%、21.32%升至“ASEAN-10国+日本”情形下的25.82%、24.65%。也就是说,相对于中国,日本对ASEAN区内贸易的提升起着更大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RCEP与目前全球其他几个重要的FTA如欧盟(EU)、欧元区、USMCA、TPP/CPTTP、南部共同市场(CommonMarketoftheSouth,MERCOSUR)等进行比较。由图3可知,在所列举的FTA中,欧盟(28国)区内贸易进出口占其总进出口的比重 ,超过60%。其次是欧元区,其区内贸易占比在50%左右。然后是美加墨FTA与包含美国在内的TPP-12国,它们的区内贸易所占比重均超过40%(区内出口占比更高,达到50%),但不包括美国的CPTPP-11国的区内贸易占其总体对外贸易的比重不足20%,与南部共同市场的区内贸易占比相当。

图3全球主要FTA的区内外货物贸易量比较(%)

注:图中指标“区内出口”“区外出口”“区内进口”“区外进口”分别表示FTA的区内出口、区外出口分别占总出口的百分比(%),区内进口、区外进口分别占总进口的百分比(%)。图中假定成员整个样本时期里是不变的,未考虑不同时点FTA成员的变化。南部共同市场(CommonMarketoftheSouth,MERCOSUR)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4国。数据来源:基于CEIC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比较图3与图2可知,RCEP-15国的区内贸易水平相当于美加墨FTA与包含美国在内的TPP-12国,而ASEAN-10国的区内贸易水平则与不包括美国的CPTPP-11国和南部共同市场相当。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RCEP-15国的区内贸易还未达到欧盟和欧元区的水平。

(二)与中国的价值链关联分析

我们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中国与RCEP经济体的价值链关联,为此构造两个指数:(1)中国(CHN)对伙伴经济体(i)的价值链依赖(记为CHN_Dep),即,等于来自伙伴经济体的增加值()占中国全部增加值()的份额(%),该值越大则意味着中国对伙伴经济体的价值链依赖就越强。(2)伙伴经济体对中国的价值链依赖(记为Partner_Dep)即,等于伙伴经济体的全部增加值()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所占份额(%),该值越大则表明伙伴经济体对中国的价值链依赖程度就越高。本部分的计算主要基于Eora跨国投入—产出数据,该数据目前更新至年。

表3列出了中国的前20位价值链伙伴。从CHN_Dep看,来自前20个经济体的增加值占中国最终品(包括国内使用与出口)所含外国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年,中国价值链依赖程度 的4个经济体始终是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RCEP经济体进入前20位的主要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非洲经济体进入前20位的只有安哥拉(AGO)。其他进入前20位的经济体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瑞典、瑞士等。因此,至少从目前的数据看,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价值链依赖程度较高。从Partner_Dep看,在前20位经济体中,RCEP经济体主要是越南、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泰国。

表3中国与全球代表性经济体的价值链关联(%):前20位伙伴经济体

注:*表示RCEP成员国。“变化”表示年的数值减去年的数值。对于CHN_Dep,(a)为前20大经济体总和;(b)为全球总和;(c)为前20大经济体所占比重。对于Partner_Dep,(a)为前20大经济体平均;(b)为全球平均。

数据来源:基于计算Eora跨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而得。

所以,总体上,中国的双边价值链关联关系呈现出很明显的非对称性: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价值链依赖程度较高,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价值链依赖程度较高。

三、RCEP区内成员趋同与贸易增长

本部分主要分析RCEP区内成员经济规模(以GDP衡量)的相对变化(用相似性指标衡量)及其对区内成员方之间贸易流的影响,以此来评估RCEP发展动态及可持续性。

(一)分析方法

我们这里主要采用Helpman的思路与分析方法。Helpman基于自己与Krugman一起建立的模型推导出一个结构等式,以解释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持续上升。在模型中,规模经济(scaleeconomies)与产品差异性(productdifferentiation)导致专业化(specialization),因而每个国家生产不同品种的产品。由于国家之间的偏好是相同的和位似的,所以它们对每种产品的消费与其自身的GDP成比例。于是,在贸易平衡以及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随着国家之间变得越来越相似、它们比世界其余地方增长得更快,则它们之间的贸易占它们GDP的比重将趋于上升。这样,对于一组国家A而言,以上思想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其中,VA表示A中的所有国家j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YA表示A中的所有国家GDP总额,Yj表示A中的国家j的GDP,sA表示A的GDP总额占世界GDP的比重。

公式(1)最右边等式的括号里部分即就是Helpman定义的规模离散指数(sizedispersionindex),又被称为相似度指数(similarityindex)。为了理解该指数的特点,假定A有N个国家,当每个国家的相对规模都是1/N时,则该指数将达到 值(=1-1/N);如果其中一个国家的相对规模接近1,则该指数将趋于0。因此,公式(1)表明:一组国家区域内的贸易额占其GDP比重与相似度指数成正比、与该组国家GDP总额占世界GDP的比重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区域内国家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将不断增长;随着该组国家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将不断增长。

为了检验A组(就是本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7659.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