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在死海寻活水以色列三农调研记录与反思


以色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极低比例的农业人口,实现了水平极高的农业发展,并以先进的农业科技闻名世界。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一篇较为详尽的实地考察报告,作者方平老师和他的同伴们,对以色列的自然资源、农业科技、共同体精神三个维度近距离观察思考,并尝试找到其内在的逻辑与机制。

本文原载《青芽儿》杂志第89期(年7月),本次刊载略作删节,并重新进行了编辑修订。

当真正置身于五月的以色列时,车外动辄50℃的高温告诉我们,这里不仅有资料里说的地中海气候,还有沙漠气候。

以色列,怎么能在如此干旱和炽热的自然环境中,成为欧洲的农业后花园?我们带着问题,在这个死海之畔的国度,观察它的水源、技术,以及共同体的营造,考察农业和食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讨论当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展开了对「活水」的探寻之旅。

?以色列地图

Wikipedia

?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地点标记

GoogleMap

探寻以色列的水源,必须先来到位于最北部的黑门山(MountHermon)。山脚下,肥沃的良田,以及大型的灌溉设备,跃然眼前。

再驱车向前半小时,就来到边境的但城(TelDan)自然遗产国家公园。这里有以色列 的瀑布。在茂密的树林,上溯瀑布的源头,陪伴一路的是奔涌的山泉水,它们由黑门山的积雪融化所形成。冰凉清澈的山泉,蕴藏着无穷的能量。正是它们,带来了我们在山脚下看到的那一片现代化的农业图景。

向南驶去,来到碧波荡漾的加利利湖畔。这里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淡水湖之一,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它养育着湖畔的人民,让他们能够在数千年前,就在此栖息繁衍。加利利的透彻湖水,塑造了诸多重要的文明形态,诞生了一系列闻名西方世界的「神迹」。

在北部穿行的三天,我们体验了一个水源丰沛的以色列。但是,逐渐向南下沉的地势,以及数百万年的干旱和蒸发,最终形成了死海。以色列的中部和南部,早已经变为广袤的荒漠。在这里,农业,甚至生命,原本是无以为续的。

从加利利湖向南驱车两个小时,就能来到死海之滨。伴随着海拔下降、淡水消失,这里的一切,逐渐失去生机。沙漠和荒芜,有机会展现它特有的威力。

沿着海边的盐碱地,依然有农业生产。然而,围绕水源所形成的一切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包括作物选择、技术使用、组织形式,都已经和黑门山地区的截然不同。我们很难看到大型的露天灌溉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单一物种的农场,包括:椰枣林、香蕉林,还有相对于无边的荒漠而言,非常有限的麦田。这些农场的地下,覆盖着非常繁密的滴灌网路。水,在这里以特殊的存在形式,依然帮助人们生产食物。

然而,从死海再向南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已经置于沙漠当中。生命以非常特殊的形式,在完全没有水的空间里延续。

五月的黑门山,山顶还有积雪,山脚下的环境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黑门山融雪形成奔涌的山泉。

加利利湖西岸,橄榄树林。

从昆兰(Qumran)国家公园眺望死海,海边的盐碱地,依然有农业生产。

马萨达(Masada)古战场国家公园位于裘蒂亚沙漠(JudeanDesert)的边缘。放眼望去,是无尽的荒芜。

以色列人通过先进的技术系统,在沙漠中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还能大量向欧洲出口蔬果和花卉。在宗教、*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整个地区(以色列控制区和巴勒斯坦控制区的总和)的农业及食物体系,远非生产和消费这么简单。经过实地观察,讨论技术背后的故事,才是我们的本意。

内盖夫沙漠(TheNegevDesert)边缘地区,有一处 的阿拉瓦(Arava)农业研究中心。我们到访此处,着重了解与思考以色列农业科技,如何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遇。在历经「绿色革命」?的洗礼之后,全球的小农生产,已经学会了对「现代技术」保持警惕。舒尔茨??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已经变成了改造「现代农业」。但通过对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体系的观察,则让我们对「现代农业」又有了新的认识。

?编注:绿色革命(GreenRevolution),也称第三次农业革命(ThirdAgriculturalRevolution),发生于年至年代末之间,以工业生产思维改造传统农业,包括单一作物种植模式(高产品种等),化肥和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可控灌溉和新耕种方法,机械化等。对全球农业及经济、社会、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粮食产量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伴随着作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土壤污染及贫瘠化、对农药的依赖、种子垄断等一系列代价。年代开始,出现反对绿色革命的呼声和行动。

??编注:西奥多·威廉·舒尔茨(TheodoreWilliamSchultz,~),美国经济学家。因其「在经济发展研究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所做的首创性研究」,于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等。

阿拉瓦研究所(AravaInstitute)所在地

?ROMCARMI

阿拉瓦环境研究所(TheAravaInstituteforEnvironmentalStudies,AIES)包含多个领域的研究及发展机构。

arava.org

展示中心的管理人员约翰,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技术,对于以色列人的生产而言,提升产量从来不是 的目标。

首要目标,是形成基本的农业生态环境,在沙漠里生存和生产。其次,是形成稳定的社区和适宜生活的环境。再次,利用本地资源,形成循环农业生产,将资源的利用率提到 。

他说——

「最初,我们选择在这里生产和建设,是因为『沙漠是所有人的敌人』。所以英国管理者和阿拉伯人,都不会对我们进行干涉。于是,我和我的同伴们坚守了下来,一干就是50年。」「生活,不是向沙漠索取什么,而是在沙漠里,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

与约翰交流访谈

技术,在这里成为让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所观察到的先进农业技术,多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为核心展开,体现了基于当地自然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便背后有雄厚的国际资本,但科学家研究的内核,依然是对生态的尊重与对生活的关怀。

从以色列地区的历史来看,耶路撒冷能够发展为圣城,根基在于,周围的农牧民能够向城市供给大量食物。当时的农业和游牧业经营,对于形成文明非常关键。然而,这种经营具有很强的不可持续性。低水准的农业生产,不当的灌溉方式,会造成严重的土壤水分蒸发。长此以往,土地的盐碱化和沙 将不可逆转。

在这片土地的历史中,生态的不可持续,是战争兴起和文明衰落的导火索。因此,以色列重新复国之后,生态的可持续性,成为犹太民族思考的重要问题。对于水资源的有效使用,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中国南方常见的亚热带植物,在以色列的农业高科技展厅被视为重要展品。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改造沙漠生态的过程中,形成了适于农业耕作的微观环境。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另一个例子,是沙漠种养循环系统。整套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养鱼用的水资源,进行再处理。一方面,建立海水淡化和地下水提取系统,养殖足够的鱼苗。另一方面,利用技术,集中转化掉其中的富营养物,让养殖用水不直接排到自然环境当中,而是用作下一步的作物灌溉。

这套循环农业的理念,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防止灌溉不当造成的土壤盐碱化。从产出的食物看,一方面提高了蛋白质食物的供给,一方面提高了谷物作物和蔬菜的供给。

汤姆博士向我们展示他的技术团队开发的循环种养系统中的鱼池。

绿色塑料桶装的是南瓜,用于测量水体营养与植物生长效率之间的关系,每条管子精确控制水源内的营养物成分。通过观察南瓜的生产,找到 的微生物配比和使用方案。

节水技术的运用,是以色列农业能够成功的关键。滴灌,将以色列人对于水和生命的敬重,展现在一种先进的技术形态之中。创立和维持这套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中心的技术体系,需要承担高昂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

技术系统创立时,大量的知识,不仅来自以色列本土,还包括全球,尤其是西欧和美国的犹太人。在以色列建国之初,养活这些知识背后的「拥有者」并不简单。

另一方面,这个系统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虽然中东遍地油田,但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禁运石油。以色列只能舍近求远,从南美进口,石油的市场零售价是中国大陆的两倍左右。

随着生产的扩大,淡水已经不足以满足农业生产,海水淡化系统应运而生。这对物种本身的适应性提出了要求,农业科技需要致力于培育能适应较高含盐量水源的品种。

相比之下,在巴勒斯坦控制区,虽然当地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准很低,甚至一路上几乎看不到良田,但周边国家对他们积极地支援,让当地食物、水源和能源能够基本满足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局面:以色列的食物生产,能力强,但食物价格偏高,果蔬大约是中国大陆的 倍;巴勒斯坦缺乏连续且系统的农业生产,但食物价格较低。

我来自中国南部,从未面临过系统性的缺水,从来没有思考过水源获取和利用,居然需要像以色列人付出这么多。不禁感慨,原来我们就是整天「捧着金碗要饭吃」的人。在我的家乡,拥有远比以色列丰饶得多的自然生态条件。同时,大量的耕作传统、土生食材,饮食文化构成的农业与食物在地化知识(localknowledge),蕴含了大量对天、地、人的关怀。

可惜,对市场和技术的误解,却让农业生产者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一派空怀理想,只顾着「传统」、「生态」,对任何「现代农业」都嗤之以鼻。另一派,则只偏爱那个盲目追求以产量为 目标的所谓「现代农业」,不惜用祖祖辈辈留下的大好河山,换取眼前的蝇头小利。最终,两派却都陷入某种「捡了芝麻丢西瓜」的处境。

以色列人能将自己的环境和技术有机整合,终有产出。我在想,若能恰当结合现代的营销方法和生产技术,而非只要生态、不要技术,或只要市场、不要(生态和道德的)底线,则我们的在地化知识,多数能在这个大打「生态牌」的时代,对市场形成重要影响。循环农业与可持续生产模式,如基塘农业、稻鱼共作,有机会通过体现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实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让捧着金碗的人,最终吃上好饭。

当我们从沙漠中汲取了技术与环境可持续的思考,再回到死海边上,重新去看待之前我们住过的拿撒勒村和基布兹社区的时候,我们对以色列三农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脉络:在这两个共同体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可持续技术体系建设的背后,那种犹太民族特殊的文化与精神,渐渐跃然脑海。

拿撒勒村(NazarethVillage)的共同体设立,是为了通过再现公元一世纪前后的生活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体验当地的食物生产和农户生活情况。来到这里,我们仿佛搭乘了时光穿梭机,回到二千年前。

拿撒勒村是一个露天博物馆,由工作人员扮演工匠和村民,再现耶稣时代的加利利地区日常生活。

?NazarethVillage

共同体提供的食物,极具当地特色。有小麦做成的烤饼,应季蔬菜做成的沙拉,腌制的橄榄,以及特色的鹰嘴豆泥等当地食物。鹰嘴豆泥是一种中东地区常见的酱料,味道相当浑厚。而如蜂蜜一样的椰枣泥,作为特色酱料,鲜甜醇厚,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拿撒勒村的午餐,囊括了鹰嘴豆泥、腌制橄榄和椰枣泥等特色食物。

这些食物背后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就是一幅当地农业的画卷:主要的食物都产于本地,朴实的农牧民,围绕着小麦、鹰嘴豆、椰枣、橄榄、牛、羊的生产和消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编织着自己的平凡生活。

饭后,我们走进村庄,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生活面貌,包括:游牧、纺织、建造,以及居住环境。当时的气候条件,与现在亲历的很接近。人们主要从事游牧业和旱地农业。牧民放养绵羊,获取羊毛——这是最主要的纺织原料。

拿撒勒村再现二千年前的共同体生活场景

?NazarethVillage

利用岩壁开凿建筑的羊圈。

?TysonWang

拿撒勒村对当时共同体生活的复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形成的过程。首先,食物作为连结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媒介,对形成社群交流起了关键作用。集中的橄榄油榨油坊和小麦磨坊,让各家各户能集中起来,统一进行食物加工。由此,逐渐形成了交流、交换和后来的集市。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体的精神凝聚力能够慢慢形成。在集市里设立的原始会堂,让重要的神职人员在这里布道,把村民和流动的牧民、来自远方的商人都集合起来,启示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换句话说,形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是市集和会堂的出现。它们有助于增强共同体凝聚力。一方面是人们的日常交流,另一方面则是会堂辩论,它能形成最主要的社会舆论,帮助人们实现最基本的共同体价值认识。

,成员们对共同体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比如,通过创立宗教,对天地形成敬畏之心。这种认识,反过来指引自己的家庭和基本的农业生产生活,进一步巩固了共同体。

拿撒勒村犹太教堂外观及内部

nazarethvillage.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6083.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