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明共进化,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巴勒斯坦的杰里科,世界上 个城市,从它的出现至今,人类的文明走过了1万余年。1万年来,城市不仅星罗棋布,还逐渐打破边界,演化为城市群。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这三大世界知名湾区,就是城市群的代表。
湾区的出现,是城市的进化,也是文明的进化。湾区内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带来高效的资源流动,形成拥抱全球的开放型经济机构,因而带来了庞大的经济体量。湾区经济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更是各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
始于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长时期高速增长,目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的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与发展活力的中心大城市;它们又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壮大发展,出现新的城市。并且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大型城市还会不断增多。
但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大概念大规划的城市群,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地位不匹配。缺少新的城市能力,势必不能形成新的竞争能力,不符合文明进化,也必将被世界逐渐被淘汰。综合目前中国的城市分布、经济能力、发展基础,以及未来的需要,中国亟需具有核心概念的城市群;年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是顺势而为。
地理环境不同也就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人群的体质特点,也决定了本地人的生存策略,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带有的区域特色,这些是城市
发展的人文基础。
上篇:大湾区中医药的地理文化基础
大湾区的地理气候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的核心区域。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北靠南岭,南朝南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涵盖了珠江流域出水口附近的地域,地势较低,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地势尤其低洼,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大湾区大部分地区,日照与水分充足,春季多雨,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长年气候炎热多雨。这就是所谓的“湿热环境”。
大湾区的人群体质特点
大湾区一带的人群,处于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长年湿热熏蒸,势必形成特定的体质;粤港澳大湾区背山面海,本地人就地取材,食材多为鱼、虾、蟹等寒凉之品,容易伤及脾胃,酿生湿热;“吃在广州”,本地物产丰富,这一带人嗜食用肥甘厚味饮食,也容易导致本地人脾胃功能受到影响。综合多方面影响,因而出现面垢油光、多长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这就是所谓的“湿热体质”。
大湾区的草药库
大湾区一带,多温热,多雨湿的地理气候特点,因而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许多独有的热带药用植物,不仅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还有不少质量上乘的地道药材,素有“南药”、“广药”之称。
这些本地草药,从历史流传的本草记载分析,多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性味多苦寒,可以消除岭南炎热气候的影响;从功效看,大多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祛湿或者芳香化湿的作用,比较适合岭南潮湿闷热天气,导致的湿热体质,以及因此引发的疾病;从特性来看,岭南药材和草药具有“简、便、灵、验”的特点,是治疗该地区常见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当地群众和本地医生,应用极为广泛,既可入药,亦可配作凉茶饮用,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大湾区人群的生存策略
地理环境和当地资源,决定了大湾区人的生存策略。他们面对自然环境和机会的挑战,必须善于利用当地资源,与天地和谐共处,又必须具有敢于开拓、敢冒风险的精神,保证繁衍生息。
翻阅历史,可以发现,从久远以来,活动在这片土地之中的生命,生老病死,已经达成一种平衡。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医一方人”,这些天生地设的物产,养育着这一个地区的人群,维持着这个地区的生生不息。当地人,体悟和实践着这种道理,这就是岭南人的生存之道,也是符合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大湾区的中医民间基础
世代相传的生存之道沿袭至今,形成了本地区人群“信中医、用中医”的传统。在广东一带城市的大街小巷,凉茶店成为当地人 停留的地方。岭南人有一句谚语,“饮一杯凉茶,不用找医家”,很能反映岭南地区人们的生活养生习惯。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以中草药为原料,熬制的广东凉茶,发挥了很好的预防疾病与保健的作用,如今已经成为南方流行的饮品。
不仅是凉茶文化,广东的药膳煲汤,也是岭南中医文化的鲜明代表。粤人无汤不上席,无汤不成宴。无论春夏秋冬,都离不开各种功效各异的汤水,清润可口,鲜美淳和,不寒不燥,不腻不滞,而又营养丰富,它在防病、治病、养生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民间自发的凉茶保健和膳食,岭南中医药的文化基因,深入到岭南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就是大湾区民众生生不息的基础。
大湾区的岭南医学流派
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开始,岭南医学人才辈出,在中医“三因”制宜理论思想指导下,研究地方医药学,在防御湿热的气候致病,以及治疗地方常见多发病等方面,形成了源于中原,有别于其他地方医学的鲜明风格。
岭南医学,素来重视脾胃调节,经方时方并重,用药轻灵,喜用花叶;注重地域疾病谱情况,巧用道地药材防治疾病,并善于将汤、茶等药膳与民众的生活保健相结合;积极吸取舶来文化元素,引入“海药”与“南药”互为补充。这些与众不同的学术特色,根植于地方,根植于临床,注重疗效,逐渐形成南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
中篇: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的底气
大湾区的中医药高地建设,不能是无本之木。我们必须看清历史起点,承认现实,摸清目前的家底,了解大湾区中医药的规模和能力,以及智力支持,才能更好的设计未来。
大湾区的中医医疗机构规模
从最初的“一根针一把草”,到如今可以完成医院,医疗体系不断完善,诊断能力不断增强,广东的中医机构的数量与规模,实现快速的发展。
目前全省有中医医疗机构2.1万个,医院家。其中,医院34家、医院71家。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5.6万张。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有两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落实广东,数量居全国首位;还建设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家、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76个。在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医院医院,广东占了9家, 。
此外,广东还建设了个基层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
大湾区中医的服务能力基础
目前,广东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基层中医药覆盖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现有的中医服务范围,覆盖了医疗、康复、家庭医疗、社区、心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并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提供特需服务,医院的服务领域。
基层中医药服务方面,广东省%的乡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8.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约占其总诊疗量的34%。中医预防保健方面,全省共有个医疗机构建立了治未病科。年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8.47%和60.68%。
年,广东省中医诊疗量达到1.93亿人次,治未病年服务量达到0万人次,规模全国 。
大湾区的中药产业规模
大湾区一带的中药种类繁多,分布广、产量大,而且中药的使用量大,催生了成规模的中药产业。而这一切,根植于当地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更得益于广东中医的与时俱进。
目前,广东省中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亿元。其中中成药企业销售额.3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1%,位居 。具体来看,广东省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达到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有全国 中成药生产企业广药集团,全国 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一方制药,全国 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康美药业,全国 的饮料品牌广东凉茶。全国中药上市公司市值排行榜中,广东企业白云山、华润三九等进入前十。
大湾区的中医药教育规模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建设,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细数粤港澳大湾区内,汇聚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高水平大学集群,是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学科和人才最集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也相对较高的区域。
目前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包括正统教育、远程教育、师承教育诸多方式,还在不断尝试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医教育体系,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
大湾区的中医药人才资源
在人才和技术的中外交流中,广东率先探索。一方面,鼓励把具备深厚中医功底的人才送到世界 的大学、科研机构参与传统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参与系统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过程,让中医读懂西医,培养具备世界视野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具备良好基础的中医机构与外国 医疗集医院,让 的西医与广东的 中医在一起工作,通过实践让西医读懂中医。些举措让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人才具备世界眼光。
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支由国医大师、各级名中医、中医骨干和中医执业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日益壮大。有这些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作为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中医药发展底气十足。
大湾区中医药成果的国际合作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型,中医药与时俱进,在与现代科学的碰撞和交融中,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部分领域已经取得原创性成果,在全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需求。
受岭南中医药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出的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作出重大贡献,成功走出国门,为世界快速清除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成为中医药走出去及我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
再例如,位于珠海横琴新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广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重点项目。产业园已成功帮助两家中成药企业完成了在莫桑比克的注册,为中医药在葡语系国家及欧盟开展药品注册和服务贸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此外,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个国家和地区,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认可使用针灸,还有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保体系。
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建成的粤港澳中医药高地,必将进一步转化粤港湾大湾区优质中医药资源优势,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这些输出的成果,是我们的底气。
下篇: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的未来
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新兴城市不断出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已经展示出来了。城市群的出现,要求新的卫生设计,既基于历史地理,又蕴含着未来的发展格局。岭南中医药是大湾区的健康文化基因,历史和发展,还有*策助力,也已经把它推到了选择的关口,中医药应该顺应发展,与文明共进化。
大湾区对健康格局的新要求
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标志着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诞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奋力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有近万人口,位居四大湾区首位。包括广州、深圳两座中国一线城市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拥有庞大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对如何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保障提出了新要求。
匹配大湾区城市群体的功能,必须有新的卫生设计。这种卫生理念,必须符合当地的历史地理特点以及现有的基础条件,又必须区别于原有的城市,而有所提升和强化。
*策助力与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广东省,对发展中医药已有先见和行动。早在年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规划,出台相关的决定、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对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进行了全面部署。
年到年间,广东省*府、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联合以及省商务厅多个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意见、纲要、规划、方案,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协调发展,加快国际化认,深化区域合作。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中医药列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这些*策,从多方位对大湾区的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支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的未来
中医药有着多年的历史,岭南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从中央到广东省,*策东风不断支持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医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可谓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岭南的中医资源丰富,中医药教育及人才汇聚。岭南医学指导下的中医药研究,已经出现喜人成果;搭上在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势头,国家出台了许多中医药支持*策,中医药事业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它必须作为独特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科技资源、 文化资源和重要生态资源的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服务健康湾区建设,打造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塑造一个全球标志性的不一样的 湾区特质,使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东方明珠闪耀全球!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及其现代临床水平的发展,理应为守护全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所作为!
对中医未来设想的场景,即将展现在眼前;发展中医的道路,也已经铺到脚下。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打造粤港湾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大有可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