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传媒人出书真实记录真诚体悟


  传媒人出书,从来不缺乏   畅谈读书之乐

  传媒人中有不少爱书之人,他们在静静地享受阅读带给自己快乐的同时,也将这份快乐化于笔端,与读者分享阅读心得,向读者荐书。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新作《书中日月长》(海豚出版社)分为四卷,卷一是“阅读史”小札(选自《老插图新看法》),卷二是说给书痴的话(选自《给自己的心吃糖》),卷三是在书籍的密林中游荡(选自《百年百词》),卷四是所读与所思(选自《微尘与暗香》)。

  谈到该书的选题策划由来时,《书中日月长》责任编辑郝付云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表示:“胡洪侠是书话家、藏书家,以书话见长,先前曾出版多部书话集,深得读者喜爱。这次我们请他在以往的书话集里精选了谈书的文字,重新结集出版,在书中他谈及自己读书、买书、藏书的经历,又将爱书人书里书外的悲欢离合一一道出。”

  谈到该书的特色,郝付云说:“胡洪侠每篇文章都不长,但文短意长,文字干净利落,独树一帜。”在她看来,这类书话集,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能够带给读者永恒的阅读价值,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书让我重温久远的日月,又给我带来崭新的日月。”

  在郝付云看来,作为一本书话集,其阅读对象首先是真正的爱书之人、懂书之人,“我们期待读者从中不仅能够看到作者的一些关于书的阅读和购买经历,而且能够感悟到一位真正爱书人的读书情怀,从中领略书的永恒魅力。”

  同样也是爱书之人的传媒人、《深圳商报》记者张清的 作品《吹皱集》(海豚出版社)刚刚上市。甚少出书的他,如此自谦“写的东西少而乱,只鳞片羽,自计不值得……”,正如胡洪侠所写的《张清的章法》里所说:“张清喜欢读书,对出书似乎向来兴趣不大。……十几年间他虽然也时常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却一直提不起出书的兴致。”

  “《吹皱集》的内容比较零散,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一个主题和范围;体裁上,也是有文、有记、有论、有诗。”身为该书责任编辑的郝付云向记者介绍道,“初拿到书稿,给我们的 感觉就是一本题材很丰富的杂文集,像作者所说是‘风下一池波纹纷纭之水’。正是这种贯穿古今、体例各异的丰富性打动了我们。从中我们看出了作者与其他读书人不一样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对生活,对读书有着一种真实的感悟。这种感悟没有行之笔端的做作,没有刻意给读者留下高高在上的清高姿态。虽然内容和体裁杂乱,但这种真感悟、真感慨贯穿本书始终。”体裁杂、每目里的内容杂、各篇体例不尽相同,是《吹皱集》的特点,但读者也可从中看到作者对散文,对评论,对笔记,对诗的驾驭。

     传媒人出身的时寒冰,有着敏锐的嗅觉,近年来专注于时*评论和财经评论,加上异常勤奋地补习各种知识,对于经济趋势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今年,他将自己的这些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推出《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分为“现实篇”和“未来篇”上下两部。“现实篇”写到年,偏重于写原因、规律和战略布局。“未来篇”从年写到年,是由上部的“因”和战略布局引申出未来的“果”,是对年至年中国、美国和全球大趋势以及房价、外汇、大宗商品等走势的具体展望。

  生活在时下大数据的社会,能够把大数据串联在一起的就是各种关系,其中有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承接关系,还有假设关系,而这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全部关系构成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的力量不容小觑。时寒冰试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运用经济周期的自然规律向我们展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保护自己,小心前行,留意身边那些飓风狂浪。在前所未有的巨变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需要知道未来的趋势,顺势而行。因为只有看懂未来趋势,才能洞悉即将到来的大风险、大机会,才能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如果趋势对于我们来说多少有些抽象,甚至虚无缥缈,那么对于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和城市所蕴含的文化,又有多少人试着沉淀下来去探寻和了解呢?大众报业集团*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在其新书《城市与文化》(商务印书馆)中阐述了自己的思考——怎样经营一座美好的城市,怎样让人生活在一座幸福的城市。恰如作家张炜对该部作品的评述:“作者游走四方,视野开阔,感受良多,思虑深沉,少有泛泛发言,多是对比探究。他在城与乡、市与野,大陆与域外、现代与传统这诸多因素与语境中,驰走和驻足,留下了生动而朴实的思想印迹。”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而阅读这本《城市与文化》,我们亦可感受作者的抱负与追求——希望城里人有文化,城市有品位,市长有操守。“我们的市长们,要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尽好自己的责任,要使一座座城市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愈来愈美丽,要使自己的名字像那些宏伟的城市建筑一样,永留在市民的心中,要做城市的功臣……”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担当,亦能感受到其中的人文情怀,“历史是根,文化是*。人类理想的家园,应当有历史,有文化,有个性。”

  我们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妥善保存其间的历史和记忆,不斩断文化的根脉,让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能够心有所属、心有所托,相信阅读了此书会有所收获。

  触动内心世界

  传媒人对于受众需求和市场趋势有更敏感的触角和更专业的判断,因此也能向读者讲述更为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乎青春、关乎事业、关乎爱情、关乎理想、关乎未来……从他们所讲述的这些故事中,我们依稀可见自己生活的轨迹,并从中寻找到情感的共鸣。因为这些故事你我都曾经历。

  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的《乖,摸摸头》(湖南文艺出版社)是主持人大冰讲述的12个温情故事。他说,这些故事皆或多或少地与“善意”二字相关,祈望它们如星光如烛火,去照亮读者的美好人生。据该书策划编辑毛闽峰介绍,该书目前已经发货30多万册。而在他看来,《乖,摸摸头》最吸引读者的是书中所蕴含的真实和真情,“这个‘真’字在当下是有价值,也是有力量的。”

  谈到该书的畅销,毛闽峰表示:“这些感人至深又极具感染力的传奇故事,因为其真实性,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而作者大冰的语言风格和他所讲述的‘真故事’形态非常一致,故事情绪饱满,文字朴素直白,易读的同时又能引发读者心灵和情感的共鸣。”

  孤独俨然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流行标签,围绕着这个最有共鸣的话题,刘同在新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信出版社)中,用33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讲述33种形式各异但又直抵内心的孤独。他用温暖的笔触诉说:孤独不是失败,它是自己与自己对话 的时光。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正如刘同自己所说:“如我这个年龄的人,大都经历过青春的迷茫,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我怎样假装潇洒、佯作镇定,心里总还是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才明白成长中种种的孤独感,如今看来都是无形的忘我成长。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新的力量,在你一个人的时光里,让你成为自己世界的建造者。”

  在毛闽峰看来,这些年轻传媒人的作品畅销并能汇聚大量读者,是因为他们了解读者的阅读期望,也深谙市场需求。同时,当他们在近距离面对读者的时候,也会因为受过的职业训练而表现得更加自如。“这在大冰、刘同的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之前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在抓读者心理等方面都很擅长。良好的自媒体运营让他们在出书的时候天然具备了一批忠实读者。(李婧璇)

传媒人为图书市场增添别样色彩

□李雪昆

  传媒人出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之事。此前,杨澜的《杨澜访谈录》、柴静的《看见》等图书,不但在销售上交出了满意答卷,也让读者了解了更多新闻、采访背后的故事。正因此,传媒人出书可谓读者“另眼”看世界的一扇门。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我们发现,传媒人所出之书的内容题材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局限于自传、访谈录等各自所从事的报道领域之内,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且得到了市场的较好反馈。不得不说,传媒人的独特洞察力为图书出版市场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

  就今年传媒人所著畅销书的初步观察发现,其中有回顾采访生涯类,例如新闻老兵、央视主持人水均益的《益往直前》;有突出媒体专业类,例如《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时寒冰的《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有人生体悟类,例如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总裁丁丁张的《世界与你无关》,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自身经历分享类,例如央视主播郎永淳的《爱,永纯》,主持人大冰的《乖,摸摸头》……

  比如,《世界与你无关》一书,态度直接,观点犀利,用故事做引子,唤醒了那些痴情者、愚钝者、不快乐者。虽不是心灵鸡汤,但却像是与人生握手言和之后的温暖记录。这些看似杂七杂八的琐碎之事落于纸上,但其实,正是这样的随笔表现出了传媒人的真实,可能也正是这样一份真实的记录、真诚的体悟才赢得了读者们的认可。

  在感悟人生之外,知名传媒人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也是读者所关心和   其实,传媒人著书之所以有着“别样色彩”,是因为其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其一,在采访中,传媒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有故事的人、更多有意思的事,这样的“便利”是旁人所不能及的;其二,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传媒人更了解读者想要什么、想看什么、想了解什么的需求;其三,传媒人善于发现的敏感、善于挖掘的能力、看待问题的透彻有助于让他们的叙述更能直抵人心;其四,对于知名传媒人而言,其光环背后的故事是聚焦读者眼球的一大卖点,更是传递正能量的良好平台。

  就传媒人尤其是报人而言,如果说报人的笔是服务特定读者群的利器,那么,他们从文后的笔则更有力地辐射阅读人群,将报人所知、所感、所悟传递到更多人的心中、脑中。报人与文人是两个尤为接近的身份角色,写作则是其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而文人与报人角色的交融无疑发挥了文化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似乎报人因为有了写作传统、积淀以及日积月累的文字功底,才助其从文之路走得顺畅了许多。

  书其实传递给人们的是一份记录、一份感悟,而传媒人本就是社会的记录者,通过本职工作之外的这份“记录”,不但让读者更加了解了传媒,更加了解了传媒人,更重要的是从传媒人的视角拓展了自我的认知。这或许也正是传媒人出书的真谛所在。

赞赏

长按







































新媒体管理
北京中科白癜风建院十周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466.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