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巴勒斯坦这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地方,有一群人正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就是挖墓人。你能想象?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他们每周埋葬的尸体数量竟然从15人猛增到人,且大多数是无辜的妇女和儿童。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心灵的煎熬,面对无尽的绝望和痛苦,他们又该如何自处?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挖墓人的艰辛生活,感受那份沉重的责任与无奈。
挖墓人的艰辛
根据重点信息,我们得知巴勒斯坦目前正处在与以色列的冲突之中,而战争的伤亡最终落到挖墓人的身上,他们需要为这场无谓的战争买单,承受心理与生理上的巨大压力。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军事装备,而巴勒斯坦似乎始终处在弱势地位,每一次冲突都会造成大量的伤亡。那些挖墓人原本只是为死者送行的工作人员,却因为战争的频繁发生而不得不面对连续不断的工作,他们就像是这个国家的一道防线,死者的家属在哀嚎和呆滞之余,他们需要尽快把尸体安葬好,因为新的尸体很快就会出现。
挖墓人萨阿迪表示,战争前他们每周埋葬的死者数量在1-5人左右,而现在最多能达到人。可怕的不仅仅是这个数字,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死者都是妇女和儿童,以军似乎对于巴勒斯坦人的年龄已经不再区分,只要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死者。
对于挖墓人来说,工作强度的增加只是其中一个问题,更为沉重的压力来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战争本身的无奈和愤怒。萨阿迪曾经努力地去说服自己不要被死者的感情牵引,他试图让自己变得麻木一些,因为如果他也和死者家属一样陷入绝望之中,那么这里很快就会陷入一片死气沉沉之中。
墓地资源匮乏
萨阿迪所在的代尔拜拉赫城是巴勒斯坦境内比较热闹的一座城市,因此这里的死者相对来说要多一些。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连这些原本可以被安葬的土地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了。
更有甚者,以色列军队在不断挖掘和轰炸巴勒斯坦人的墓地。我们可以看到当死者的数量达到萨阿迪描述的程度之后,他们也很难有更多的空间去安葬新的尸体。于是那些死者只能继续留在临时停车场和路边的坟墓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墓碑可言,也许萨阿迪和其他挖墓人最多能给他们找到一块简陋的标记物--碎石块。
记者采访到了汗尤尼斯城的挖墓人纳吉,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目前以军在本轮冲突中已经挖掘和轰炸超过20座墓地。本来已经寸步难行的挖墓人活儿现在也被彻底破坏了,在以军看来这或许只是一种战术上的摧毁对手士气的手段,但是对于挖墓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真的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了。
报道中还提到纳吉所在汗尤尼斯城外还有许多被遗弃的地下室和隧道可以利用,但是因为这些建筑原本就不属于巴勒斯坦人,所以纳吉表示他很难确定这样做是否合适。即便能够确定没有人反对之后,那么还需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让死者在这里得到安宁。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挖墓人除了愤怒之外几乎做不出任何其他反应了。他们原本只是普通工作人员,根据当地风俗习惯把死者安葬好就可以了。即便在以往的冲突中偶尔出现工作量激增的情况,但是那也只是短暂的时间之中出现的,随着战争逐渐降温,他们很快就能回到正常工作状态了。
然而这一次似乎完全不同了。汗尤尼斯城和代尔拜拉赫城或许是因为地理位置较为靠近以色列而首当其冲受到了以军的打击,在纳吉看来以军这样做无疑是要彻底消灭巴勒斯坦人留下生存空间的想法。
我们从挖墓人萨阿迪身上看到了深深的绝望和无奈。他曾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安慰自己,比如告诉自己活着的人总有希望找到一片新天地,死在自己手下的人反而算是幸运儿。再比如告诉自己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什么陌生物,这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洗礼的国家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然而当他看到越来越多无名尸体被埋葬在临时停车场里时,这些理智上的辩解似乎已经完全失去了作用。萨阿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挖掘的究竟是不是人类,以及自己手中这把锋利的铁锹究竟是不是用来伴随人们走向天堂的。
结语
通过挖墓人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令人心痛又感慨。这样的现实真的让人无奈,难道人类的历史就只能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反复横跳?你怎么看待这一切?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图文夏日征集令#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1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