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受的根源?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不中听的话、或者是一次伤害的时候,我们通常有四种反应的方法:
第一种反应,责备自己、内疚,这事都怪我。
第二种反应,责怪他人,说凭什么我内疚,这事怪他,要不是他我就不会这样,责怪别人。
第三种反应,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我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呢?我需要什么呢?
第四种反应,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两种反应,责怪自己和责怪别人都会带来暴力的情绪,都会让我们的沟通变得很暴力。后两种反应,当我去体会感受的时候,当你觉得孤独,请问你是什么样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这时候你要能够学会表达需求,而不是指责。
你最好别回来,这是指责,你根本不关心我,这是指责,这种指责根本与你的需求无关。所以我希望你每周能够有三天早点回家,这个叫作需求。所以就像我的朋友,我让他告诉自己老婆说,我希望咱们能够做两荤一素,这才叫好好做饭,这就叫作说出具体的需求。
普通人很难做得到。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成长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情感的奴隶。
我见过很多人到五六十岁,很老了,依然能够成为情感的奴隶。他总觉得我是被迫的,我不得不做这么多的事,我不得不对你们好,你们整天欺负我,好压抑。凡是做情感的奴隶的人,就算干到退休他都觉得好压抑,因为他总觉得自己忍辱负重,总觉得自己为别人牺牲了特别多的东西。这其实一直处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叫情感的奴隶。
第二个阶段,这个人想明白了,叫作面目可憎。
什么叫面目可憎呢?关我屁事,这事不归我管,你别跟我说这个,我不听。他学会了,他说我推卸这个责任,这个责任跟我无关系,我爱怎么地怎么地,谁都跟我没关系,我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你会得罪很多人,这个叫面目可憎。你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阶段就是孔子讲的“过”和“不及”?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孔子说的中庸之道。
你找到了中间的那个地方,叫作生活的主人。当你能够找到生活的主人的时候,你自然会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你成为了自己情绪的主人,你才能够乐于帮助别人。我们来看看生活的主人是一个什么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非暴力沟通绝不是教你忍辱负重,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但是你不会轻易地用语言去伤害别人。因为伤害别人并无助于你解决这个问题,伤害别人只会让生活更加一团糟,你只是图一时的痛快,你想做一个面目可憎的人,或者想做一个情感的奴隶,或者想把别人改造成情感的奴隶。
回顾一下:
第一步,观察,讲事实。
第二步,知道什么叫作感受,讲感受。
第三步,找到感受的根源,也就是需求。
第四步,叫作请求帮助。就是你真的想要怎么做,说出来。
对方有可能没有学过非暴力沟通,那没关系。对方会有情绪,对方会像那个巴勒斯坦人一样一直在生气,在大吼,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很正常。这时候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倾听。就是千万不要希望对方停下来,或者千万不要打断对方。
比如下面的这10种沟通:
①“我觉得你应该”,这不是倾听,这是在打断对方。
②“你这算不了什么,跟你说我那个事”。这是比较,
③“如果你这样做,你会得到很大的好处”,这是说教,给人建议。
④“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这是安慰。
⑤“你这事让我想起来”,这是回忆。
⑥“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不至于”,这是否定。
⑦“哦,可怜的宝贝”,这是同情。
⑧“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询问。
⑨“我原来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是昨晚怎么怎么样”,这是辩解。
⑩“事情的经过不是这样的”,这是纠正。
这些东西都无助于你体会对方的处境,这些东西都会让对方的情绪更加抓狂。
在对方情绪抓狂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去体会他的感受,说我能够理解,你真的很难过,我知道你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你的心里边非常焦虑,作为父母我们都能够感受得到,这叫作反映情感。当你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的时候,对方的情绪就会立刻好转,他会点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1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