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哥说
今天博雅哥为大家带来的是“伊斯兰教与现代社会”课程在本学期第二周(9月20日)的课程实录。伊斯兰主义是当代国际*治的重要因素,了解中东地区的前世今生,是我们认识21世纪世界发展状况的重要条件。在《古兰经》中,前伊斯兰的阿拉伯被描述为一个对“真正的宗教”无知,缺乏应有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的黑暗世界。这一伊斯兰教观念中的“蒙昧时代”,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究竟为何?在本节课上,昝涛老师便带领我们纵览了伊斯兰教诞生前夕阿拉伯半岛的地理、民族、文化与*治,为我们揭开了早期阿拉伯世界的神秘面纱。相信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将为我们后续探索伊斯兰世界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点.
Vol.
课程实录
伊斯兰教诞生前夕的阿拉伯半岛与阿拉伯人
昝涛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9.20.13:00-14:50
理教教室
一
阿拉伯半岛与阿拉伯民族
当代中东有5大主要民族:阿拉伯、犹太、波斯、土耳其、库尔德。其中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占这些国家居民的绝大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国,总计人口约3.3亿。在旧的知识体系中,阿拉伯人被归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阿拉伯语为阿拉伯国家官方用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自6世纪起使用源于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今天,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部分属什叶派。此外,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约旦还有少数阿拉伯人信仰基督教。
在血缘和民族起源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其实很接近。从民族上讲,犹太群体原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游牧民族,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为“游牧的人”。阿拉伯的族源神话有《圣经》和《古兰经》两个版本。根据《圣经·旧约》传说,远祖亚伯拉罕(阿语发音为易卜拉欣)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今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带)。他有两个儿子——正妻撒拉所生嫡幼子以撒和撒拉之侍女哈吉尔(夏甲,埃及人)所生的庶长子以实玛利(意思是“神听见”,阿语伊斯玛仪)。在《古兰经》版的神话中,伊斯玛仪娶了主尔胡姆族女子(阿拉伯人),生12子,后代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生平》,pp.23-25)。而在《圣经·旧约》中,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有两子,长子以扫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次子雅各(阿语发音为叶尔孤白)是犹太人的祖先;而以实玛利被认为流亡埃及不知所终。
从历史-语源学角度讲:在公元前年的亚述文献中,最早出现了“阿拉伯人”;在公元前年的波斯楔形文字中出现了“阿拉比亚”;之后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开始用“阿拉伯人”指称住在今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半岛上的居民自称“阿拉伯人”则是从南部的也门人先开始的;4世纪以后,在半岛北部也出现了“阿拉伯人”一词。Arab在闪米特文中是沙漠或其居民的意思,无国家之意。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指的是半岛上的游牧人——贝都因人(Bedouin)。“贝杜因”一词的阿文意思是“荒漠中的游牧人”,最初是指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游牧的阿拉伯人,今天主要是指在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以及北非的沙漠、荒原、丘陵和农业边缘地区从事游牧和半游牧的阿拉伯人。在中世纪至近代早期,欧洲人习惯称阿拉伯人为“萨拉森人”(此说法来自希腊人)。7世纪伊斯兰征服后,讲阿拉伯语、出身阿拉伯半岛的人带动了很多被征服地区的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目前共有22个阿拉伯国家。
图为中东板块地缘关系图
再说一说阿拉伯半岛的环境。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 的半岛。地形上,阿拉伯半岛西部较高。半岛西南角的也门地区土地肥沃,宜于耕种,素有“阿拉伯乐园”之称。内部的平原和部分高原被沙砾覆盖,沙漠约占全部面积的1/3。无常年河流,为热带沙漠气候,酷热干燥,农业和生活不易,主要靠地下水。骆驼是古代阿拉伯人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阿拉伯的是单峰骆驼。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阿拉伯半岛农作物缺乏,主要适合牛羊马骆驼,因此以游牧民和游牧生活为主导,这里是广阔的内亚草原向北非游牧地带的过渡带,属于沙漠游牧类型。游牧民居住在毡制帐篷里,逐水草而居,生活较为简单、原始;擅骑射,生活半径比定居民大很多,易远征,土地财产观念淡薄。游牧骑兵是冷兵器时代世界上 的战士,经常对定居的农业社会形成巨大的压力,游牧和农耕间的战争、贸易、征服一直是世界历史上尤其是内亚-西南亚-北非地区的重要主题。直到近代火器大规模使用后,才使得游牧骑兵的优势丧失。这些历史主题,对于理解后来阿拉伯人的征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理解阿拉伯征服之后蒙古、突厥人在世界历史上的崛起的一个思路。
二
古代阿拉伯人的民族传统与*治环境
阿拉伯半岛南部是绿洲农业社会,城镇发达;北部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发展也较为落后。社会组织上,阿拉伯人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是一种原始公社制。牧场、水源、沙漠绿洲地区的可耕地是部落的共同财产。传统阿拉伯人的职业以养骆驼、养羊、狩猎和抢劫为主。
古代阿拉伯人的总体特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财富不易积累,文化不发达。其民族传统,一是崇尚“个人主义”,喜欢游牧,不喜约束,强调自由,生活环境开阔,喜欢野外,至今这也是阿拉伯人中存在的普遍特征;好面子、自尊心强;不喜压迫,好反抗(《穆罕默德生平》,p.12)。
二是强调部落感情、重血缘,是一个部落-氏族-家庭社会。在阿拉伯人中,每顶帐篷代表一个家庭,每块宿营地代表一个氏族。氏族由上溯5代有共同祖先的人组成,是*事单位;部落由4-5个氏族组成,是*治单位。为了加强势力,部落还会联合成部落联盟。今天在阿拉伯国家中,部落传统依然发达。例如萨达姆*权就依靠自己母亲、继父、母亲的三大部落,领导人都是亲戚。阿拉伯社会中熟人现象盛行,极端南宁 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是 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1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