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路:19:1--10

时期一满,天主就派遣自己的儿子来到世界上。耶稣是旧约的实现与圆满,他来到世上是为给人类带来救恩,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的人。耶稣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罪过、并做出相应的悔改,然后做出生命的转变。本文简单的分析路加福音十九章一至十节,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前,在耶里哥所发生的税吏匝凯的故事,并以匝凯的行动为主线,使用文学分析与历史分析法,来了解圣史路加为我们呈现的那位来寻找及拯救迷失的人的耶稣。

一、文学分析

大多学者们一致认为路加福音是以“迈向耶路撒冷的路程”为主干的架构:

-序言(1:1-4)

-耶稣的童年史(1:5-2:52)

-耶稣公开生活的准备(3:1-4:13)在加利肋亚

-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4:14-9:50)

-迈向耶路撒冷(9:51-19:27)往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的宣讲生活(19:28-21:38)在耶路撒冷

-耶稣的苦难及光荣(22:1-24:53)

本段关于税吏匝凯(19:1—10)的记载是在整部福音的第五部分,在耶稣去耶路撒冷,路过耶里哥时所发生的一幕。有人认为“可能因为路加不住在巴勒斯坦,更可能是他要将耶路撒冷的神学意义突出,他在叙事时,删了不少的地名,如十诚区(8:39;比较谷5:50)。有时他只概括指出耶稣行事的地点,如“撒玛黎雅人的一个村庄”(9:52),使耶稣由加里肋亚走向耶路撒冷的路线更清晰可见。”但在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前,圣史特别的记载了耶里哥,及在耶里哥发生的事件,可以说耶里哥在圣史的神学思想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或者作者要在这里特别的为我们表达什么。

耶里哥是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 一站,在本段叙述的前面是记叙耶稣治好耶里哥的瞎子,本段后面耶稣就进入了耶路撒冷,开始了自己的苦难。耶里哥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城镇,位于约旦河谷,为通往耶路撒冷的必经之路,水路交通可达约旦河以东。这里有一大片的棕树林,而闻名于世的香油树,使方圆数里洋溢着一片香气。人喜欢称之为棕树城,犹太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称之为圣地,巴勒斯坦最肥美之所。这些因素促使耶里哥成为巴勒斯坦最重要的课税中心之一。在路加福音里我们以经知道税吏所征的课税,以及他们聚敛得来的财富。匝凯在他的行业里是 ,他也是最让犹太人所憎恨的人物。

可分为三个部分:

1、背景叙述(1—4)

2、耶稣与匝凯相遇(5—8)

3、耶稣的回答(9—10)

文字分析:

在 部分中可以知道,这个位高权重的富豪生得身材矮小,为了克服这个短处,他起先如渴骥奔泉一般,跑在万头攒动的人流之前以占先机;途中看见一棵桑树,便灵机一动攀爬而上,以期远望近看历历在目的效应。万无一失的一枝栖身,才使他安心乐意地等待必经此路的耶稣。他曾经听说过这位接待罪人和税吏的耶稣,他在想耶稣是否会与他说话,为人所鄙视憎恶的匝凯,需要追求耶稣的爱。

耶里哥:耶里哥在路加福音中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地名之一,耶里哥(Jericho)原文可能有“月神之城”的意思。

匝凯:人名,Zacchaeus按希伯来文表示“纯正”的意思,圣经上提到两位名叫匝凯的人, 位是犹太玛加伯*中的一名队长(加下10:19);第二位是耶里哥的税吏长(路19:1—9)。他在耶里哥区内掌理税务,决定税捐,权力大于一般税吏。

税吏长:耶稣时代,犹太与撒玛黎亚省直属罗马帝国,由罗马总督统治。有关征收税务之事,他手下雇了不少税吏,替他在某一区,或对某一种货物。征收税捐。匝凯是税吏长,在耶里哥区内撑理税务,决定税捐,权力大于一般的税吏。当时的人都认为税吏都是罪人,并把他们与娼妓和外邦人放在一起。

第二部分:匝凯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耶稣竟要住在他的家中。耶稣与匝凯的相遇改变了匝凯的生活,而匝凯的主动认罪与群众的窃窃私语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竟到有罪的人那里投宿:因为在犹太人的眼中,税吏是公开的罪人,而义人是不能和罪人在一起的,这样会使义人变的不洁。可能因为耶稣在他们眼中是一个义人,所以他们惊奇耶稣怎么到罪人里投宿。而他们也自以为自己是义人。

施舍(give)偿还(repay):这两个希腊文单词,到底应该读成现在式或将来式,圣经学者的看法不一。换言之,可能匝凯是在吹嘘,说他现在就要采取行动;或者匝凯是在讲他悔改了,所以这是将来要采取的行动。无论如何,他对耶稣很快地做这样的解释,应该是至诚的,因为跟随一位先知或一位行神迹的人,对一个剥削同胞的税吏来说,是没有好处的。况且,匝凯知道他自己错误的行为,已经显示出救恩临到他了。

一半和四倍:他赔偿人的数目,远超过法律所规定的。只有故意破坏和残暴的抢劫,才需要四倍的赔偿。匝凯决意要比法律要求的赔偿的更多,他要以行动来表示他的改变。

第三部分:故事以这句伟大的话作结束: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我们要小心体会“迷失”的含意。在新约中,这并不是指受罚或受死。它只是指“在错误的地方”。一件东西失去了,乃是指它从本来的地方流失到另一个错误的地方;而当我们找到这个失去的东西时,我们会把它放回原处。人的失落是指他离开了天主;他被寻回是他再度回到本来的地方,作天父家中顺服的儿女。

人子:在旧约中指软弱的人,或者是人的儿子,但在这里特指耶稣自己,即人们所期望的默西亚。

总结:

“耶稣进耶里哥时,税吏长匝凯渴望一睹耶稣的风采,因自己身材矮小,就爬上一棵野桑树,耶稣看到他的诚心,就满足了他的心愿,而且赐给他超出他愿望的恩宠:皈依之恩。”

这段记载为路加所独有,他匠心独运,给我们描述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幕话剧,他的目的是告诉我们耶稣来是为寻找迷失的灵*。在第十九章第二节中,路加强调匝凯是个富人这个事实,从而显于出富人得救,为天主是可能的。所要求的乃是他接受耶稣的邀请,悔改过去的恶行,施舍穷人,并且欢迎耶稣到家作客。完成了这些条件,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亚巴郎之子。匝凯像第十八章所说的那个瞎子一样克服了周围人所加予的各种阻挠,而耶稣不看他们的反对,伸出了援救的手。耶稣用自己的行动印证自己的话——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那些在人子之日进入天国而得救者的情况亦将如此。

二、历史分析

1、作者写作时间写作地点

正如其他三部福音一样,这部福音的作者也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姓名。但是,路加福音与前两部福音的不同之处,是在开端有作者的自我介绍,他是教会的第二代人物、受过教育、细心察访上一代的传承,而写下这部福音。在慕辣托黎残卷(MuratorianFragment,约年写成)中提到“第二本福音书是路加写成的。这个路加是一个医生,耶稣升天后,保禄因赏识他的才学,才让他以自己的名义写一部福音”。依肋内也有类似的记载“路加,保禄的门徒,把保禄宣讲的福音编写成书”。所以,自第二世纪起,教会就认为路加是第三部福音的作者,在之后又写成了宗徒大事录。

这部福音的成书时期很难确定,它应在马尔谷之后,宗徒大事录之前,大约于80年代写成。写作地点是最难以确定的,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大概不会在巴勒斯坦,因为书中反映作者对巴勒斯坦的地理环境不太熟悉。但很有可能的是叙利亚的首府安提约基雅。因为安提约基雅已经成为保禄向外邦人传教的中心据点。

2、对象及目的

“路加福音和宗徒大事录名义上是写给一位名叫德敖斐罗的人,但是对于此人,我们一无所知。在福音内我们可以得知,路加写希腊文比较讲究,在福音中甚少用阿拉美文,巴勒斯坦色彩的资料也极少。当说到犹太人的习俗时,常加以解释;甚至在提到逾期节时,他也要加上一些注解。他也省略了一些非犹太人比较难以了解的片段,有关法利塞人的冲突写得不及其他圣史写的尖锐,也不刻意强调耶稣与梅瑟法律的关系。可见路加福音的作者直接对象不是犹太人基督徒,而是皈依基督的外邦人。在他笔下的德敖斐罗,可以说是代表了那些愿意接受基督的外邦人。”

路加在写作时,一定非常清晰的知道团体的需要和所处的状况。所以他在选择及整理资料时但了特殊的安排,而不是空泛笼统地记述耶稣的生平事迹。从福音中可见这个团体需要踏实的生活在历史中,深信基督的救恩工程在历史中的延续并不断实现。基督徒要勇敢克服重重困难,外来的压迫,内部的软弱。作者要求团体不仅要严谨律已,同时也要对天主的仁慈无限依赖;天主怜爱罪人及弱小者,所以基督徒团体应洋溢着喜乐,接受天主的慈爱并要施与他人。

三、神学意义

在税吏匝凯故事中,耶稣在面对人们的窃窃私语的时候说出了“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耶稣在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其实耶稣是在告诉犹太人要认识自己的罪过,同时也在说明只有悔改的人才能进天主的国。在犹太人的眼中税吏和娼妓一样是公开的罪人,任何与他们接触的人都会成为不洁的。但是,在文字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匝凯的真正意义却是“纯正”,圣史在这里用一个文字游戏告诉我们,人所看到的和认识的并不是天主的认识的,“天主称为洁净的,你不可称为污秽!”(宗10:15)犹太的经师和法利塞依仗自己是天主的选民,并严格遵守他们的法律,自认为是洁净的。但他们固守人的法律而忘记了天主的法律,忘记了所有人都是天主的子女,更忘记了天主 的法律——爱天主,爱人。这里耶稣说自己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的人,就是要告诉他们,自己是为拯救所有的人而来的。同样犹太人的经师和法利塞也是罪人,他们同样是迷失的人,他们同样须要拯救。耶稣在传教的伊始就说过“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谷1:15)在简单的一句话中,耶稣道出了他对我们的要求——悔改、信从福音。而在这里匝凯给我们立了一个悔改、信从福音的榜样。我们都是罪人,而我们获得救恩的 途径就是悔改并信从福音。

圣史路加在这里并没有给我们进一步的记述耶稣到了匝凯家都做了什么,只是简单的用“款留”二字概括所有的一切。在“款留”二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在一起吃饭,并且耶稣住在了匝凯的家里。而耶稣和罪人在一起并在一起吃饭——宴席,让我们想起天国的宴席,罪人和娼妓要在天国里和天父一起吃饭,而那些特选的人要被遗弃外面。正如耶稣所说的:“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以先进入天国”。(玛21:31)

四、个人反省

在玛窦福音七章二十一节中耶稣说: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而在税吏匝凯的叙述中给我们展现的却是这句话的实现。那些经师和法利塞人每天用所谓的法律来衡量别人的罪,认为自己的生活完全符合天主的法律,而自认为是义人。就如路加福音十八章九—十四节所说的法利塞人和税吏祈祷的比喻里所说的那个法利塞人一样。但是耶稣所要求的不是向只他说“主啊主啊”的人,而是像匝凯一样听了耶稣的话而做出生活回应的人,即承行天父旨意的人。同时在这里我们也想到,玛窦福音二十一章二十一到三十二节所说的二子的比喻中,大儿子的“我愿意”,但实际却没有去与二儿子的“我不愿意”,但实际的去。正与匝凯故事中自认为义的法利塞人和被认为不义的税吏匝凯相对应。对于一个修道人,或者说对于一位神父,我们很容易的成为耶稣所指责的法利塞人,因为我们常常的站在天主法律的讲座上,讲说天主的法律和福音,而我们却常常的不遵守天主的法律也不实行耶稣的福音的教导。在税吏匝凯的故事中,耶稣给我们指明了他对我们的要求,即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改变自己的生活。耶稣说:“人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都需要耶稣的拯救,不要认为自己是无罪的,要承认自己的罪才能得到天父的宽恕。耶稣说:“今天救恩临到了这一家”,是因为匝凯走上的福音的道路,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而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得不到耶稣的救恩。

总结:

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路5:31)耶稣用一句简单的话给我们说出了一个真理。的确是这样的,只有当一个病人认识到自己有病的时候才会去找医生,请求医生治愈自己的疾病。换句话说,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是罪人的时候才会去求得耶稣的宽恕。而匝凯就是一个认识到自己是罪人的人,所以他不顾一切的走进人群,并爬上了那棵野桑树,耶稣来到这里,抬头大声喊他下来,并说要到他家里借宿时,匝凯便顺从地从树上下来,热情的款待耶稣。耶稣不要求匝凯更换工作,也没有让他谴责自己的商业活动,他只是引导匝凯自愿地为人服务,但要毫无争议地立即行动……而匝凯也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耶稣的要求,正如他的名字的意义一样成为纯正的人。所以在福音的 ,面对那些自以为是义人的人的非议,耶稣说出了他行动的目的:不子来,是为寻找及拯救迷失的人。(路19:10)

参考书目:

刘光耀孙善玲等著《四福音书解读》宗教文化出版社年4月第四次印刷

巴克莱著《路加福音注释》陆中石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欧仁·拉·范尔典著《路加福音诠解》张帆行译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年5月

宋之钧译《对观福音经的讯息三》福音路加传上智出版社年

坎伯·摩根著《路加福音》钟越娜译上海三联书店年6月第二次印刷

穆宏志著《对观福音导论》光启文化事业年7月

高夏芳著《新约圣经入门》天主教上海光启社年月12月

MichaelF.Patella著《玛窦福音诠释》活水编译小组编译胡国贞神父审订

年3月辅大神学丛书95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北京中科医院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1158.html

蒙ICP备202300418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