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将迎来建院20周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走过了70个春秋。为进一步展现学院风貌、展示教学成果,近期将陆续推出系列人物访谈,带领我们共同回顾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走过的峥嵘岁月,一起朝着更美好的未来砥砺前行。
人物名片
郭振华,年8月生,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同年留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至今。年8月晋升教授。先后派往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和日本任教。研究领域: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专著一部,参与编写汉语教材三部。指导硕士生十多名。曾荣获北京大学教学 奖和桐山奖。 次见郭老师是在一个严冬的午后,他正在俄文楼给研究生们做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三十年发展变化的报告。他从 批来华学习汉语的语文专修班的留学生开始,细细历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这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搁置了多年的记忆,此时重新翻出,一切都是条理分明的,好似昨日重现在我们眼前。老先生讲到情深处,也会停下来发出几声慨叹。整个大教室安静得只剩窗格子外的风声,年轻的我们只是静静地聆听,聆听这位老先生与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十九岁的郭振华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此开始了和北大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当时教他专业课都是些大师级的人物,譬如林焘先生、朱德熙先生、王力先生、岑麒祥先生等。他自豪地提起这些老师,并能清楚记得每位老师都教什么课程。对于发生在课堂上那些逸闻趣事还记忆犹新。譬如说,林先生在写作课上用郭超人的事例教育学生——郭超人在北大学习时,写作课的成绩很一般,后来做了新华社记者,撰写了中国登山员 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报告文学,一举成名,后来当了新华社社长。学生时代总是值得回味的,郭先生还说起自己大学期间曾担任辅导员,辅导留学生学习。这时的他就已经开始和留学生打交道了。毕业时,他留在了北大,开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他笑称当时从事涉外工作是*治任务。不同时代的对外汉语的教学活动各具特色。70年代外事活动比较多,老师需陪同留学生到农村工厂实习参观,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80年代就是一心一意地教书育人。但是,世界上的国家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有歪曲现象。于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汉语做桥梁弘扬中国文化。郭老师已成为一线教师,不但课要讲得好,还要协调好各种复杂关系。无论何时,他都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满足时代的需求,努力做一个出色的 的对外汉语教师,以不辱祖国交给的任务。时任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的贺文里特别提到他的中文启蒙老师——郭振华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汉语启蒙老师郭振华先生……您当时对我确实是够严厉的,但您的严厉结出了硕果,您严肃的教学方式为我铺平了通往未来的道路。在此,我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郭老师教学认真严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这背后却也有不为人知的艰难和坎坷。年,学校停课,教师下放,对外汉语教育暂时中断。郭老师和同事们一起被下放到江西的农场劳动,生活非常艰辛,基本上与书本绝缘。即便如此,郭老师也坚信一个信念:国家花了很多钱将我们培养成才,绝不会浪费这些人才的。文革结束,下放的知识分子陆续返城。各学科等待恢复。郭先生和同事们又回到对外汉语教学岗位,面对的却是一片需重新整理的旧摊子。他们常常为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能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而苦恼。多少不眠之夜,多少心血,曾经一度中断的对外汉语事业终于在一批老教师共同的努力下打开了新局面,从单纯的教学实践转入到学科建设阶段。郭老师虽然从做学生起就和留学生们打交道,一直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前线,一度却还未踏出过国门。年初,他被教育部公派去澳大利亚堪培拉高等教育学院任教。对于郭老师而言,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机会。在澳大利亚时,周一到周五,郭老师总是忙碌地穿梭在学校和宿舍间,认真教学的同时,努力学习英语。每到周末,他就一个人随性散步,偶尔会在路边遇到酣睡的树袋熊,也会与外出觅食的袋鼠不期而遇。这些都让他惊喜不已,但最打动他的是澳大利亚人与中国人全然不同的周末休闲方式。郭老师经常能看见澳大利亚的父母带着孩子外出郊游和野餐,相比之下,他觉得中国人过得太苦太累了。中国当时的周末只有一天的假,而这一天还要用来做家务、准备下周的工作。用郭老师自己的话来讲,在澳大利亚两年,他“开眼了”,生活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不能只讲生产,不讲生活,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郭老师也说,有信仰的人把使命放在 位,在国内的那些周末,他自己也都是在俄文楼度过的,因为总有忙不完的工作。他在澳大利亚执教期间不忘学习英语。他之前学的是俄语,但意识到英语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于是,利用国外的外语环境,从零开始学起。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严于律己、好学钻研的人。在执教过程中,他不但去主动了解国外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也善于发现国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他所执教的学校所用的汉语教材词汇很陈旧,缺乏实用性。他就会在教学中和同学们指出来,哪些词汇已经过时了,当今的汉语怎么说。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学术态度严谨。但事实上,他无论对留学生还是对自己的研究生私下都关怀备至。他的一个法国学生生病了,郭医院看病。韩国学生把钱包弄丢了,郭老师就自己掏钱帮助学生。更有意思的是,一个美国留学生竟然和郭老师谈起自己恋爱中的苦恼,让郭老师给他出主意。平常不修边幅的研究生毕业了找工作,郭老师还要提醒。可见,郭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郭老师说,有个日本留学生在交给他的作文里写到,“在中国,人和人的关系很温暖。”这种感觉也许正是从郭振华老师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郭老师带的学生也不负老师所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学术研究上都颇有建树。比如之前提到的前巴勒斯坦驻华大使穆斯塔法,汉院同学们所熟知的杨德峰老师、王玉老师等都是郭老师的弟子。郭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他希望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还要打好基本功,比如学好本体理论、语言分析及分析方法等,另外还要结合专业系统地学习教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当然创新也很重要,不能墨守成规。 ,郭老师寄语汉院师生:不追时尚,专攻术业,不尚空谈,只求真知。
本文原载于《汉苑》第2期(年12月),《汉苑》是学院团总支主办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学生院刊。
文:雷雯、宋文婧
编辑:刘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lesitana.com/btqz/10120.html